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告别甘地--现代印度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贝尔纳德·伊姆哈斯利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甘地是人类的良知,但他还是印度的灵魂吗?新的印度正在成就一则神话,还是会被自己的内部冲突撕裂?独立后的印度到底有何改变?圣雄甘地带领印度独立时所倡导的理念与价值,如今意义何在?对现代的印度人而言,这位印度国父仍举足轻重?「非暴力」竟成了令人羞愧的陈腔滥调?

印度或许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显学,但如果不清楚它的内在,不可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部人文关怀强烈的印度报导文学,将是你了解印度的第一步。

内容推荐

一般探讨印度发展的书籍,都在讨论印度快速且无法阻挡的窜升力量。本书作者自一九九○年后为欧洲数家报纸担任驻印度特派记者,拥有丰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他抛开数字统计,提供官方数据和财经报告都无法提供的深刻观察。

作者在印度进行了一次历史痕迹的探索之旅,而他选择的导游正是甘地。作者造访了一片荣景的都会区,那里已然形成新时代的中产阶级。他也走访了偏远乡镇,见识到宛如生活在遥远古代的人们。他笔下的印度众生形形色色,有土邦大君、人权斗士,有农民、叛军,还有程序设计师、巴士司机和剧场工作者,每个人都对甘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印度的未来,也抱持不同的希望。

作者使用简单流畅的文字,充分发挥记者本能,让报导与访谈自然交织,说故事的方法自然动人,且能保有专业角度。读者将第一次发现印度社会处处矛盾的现实,真正了解印度人自己在想什么,以及世人奉为圭臬的甘地形象与理想,是如何牵动着这个古老国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海边的城市

第二章 女儿和姐妹 

第三章 由德夫东格里到新德里

第四章 靛青运动

第五章 曼尼普尔邦的母亲们

第六章 印度的心脏

第七章 网络拉巴的曙光

第八章 印度的新首都

第九章 宫殿中的茅屋

后记 甘地的子孙

试读章节

博尔本德尔向来没有什么好名声。古吉拉特邦的禁酒令,使这个海港城市成为了最重要的走私酒转运地。禁酒令的颁布原本是出于对甘地的缅怀和敬仰,没想到却把这位印度最有名的禁酒主义者的家乡,变成了该地区黑市交易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山托克哈本·杰德加的妇女成为了一个大走私集团的头目,她因此崭露头角。就像许多体面的印度黑帮人物所做的那样,后来她进入了政界,并一下子扬名全国,宝莱坞甚至以她的经历为题材,拍了一部以她为主角的电影。

走私分子在选择顾客时,向来不怎么挑剔。在20世纪90年代,走私集团帮人运送武器和弹药,他们沿着博尔本德尔人烟稀少的狭长的海岸线,把武器和弹药运上岸。这些武器和弹药是为穆斯林极端势力恐怖组织准备的,他们想对阿约提亚清真寺被毁事件进行报复。1992年12月6日,数千名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强行冲进并拆毁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提亚的巴布里清真寺。3个月以后,孟买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14起连环爆炸案,导致200多人死亡。肇事者使用的是RDx强力炸药,根据这个线索,警方怀疑爆炸案跟一个叫乌马尔·米昂·布喀哈里的男子有关。而他则来自博尔本德尔。

博尔本德尔似乎并不怎么关心它那举世闻名的儿子甘地,甘地一辈子都在跟博尔本德尔大工厂主的“工业主义”作斗争。在我见到这座城市第一眼之前,我先闻到了城市工业废气发出的那股浓烈难闻的气味。然后在地平线上渐渐出现了一座大型化工厂的轮廓。化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被海风吹成一朵朵黄色浮云.从城市上空飘过。跟其他城市的圣甘路(圣雄甘地路的简称)一样,这里的圣甘路也是一片喧嚣,空气里弥漫着废气和腐烂的垃圾气味。街道拥挤不堪,自行车、人力车、摩托车以及牛群混杂在一起,我们的汽车只能艰难地前行。行人在街道中间穿来穿去,他们被许多从人行道上跑过来的流动商贩追逐着。汽车快到站时,迎面出现了一队迎亲的队伍。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一些客人,他们在拥挤的街道上,随着铜管乐队吹奏的刺耳的音乐翩翩起舞。我下车时一脚踩到湿漉漉的已经霉烂的干草上,它们就摊在人行道的排水口处。

