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编著的《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着重介绍了一位智者——证严法师的教诲和劝导,提倡世界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类内心的和谐,教你如何去营造一个人生的“自在”。通过证严法师讲述的故事,使我们看到慈济人热心助人的感人事迹,体会到慈济人的助人心得。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到证严法师不凡的智慧,感受到慈济人的善良与仁爱,并从中受到启示,走向生命的真、善、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文编著的《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着重介绍了一位智者——证严法师的教诲和劝导,提倡世界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类内心的和谐,教你如何去营造一个人生的“自在”。通过证严法师讲述的故事,使我们看到慈济人热心助人的感人事迹,体会到慈济人的助人心得。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到证严法师不凡的智慧,感受到慈济人的善良与仁爱,并从中受到启示,走向生命的真、善、美。 内容推荐 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 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顾文编著的《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目录 人生与慈济 乐在助人 信念与沟通 爱心与大同 “心包太虚”与幸福 草根菩萨与清净世界 说好话,发好愿,做好事 庇佑众生 欢喜与自在 守护日子,守护自己 菩萨与人 一念之差与一念不差 换个角度看杯子 父子同爱 礼仪与人生 无常观与忧患意识 出世与人世 自己管好自己 佛性与亲和力 说好话与唱好歌 舍得与得失 简约与惜福 知足常乐与贪而乱世 危机与转机 守望与相助 敬天地与敬人灵 圆满人生 谦和自爱 安逸与迷失 舍弃与人生 四年陪伴为一头 人生机会与稍纵即逝 知与不知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与慈济 人的一生讲究缘分。 古时候,人们面对自然的能力有限,出门最危险的就是渡河。古有俚语日:“行船走马三分命。”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们常说,三千年才修得一个“同船缘”。这个“同船缘”,就是患难与共的意思。共赴患难,也是一种缘分。 有人爱得深切爱得刻骨铭心,但到头来不能共结连理。于是,这两个人就说:“咱俩没缘分。”或者说:“咱俩有缘无分。”后者的意思是说,有缘相识甚至相知相爱,但没有做夫妻的名分。 在古书上我们还常常读到这样的情节:一个青年投奔寺院,说要出家。他想借“清净佛门”一隅,避风头或避艰难。可主持白眉善目,看了看青年那血红的眼睛中还有激愤的情绪,便双手合十,说:“施主,你尘世未了,还是回家吧。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为什么主持会这样说呢?原来那位青年是因为婚姻困难而出走上山的。 可见,你要投奔佛门,第一要诚心,第二还要有福分。当然,这一份福,不是艳福也不是庸俗之福,而是一份清福。 所以,一生中“缘”对人的影响可谓大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跟着好人成好人,跟着小偷成贼人。 娶了老婆才是家,做了善事成菩萨。 如果一个人,遇上了慈济,那他(她)就有缘了。 这缘,是缘善、缘慈、缘济、缘福。 证严法师向我们说了这么一件令人钦佩又深感无奈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位女子在二十六年前的一次车祸中造成颈椎以下瘫痪。刚受伤时,她和她的家人总怀着一线希望,从马来西亚医到泰国,结果求遍各地名医都没有效。她心里痛苦,感到人生灰暗,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连妈妈端饭到她面前,她都把饭摔掉,可见内心之痛苦。 后来,她接触到慈济人。慈济人用了很长的时间陪伴她,抚慰她。她也终于开启了智慧,体会到必须要面对现实,必须依靠自己从心灰意冷的困境中走出来。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残疾者的事实,不再自怨自艾,决心活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她从生活环境中改变自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现在无论洗衣、洗脸、漱口,她都可以自己做,而且还把自己的胜利与别人分享。她乘车晕车,但她仍坚持四出家门去辅导和她一样不幸的人,教导他们要身残志坚,现身说法,去鼓舞别人。 她不仅与慈济人一起去做家居关怀、现身说法,她还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在慈济人的帮助下,用不大灵活的手学习操作裁缝车,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她说,她虽然做得很辛苦,但完成的作品能参加义卖,她就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了! 