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期间,父亲一直帮作者查找资料,与作者一起讨论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甚至逐字逐句地修改作者的文稿,使作者原本稚嫩的文字显得成熟、老到。可以说,这本小书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父亲的心血。
作者只是一个初学者,渴望听到长辈的教诲和指导。
《文学遐思录》只是作者甘西淼迈向文学之路的第一步。作者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充满了荆棘和挑战。想到这里,作者便生起了斗志和激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遐思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甘西淼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写作期间,父亲一直帮作者查找资料,与作者一起讨论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甚至逐字逐句地修改作者的文稿,使作者原本稚嫩的文字显得成熟、老到。可以说,这本小书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父亲的心血。 作者只是一个初学者,渴望听到长辈的教诲和指导。 《文学遐思录》只是作者甘西淼迈向文学之路的第一步。作者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充满了荆棘和挑战。想到这里,作者便生起了斗志和激情。 内容推荐 《文学遐思录》是作者甘西淼在两年间断断续续写成的。共分六辑。前三辑是作者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时写下的读书心得,第四辑是作者编选的11位外国著名作家的自述,主要谈创作过程和创作经验。第五辑则是作者用散文笔法写成的作家小传,只写了五位,算是一种尝试。第六辑中,《莫言与西方文学》是作者父亲为作者提供的思路和资料,并嘱作者写成比较文学式的小论文。 目录 我的自白 爸爸的书房(自序) 第一辑 文海拾贝 读书的思考 神奇的驴皮 文学翻译的乐趣 读诗从意象开始 早期美国小说掠影 福尔摩斯的复活 “时间怪人”柳比歇夫 第二辑 作家背影 爱默生的慧眼 普希金的那些风花雪月 莫言与翻译家 索尔仁尼琴的沉浮 巴尔扎克的作家梦 第三辑 创作探秘 观察与体验 卡列宁的变脸 名著是改出来的 关于人物构思的对话 契诃夫的写作训练 《老人与海》的写作过程 丹·布朗的“创作七法” 果戈理和镜中果戈理 第四辑 作家自述 一、列夫·托尔斯泰自述 二、高尔基自述 三、绥拉菲莫维奇自述 四、富尔曼诺夫自述 五、格拉宁自述 六、巴乌斯托夫斯基自述 七、海明威自述 八、马尔克斯自述 九、乔治·桑自述 十、斯坦贝克自述 十一、托马斯·沃尔夫自述 第五辑 作家小传 一、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二、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2014) 三、高尔基(1868—1936) 四、莫泊桑(1850—1893) 五、普希金(1799—1837) 第六辑 论文与小说 莫言与西方文学 红蜘蛛【小说习作】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我们的生命里,一直有一样东西对你不离不弃。 在无数个孤独寂寞的深夜里,在或明或暗的灯光下,你手捧的那充满生命力量的书本,证明了它渺小而伟大的存在。 我们慢慢老去,慢慢消失,而它却亘古长存。 我们都有太多方法来打发一段无聊而漫长的时光,而读书正是这无数的方法中最平常普通的一个。 面对书海,你可以驾一叶扁舟,任意遨游:或惊叹,或赞美,或撇嘴,或拍案叫绝,或冷嘲热讽……因为你就是主人,没有压力,没有威胁,它的好坏,你说了算,这样来读书,不正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吗! 十八岁之前,我就是这样读书的。 上了大学,我学的是中文专业,由于专业关系,我开始有选择地读书,有些书,是必须读的,无论你喜不喜欢;有些书,是可选读的,你有权挑选,但都在一定范围之内。寒暑假里,我成了书的真正主人,我可以读那些我喜欢的书,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不是原来那样不加选择地读书,不动脑筋地读书。 人生无限漫长,却经不起消耗。 如果重新去看,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幼稚的想法会被逐渐成熟的观念所代替。 不错,我是在读我喜欢的书,不过,我发觉,我开始以审视的眼光读书。我开始思索,首先借助了想象力,比如打开《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页的开头写道: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 读了这个开头,我会想:奥勃朗斯基家里出什么事了?事发原因是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比如,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头: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仰卧在 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我会感到震惊:怎么会有人变成甲虫?作家为什么要这么写?格里高尔今后怎么生活?他还会不会变成人?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不再像从前那样读书了,我开始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的命运、小说的情节安排、语言的安排,等等;直到这时,我才感到,读书并不只是娱乐和享受,读书还需要想象力和判断力。 而我,十八岁以后,就是这样读书的,为了文学,我踏上了梦想的征程。 我读诗是从自己写诗开始的,我喜欢从一个词开始,只要给我一个词,我便试着开始为它创造情景,联想与之相连的内容。先是读郭沫若的《女神》、臧克家的《老马》、郭小川的《秋歌》……接着又读雪莱的《西风颂》、普希金的《致凯恩》、茨维塔耶娃的《诗选》、惠特曼的《草叶集》……越读越觉得自己不会写诗了,自由诗看似好写,实际上也讲究形式美和音乐美,要写出惠特曼那样的诗来,没有他那种豪放和大气,谈何容易! 后来我又开始读名著,这些世界巨著,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厦,我得从一楼一级一级往上爬,才能到达楼顶。而等我到达楼顶时,已经气喘吁吁,腿都抬不起来了。