第二天早日戈才发现,这些干草是周围村庄的农民给牛奶桶封口用的,他们一般骑自行车把牛奶运到城里来,然后就在车站旁边卖。我看到他们蹲在地匕,头上的缠头布盘得大大的,一个买牛奶的顾客毫不顾及地把手轮番伸进一个又一个牛奶桶里,然后再把手抽出来,看牛奶顺着手指往下流——这是这个地区检验牛奶脂肪含量的一种方法。圣甘街几乎认不出来了,街上繁忙的车辆不见了,就好像一下子被风吹走了一样,只有垃圾四处皆是。流动商贩的小摊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乞丐和他们搭的过夜的铺位。一个游僧正在折叠黄褐色的腰布,在他的旁边,是一只伸展着四肢趴在地上的狗。

甘地故居位于市中心,旁边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是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分界线。新城区里有商店、电影院、一座寺庙和花园,位于老城的住宅区里则分别住着隶属于渔夫种姓的居民、穆斯林造船工人和鱼贩。穿过一道侧门,首先到达的是一座显得有些豪华的纪念馆,纪念馆把通向狭小的圣雄故居的人口几乎挤到了角落里。甘地故居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只有区区25平方米,里面的房间都很小,在甘地的童年时代,24位家族成员就住在这些小屋子里。房子里通向各层的楼梯都非常陡,所以说它们更像是梯子,必须得借助旁边的两根绳子爬上楼梯。

圣雄甘地1869年出生时,甘地的父亲卡拉姆昌德,仍然保持着博尔本德尔土邦主首相这个极高的头衔。博尔本德尔是索拉什特拉地区153个小邦主的领地之一,它们跟印度剩余的400个土邦一样,在印度独立以前都属于自治区域,虽然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自治。这个尊贵的头衔,并没能够阻止他跟他的4个孩子,挤在一层的两问小屋子里生活。根据甘地传记撰写者派瑞拉尔的说法,这种狭窄的居住环境意味着卡拉姆昌德每天清早只能坐在房前办公,接收下属们呈送上来的书面申请和起诉书,同时他还帮助妻子普特丽白择菜。在甘地母亲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一间只有4平方米大的厨房中度过的。

在甘地家的房子后面,隔着两排房子,是与甘地同年龄的嘉斯杜白生长的地方。1883年他们结婚时,两个人都还不满13岁。在结婚3年后的一天夜里,年轻的丈夫从父亲的病榻前溜走,回到怀孕的妻子身边,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便听到父亲过世的噩耗。父亲临终前居然离开父亲病榻,这让甘地产生了一种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伴随了他一生,也多少影响了他对性爱的态度,导致他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

甘地在他的自传里很少提到父母亲对他的影响。一般人只知道,他的父亲为人耿直,在处理与地方执政者的关系卜,表露出的那种率直和坦诚,好几次让他丢了官。或许这已经事先预示了,为什么他的儿子,在坦诚和寻求真理方面,表现得那么执拗和锲而不舍。在甘地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更为直接。父亲卡拉姆昌德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为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主要从事工商业,敬奉罗摩神和克利须那神。甘地的祖父则接近一支分裂出来的教派,该教派拒绝种姓制度和信仰的区别。

某些影响对于年轻的甘地来说,是来自他的母亲。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真理试验》中写道,他的母亲普特丽白是个虔诚的普拉那米教派教徒,这是甘地家族所信奉的毗湿奴教派中的一支,它甚至把某些伊斯兰教元素引入到自己的宗教仪式中,敬奉“罗摩和拉希姆(安拉)”。甘地后来一直使用该教派的祈祷方式。甘地回忆说,他们家附近有一座普拉纳米寺庙。他写道:“寺庙里没有神的塑像或者画像,但墙上画有经文,经文似乎出自可兰经。僧侣穿的衣服也跟印度教庙宇的僧侣不同。他们祈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跟伊斯兰教有些相似。”