她常说:“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证严法师赞扬她,说她这样就是佛国里面的最高境界:“甘愿做,欢喜受。” 这就是缘分!这位马来西亚的女子,她有缘遇上了慈济,缘了善良,缘了慈悲,缘了接济,就缘了幸福。 证严法师在一次开示中,把佛陀的话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 证严法师说:“一念爱心,就可以造福人间。一念无私清静的心,在当下就是净土。” 这位马来西亚女子,后来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她转变了的心所造的。她的心由烦恼之地变成了人间净土! 在南非,有一位叫葛雷蒂丝的黑人妇女,她的家族是黑人中的望族,但在一次政治选举中遭到攻击,家族成员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杀害,家也被烧了。 序言 人的一生,总是在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以不变应万变,是智者;以万变应万变,也是智者。 这是概念上的不同。如果你像天地,你应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你像一株小草,你当以万变应万变。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都是不期而至的。无论好事还是坏事。 比如,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件不期而至的事情。经过与编辑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嬉戏般的鼓动之后,这件事情就不期而至了! 但回归于心,那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了!感谢编辑的好心,让许多读者看到一位智者——证严法师的教诲或者说是劝导。人要生活在一个“自在”的氛围里,而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去营造一个人生的“自在”。 世界要和谐,人际要和谐,人的内心也要和谐。 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人的内心和谐。人如果内心和谐了,心中就会永远是春天,永远阳光灿烂。人的内心如果拥有这样的世界,他(她)就会有微笑,有幸福,有灿烂! 人内心的和谐,主要还是靠胸怀广阔,容天下难容之事,忍天下难忍之事,做天下难做之事,放下人生难以放下之事,而这本书主要说的都是内心和谐的问题。但愿它能带给你一些淡定,一些平和,一些远见和一生一世的幸福。 事情的成功,都是有一些成因的。就像天空下雨或者刮风,也会有一些形成条件一样。这本书的成因之一,是因为我在台湾出版了两本书,有人读了认为文笔不错,且适合另外的写作。于是,就有了电话联系我,请我写一本书。这当然让我感到突然与惊喜,我一口应承下来。 之后突然有一天,我就见到了他们。他们三个人,一起来到北海。我想人家千里迢迢来到我的家乡,无论事情成与不成,尽地主之谊,款待一番都是应该的。我征求他们适合什么口味,他们相互望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最好是素的。我心中略有明白,于是我们去了东北菜馆,那里的素菜相对来说多一些,那时北海还没有素餐馆。 我们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知越来越多。他们都是上人证严的信众,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岗位,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宣传好上人的“说法”。他们真正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随后我更知道,他们此次的出差费用,都是自掏腰包的,纯属善举。这让我在敬佩之余,写作起来也特别用功。 此事与此书一搁几年,与老友陈振宇说起之后,才纳入“一次四本”这个规模中出版。这是陈先生做的一件善事好事,能让读者领略到上人证严法师的智慧。这也印证了“三人成事”的经验,在人生当中,“你我他”不可缺一。 证严法师在花莲的“根据地”——台湾慈济大学、慈济医院以及展览馆,我都参观过。那里摆着慈济法师的各种著作,是用不同的文字出版的,它给我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它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平凡中见伟大!慈济救济总会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无论哪里发生灾难,慈济人都会最先出现,救死扶伤和济世扶贫。它的义工队伍遍布世界各地。 在花莲还保存着证严法师当年住过的茅草房,房内仅放得下一张席子,当年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她是师范学校毕业,出家后家里把预备留给她的嫁妆捐献给了她的事业,那是几亩土地,变卖之后全拿出来做佛陀的事了。直到现在,证严法师虽已年过古稀,但她还是按照过去的戒律生活——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自己很穷,佛陀很富。我想,这也许就是高僧的境界。自己用得很少,吃得很素,身体很弱很瘦,而事业却很肥! 