我就这样读完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些小说耗去了我许多玩电脑、打游戏甚至看电影的时间。 我呆呆地站在这一座高楼大厦面前,低下了头。我感到体力不支,大脑发涨,连思索的力气也没有了。不过,我偷懒地想过:这些大作家为何写得这么长?有必要写得这么长吗?有多少人能耐着性子从头读到尾呢?特别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来去匆匆,忙于生计,哪有闲工夫读小说,耽误了挣钱的机会?我甚至想,能不能有一位学者,他舍生取义,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把那些名著中的枝叶藤蔓、冗长的叙述和描写以及那画蛇添足的道德说教统统砍掉,编出一本名著的精缩本?比如普鲁斯特的那部书能否压缩成三四百页的小说? 我这样的建议是不是对那些权威太不敬了?我一个小女生岂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实际上,我仍旧在读书,读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这也就是鲁迅说的“积习难改”吧。不过,我渐渐地掉转了方向。时间很紧,我还要应付功课和考试,没有大块时间来读小说,于是,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始读起名家的随笔。 我最先读的是蒙田随笔。《蒙田随笔全集》共三卷,但是为了实现我上面的建议,我找到了刘苇编的《蒙田哲言录》,大喜过望。这本书只有8万字,而且是精华版,有几段是我最喜欢的: 如果不让思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不加指引,无所约束。就会漫无目的地迷失在幻象的旷野中。古希腊的一句格言说:人不是受事物的本身,而是受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贤人的教诲就是不要躲避坏事与痛苦,有益的事情愈是艰难愈值得去做。 寻欢作乐、声色犬马是轻浮的伙伴,与它们为伍其实并不快乐;处于逆境时坚定平静,经常更为幸福。 我们的人生幸福取决教养、人的安详和满足、练达中的果断与自信,只要个人尚未演完人生戏剧中的最后一幕——无疑也是最难的——就不应当说他幸福或不幸福。P3-6 序言 一进门往右拐,就是爸爸的书房了。房间左边整整一面墙都摆满了书。小时候觉得这个房间很神秘,因为每天上午房间的门总是紧闭着,不知爸爸在里面干什么,而门上总是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在工作”。虽然我认得这几个字,但我不明白:难道在家爸爸还要工作吗?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爸爸在书房里读书和写作。爸爸一生出版了三十几部书,有译著,有专著,摞起来也有桌子高了,这时我才理解了“工作”的含义。 爸爸曾在大学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所以,书架上大多是外国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历史、地理、哲学、绘画一类的书籍,粗略算起来,恐怕也有七八千册吧。 退休后,爸爸的兴趣转向易经和藏传佛教研究。他又买了很多这些方面的书,而且都放在他的卧室里,几年下来,又是两个满满的大书架。这样,爸爸原来的书房就被我“霸占”了。等到我考上中文专业后,我变成了这间书房的主人。 面对这烟波浩渺的书海,我惊呆了,我狂喜了,我痴迷了,我神魂颠倒了。我顺着书架从这头走到那头,眼睛从书架最上一层看到最下一层。我慢慢地走着,走着,仿佛走进了书的海洋。我驾起一叶小舟,随着波涛起伏,遨游在这一望无际的书海之中。 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全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从1901年第一届的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的《孤独》到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逃离》。这里还有世界著名作家的著作:俄国的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左拉、福楼拜;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毛姆;美国的欧文、海明威、福克纳等。一有空儿,我便溜进书房,常常看得入迷,忘记了时间,书页变得模糊了,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身在书房,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沉迷在汪洋的书海中不能自拔。在激动之余,偶有所悟,偶有所得,我便在读书笔记中记下我的零星感受,或长或短,或浅或深,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或转述,总之是我的一片真情流露。 古代文人喜欢“俯而读,仰而思”,我把面前的书合起来,头靠在沙发背上,闭上双眼,静静地回想读过的作品,脑子里关于文学的遐想便天马行空般地展开了……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在两年间断断续续写成的。共分六辑。前三辑是我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时写下的读书心得,第四辑是我编选的11位外国著名作家的自述,主要谈创作过程和创作经验。第五辑则是我用散文笔法写成的作家小传,只写了五位,算是一种尝试。第六辑中,《莫言与西方文学》是我父亲为我提供的思路和资料,并嘱我写成比较文学式的小论文。 最后一篇《红蜘蛛》是我根据黑龙江大学谷启珍教授的一段亲身经历写成的小说习作,一并附在书后。 在写作期间,父亲一直帮我查找资料,与我一起讨论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甚至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文稿,使我原本稚嫩的文字显得成熟、老到。可以说,这本小书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父亲的心血。 我只是一个初学者,渴望听到长辈的教诲和指导。 这本小书只是我迈向文学之路的第一步。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充满了荆棘和挑战。想到这里,我便生起了斗志和激情。 我要大胆地往前走去。 甘西淼 2014年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二),父亲生日之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