甘地的父母也赞同耆那教,耆那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宗教,属于印度传统大教之一。耆那教的教义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虔诚的耆那教徒为避免吸入昆虫而带面罩,在走路的时候,为了避免踩到小生灵,先用扫帚开道。甘地的非暴力政治理念——“Ahimsa”无疑是受到这些观点的深刻影响。对于甘地同样重要的,还有耆那教的另一个基本观念,即“非绝对论”,换句话说,就是“事实的多样性”。他有一次写道:“我热爱‘事实的多样性’这条教义。它教会我,要站在穆斯林的立场上去看待穆斯林;站在基督徒的立场一下去看待基督徒。”甘地成年后,他不太重视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却如醉如痴地追求各种不同的信仰形式在精神上的统一,而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父母的宗教信仰对他的影响。P1-3

序言

凡是以印度为题材的书籍,想必其作者都熟悉“印度斯坦五个盲人”的故事。这则古老的寓言讲述的是五个肓人同时触摸一头大象,他们摸到的身体部位不一样,因此对这种动物得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任何一本有关印度的书籍,即便其作者没有受到对印度茫然无知的指责,没有人批评他们如同盲人摸象,对印度仅仅看到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它的整体;但是横卧在南亚次大陆的这头巨象的庞大身躯,远远地超越了任何一本书的范围,任何一本书都涵盖不了这个庞大国度的丰富内容。

印度国土幅员辽阔,它的总面积达到330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南起非洲北部的突尼斯,一直向北延伸到位于挪威最北端的北岛,东起俄罗斯的乌拉尔,西到爱尔兰。在印度不同面值的纸币上,印的全是同一个人的肖像,这个人就是圣雄甘地。所有的卢比纸币,其中包括100卢比,都用17种法定语言文字印明票面,其设计异常精美。在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经济和宗教的冲突,众多的人口,复杂的人种,可以跟任何一种普遍性进行抗争。在这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例外便是规则,任何一种事实,都可以找到与其正好相反的实例。

这本书里所记述的旅行,原本可以是去其他什么地方,去看看其他的人和风景,也原本可以写一些其他的主题,比如:奥里萨邦的采矿业与种族文化的冲突,或者是泰米尔纳杜邦那些古老的政治部族之间隐藏在温情优雅幕后的血仇和明争暗斗,或许还可以写一写孟买如今展现出来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它的破坏力,或者是喀什米尔地区15年来因占领军驻守所经受到的创伤和困境。这样一些报道,如同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游记一样,写的全都是事实,也同样只是一些片段。

这期间我所做的种种观察,都聚焦在甘地这位位历史伟人身上。这或许让某些读者感到有些诧异。甘地在印度独立后仅仅活了不到半年,在甘地去世后,这个国家在许多方面,并没有沿袭他所制定的路线发展,而是野心勃勃,梦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尤其是在核武器方面。它历尽艰辛,克服了社会上的种种挑战,近15年来,印度开始实施经济开放政策,这使印度有望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印度曾经执行过40年的社会主义路线,但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回它不再依靠国家机器,而是要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印度正以一种崭新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捕写一个新印度的种种景象,不是更加令人兴奋吗?这个合理的愿望只有一点不足:在2006年以前,这个愿望只能是一种憧憬。可以肯定地说,印度的觉醒和兴起是真实的。自从独立以来,一个执行民主政策的印度,终于有可能不再依靠暴力进行变革,而继续获得蓬勃发展。但印度是否真能如众人所愿,将会走一卜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吗?它是否在重复其他许多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这个种族繁多的国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确实令人惊讶,在它的国民中,几乎有一半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再加上人民中间蕴藏的巨大能量,这一切都有理由使印度充满希望。但也有另外一些场景不容轻视:同时出现的人口爆炸和不切实际的期待,由于市场经济造成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自然资源的匮乏,大象对其生存环境的践踏——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些没有历史先例可借鉴的因素,因此无法预测未来的后果。