据说,证严法师要做什么事,需要多少钱,只要说出口,第二天账户里的钱就够了,她是有号召力的人。这与她的身体力行有关。 慈济在文化教育上也是机构齐全的,有慈济电视台和慈济出版社等等。从台北出发,当我沿宝岛走了一圈,暮色中再回到台北时,台湾给我的感觉是出寺院和歌手的宝地,台湾的佛事盛行,歌手辈出。 在这本书里,证严法师说了许多事,许多人,还有许多心得,我在写作的时候是很感动的,也很兴奋。我想,读者也是一样,读了以后一定会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受到教育,从而向真、向善、向美前进,在未来的人生中,营造我们生活的朗朗乾坤,一派和谐亲乐。 顾文 二零零九年初夏于北海 后记 终于把这本书稿写完了!如释重负,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感谢上人,感谢慈济人,让我接触了上人,接触了慈济,了解了我原先并不很理解的东西。一个混沌世界里的清明与爱意,一段无常人生中的牵手和搀扶。 证严法师无疑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说她伟大,因为她谦虚。 有一位青年人对她说:“您是真正的伟大呀,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她说:“我觉得我平常得很,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所能而已。事情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开了一个头。” 慈济人的善业,就是自无到有的过程。他们在上人的引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是谁,只要了解了他们,就都会肃然起敬。 学术界有一句名言:“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那是教授: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那是天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证严法师无疑是一位天才。她始终倡导“佛教生活化”,把佛教从威严的殿堂中请回民间来,请到人群当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懂得:只要你自己努力,那你就是菩萨。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 这是证严法师的话,这是证严法师的胸怀! 这也是慈济人的胸怀! 哪里有灾难,哪里就会有慈济人的身影;哪里有悲情,哪里就会有慈济人的关怀。饥馑、战争、天灾、疫情……无论东西南北,只要在地球上,哪里需要援助,哪里就会有慈济人先到一步的身影! 世界因慈济而温暖,人间因慈济而温馨。 非凡来自坚持。 成就来自一贯。 想当年,证严法师是一位弱女子,母女相依生活。她第一次出家,还被找了回来。可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坚强的信念使她有了第二次出家的行为。坚持和一贯,成就了证严法师,也成就了慈济。 从此,济贫教富,成了上人引领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目标以及社会的辉煌! 我曾经参访过富丽堂皇的慈济大学,也看过证严法师当年住过的简陋精舍。 大与小,富与贫,厚人与克己,相互映衬。 你只会感觉到世界的渺小和心灵的伟大! 在陈列室里,我看到许多证严法师的著作,那一刹那,我仿佛看到一位伟人,她在从事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慈济大学的校长,给我们一行人介绍情况时始终站着,让我感动。 这位校长款待了我们,用一盒素食的午餐。款待不丰盛,却令人终身难忘。那是施主的饭,吃着的时候,花莲地震,摇晃着我们的饭桌。 两年后,慈济人来到我赖以栖息和生存的海滨城市,一行四人,邀我为慈济写一本书。 那感觉,如梦如幻,受宠若惊又惶惶不安。 他们为什么千里迢迢找到了我呢?我不解,可是,他们就是找到了。他们看到了我在台湾出版的两本书,他们按图索骥。 三个人分别是来自台湾、上海、广州的慈济人。为了宣传慈济人的精神,为了弘扬证严法师的大爱,他们相约而来,自费来完成这一次邀请的任务。 他们全吃素,让我为找吃饭的地方而羞赧。 他们的奉献,他们的苦行,他们的执著,都让我感动,并化为写作这本书的源泉和力量。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林小姐的大力帮助,她寄来许多相关书籍,并且随时沟通资讯、反馈意见,做到了及时有效的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我感觉到了所有的慈济人都在关注着我,都在帮助着我。 该书对于证严法师的大爱与观点,慈济人的情操与精神,以及我们每一位读者在今后人生的取向上,都做了尽情的坦白与清晰的谙示。 其实,这是一本让人修身养性的书;是一本让人“说好话、发好愿、做好事”的书;是一位挚友,一位能谈心的挚友。 书写得好不好,我不敢说。但我是用了心,尽了力的。因为我知道,能有缘与慈济人一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种福分,是一种缘分! 阿弥陀佛! 书评(媒体评论)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 ——证严法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