不过本书不想展望印度的未来,而只想聚焦于印度的“当今”和“当地”。为了避免捕捉到的只是瞬间抓拍到的印象,我把“当今”定位于印度近代史的范畴,把“当地”定位于印度广阔的国土和广泛的社会。在《告别甘地》这本书里,将要报道的是在当今印度的旅行,而我选择的导游是甘地。

为什么我偏偏选择甘地?因为甘地影响了整个印度的命运。在20世纪的印度,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为了对整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他走南闯北,四处游历,足迹遍布印度的各个角落,没有一个印度人不为此折服。甘地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形象为印度社会各个阶层和种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折射平台,由此反射出的,是对一个国家的认同,是各个阶层和种族的息息相关。甘地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他发现了印度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方面所独具的种种特性,并且将这些独特性转化为具有现代色彩的语言:简朴的生活具有崇高的价值;政治上要以精神为支柱;对任何一种影响力都保持怀疑态度,不管这种影响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市场经济;根据社会需求,安排个人的生活规划;善待一切生灵;弱小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应该优先于那些庞大的社会组织和体系——这一切都扎根于印度的传统思想,并且已经根深蒂固。而今天,多亏了甘地,这些传统的思想理念才得以传承,并继续保持着重要地位。

但是,甘地所揭示的思想理念,能比甘地本人更具有生命力吗?它们能体现印度独一无二的文化吗?印度是否有能力,把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准则引入到全球化的论战中去?印度是否能够代表亚洲文明,在一场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西方国家主宰的全球化大讨论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本书里,将要逐一探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将力图让人们听到,甘地的声音在当今印度的回响。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写印度的书,而不是介绍甘地的书籍。如今,甘地的思想理念,正在与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较量:贫穷的烙印;暴力的作用;各种社会团体及宗教组织的和平共处;职业的尊严;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问题80年以前就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问题与人以及各种地理环境的较量,也是本书的一个主题。

敢于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来反映整个次大陆,理解次大陆,这种做法未免过于大胆,而且也很困难。印度是一头后起急追的大象。长期以来,它沉溺于自己的庞大与沉重之中,现在它毅然站立起来,奋起直追,而且从起步开始,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速度,任何人想要抑制住它的脚步,犹如螳臂挡车,已经难上加难。印度如今是一个“moving target”——一个不断移动的靶子,变化迅速,虽然在许多方面依然如故。印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在哪些方面保持着原状?要想对此最终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一本书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信奉自己的主观观察和判断。因为印度不仅是一个活动的靶子,而且它也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靶子,一个令人心动的靶子。观察者被他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所感动,其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告别甘地》记述的是在印度的旅行。每一次旅行都是不断地与各种不同的人相遇的过程,这本书能够得以存在,首先要感谢这些旅行途中的偶遇者。我还要感四处游历,足迹遍布印度的各个角落,没有一个印度人不为此折服。甘地对这个国家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形象为印度社会各个阶层和种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折射平台,由此反射出的,是对一个国家的认同,是各个阶层和种族的息息相关。甘地的功绩远远不止这些。他发现了印度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方面所独具的种种特性,并且将这些独特性转化为具有现代色彩的语言:简朴的生活具有崇高的价值;政治上要以精神为支柱;对任何一种影响力都保持怀疑态度,不管这种影响是来自国家、还是来自市场经济;根据社会需求,安排个人的生活规划;善待一切生灵;弱小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应该优先于那些庞大的社会组织和体系——这一切都扎根于印度的传统思想,并且已经根深蒂固。而今天,多亏了甘地,这些传统的思想理念才得以传承,并继续保持着重要地位。

但是,甘地所揭示的思想理念,能比甘地本人更具有生命力吗?它们能体现印度独一无二的文化吗?印度是否有能力,把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准则引入到全球化的论战中去?印度是否能够代表亚洲文明,在一场几乎无一例外地由西方国家主宰的伞球化大讨论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本书里,将要逐一探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将力图让人们听到,甘地的声音在当今印度的回响。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写印度的书,而不是介绍甘地的书籍。如今,甘地的思想理念,正在与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较量:贫穷的烙印;暴力的作用;各种社会团体及宗教组织的和平共处;职业的尊严;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问题80年以前就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问题与人以及各种地理环境的较量,也是本书的一个主题。

敢于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来反映整个次大陆,理解次大陆,这种做法未免过于大胆,而且也很困难。印度是一头后起急迫的大象。长期以来,它沉溺于自己的庞大与沉重之中,现在它毅然站立起来,奋起直追,而且从起步开始,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速度,任何人想要抑制住它的脚步,犹如螳臂挡车,已经难上加难。印度如今是一个“moving target”——一个不断移动的靶子,变化迅速,虽然在许多方面依然如故。印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在哪些方面保持着原状?要想对此最终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一本书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信奉自己的主观观察和判断。因为印度不仅是一个活动的靶子,而且它也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靶子,一个令人心动的靶子。观察者被他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所感动,其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告别甘地》记述的是在印度的旅行。每一次旅行都是不断地与各种不同的人相遇的过程,这本书能够得以存在,首先要感谢这些旅行途中的偶遇者。我还要感谢另外一些人,在我将这一系列的相遇转变成文字的过程中,他们一直陪伴在我左右,不断地给予我鼓励,给予我批评和建议。他们无私的帮助理应得到我的敬谢。我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以至无法在这里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虽然我的感激之情是针对他们每一个个人的,但是囿于篇幅,我却只能泛泛地说一句:谢谢大家。我对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

不过有一些人的姓名和有些机构的名称,我仍然想在这里逐一提及,是他们使我的印度之旅能够轻松成行。我要感谢《新苏黎士报》,准许我暂时停止在报社的工作,为我的印度之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我还要感谢安德烈亚斯·赖因哈特和福卡特基金会,以及巴尔巴拉·菲舍尔和埃贝哈德·菲舍尔,他们在我暂时停止工作期间,为我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我也要感谢我的印度家人,尤其是我的妻子拉什娜,她一直扶助我,支持我,帮助我。

仅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以及我生命中的另外四个女性——奈拉、阿妮莎·玛丽-路易泽和柯赛德。

后记

这次印度之行,我一路上遇到过许多老年人,他们至今都还能够详细地回忆起,听到甘地遇害的消息那一刻的情景。他们觉得,那一时刻,好像是一切都停顿了,凝固了。女作家马哈思维塔-德维当时住在加尔各答。1948年1月30日晚上,刚过5点钟,交通突然瘫痪,人声鼎沸的市集也骤然变得鸦雀无声。在死一样的寂静中,只能听到广播喇叭传出来的声音,从住宅里、从房屋里、从商店里传出来,一再重复播放着同一条消息:圣雄甘地遇刺身亡。住在班加罗尔的贾亚拉姆博士那时候才6岁,当时他正好在邻居家里玩。突然他看到姐姐泪如泉涌——“有人偷偷地把这个可怕的消息告诉她了。我那时候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是我看到姐姐哭得那么伤心,我的眼泪水也跟着流出来了。”阿茹娜·罗伊当时刚好一岁半,尽管如此,对于她来说,甘地的死和人们的悲痛,已经作为她幼儿时记忆的一部分深深地铭刻在她的脑海里。也许是“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很多家庭都没有开火做饭。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觉得,他们不只是失去了一个至亲至爱的人,还觉得,这是邪恶战胜了正义。”

……

我感受到,甘地的影响并非流于形式,它不是表现在人人都大谈特谈自己的理想,这种影响是默默地,在沉默中宣布他的存在。印度诗人尼尔玛·维尔玛1986年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每当我想到甘地,首先映现在我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是火焰:黑暗中的光明,不为自己索求任何空间,微弱却不颤抖,沉静却非常清醒,虽然在燃烧,却如此安详——以致没有人察觉到它在燃烧。”

我在甘地身上看到了印度的本质,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中,这些矛盾浓缩在他的特性里和传记中:脚踏实地和精神高尚,简洁和优雅,固执和务实,宽容和无情,乡村性和普遍性。如此复杂而多样的人的行为方式,怎么可能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呢?这一直是一个谜。或许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具有印度这种规模和多样性的国家来说,兼容和发展各种不同的特性并不困难。虽然它已经脱离它的政治之父,虽然它一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但它迷人,令人兴奋,并且——有时也令人绝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