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
读一读刘凌所著的《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可以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提供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刘凌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 读一读刘凌所著的《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可以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提供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内容推荐 刘凌所著的《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近代湖南著名人物曾国藩治家的理念以及整个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曾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祖父留下的“八”“三”家风 第一节 幡然悔悟 第二节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第三节 坚守本分“三不信” 第二章 父亲的家国情怀 第一节 心向圣贤 第二节 恪守耕读家风 第三节 孝即是忠 第三章 科举路上扬家风 第一节 读书考科举 第二节 从举人到进士 第三节 同进士出身 第四章 “一团和气”的做官经历 第一节 京城做官 第二节 在地方官场 第三节 与皇帝的关系 第五章 曾国藩“做官不为财” 第一节 经济窘迫的翰林 第二节 额外“合法收入” 第三节 没有路费的二品大员 第四节 负债度日的湘军统帅 第六章 “不信医药”的曾国藩 第一节 一生为癣疾所困扰 第二节 “药虽有利,害亦随之” 第三节 靠节 欲而勤劳养生 第七章 曾国藩教育诸弟 第一节 长兄为父 第二节 四弟守家为业 第三节 九弟“曾铁桶” 第八章 曾国藩教子弟读书 第一节 读书的目的 第二节 这些书都要读 第三节 读书要讲方法 第四节 写作也是一门学问 第九章 子女成才显家风 第一节 曾纪泽和“醒狮论” 第二节 曾纪鸿喜欢数学 第三节 曾纪芬和《廉俭救国说》 第十章 曾家儿媳的功? 第一节 欧阳夫人 第二节 郭筠乃曾氏家风功臣 第三节 家教楷模刘? 第十一章 曾国藩提炼家? 第一节 要远离“官气? 第二节 “勤俭孝友”传家 第三节 “八本”“三致祥? 第四节 遗嘱里的家? 第十二章 繁星点点看家? 第一节 曾氏家族部分后代支系 第二节 家族人才辈出 第三节 读书明理为君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曾氏家族“国初徙湘乡”,这件事多次被曾国藩提到。曾国藩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每一代人在时间上大概意味着20到25年,由此向前推大约150年,是清代初年。所以,大约由曾国藩一辈上推六世,他的家族已经迁居湖南湘乡的白杨坪村(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村),这是一个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普通农村。在迁居湘乡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曾氏家族一直默默无闻,是一个除了追求温饱之外,再无其他目的的家族。 曾氏家族的变化首先发生在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身上。在星冈公生活的年代,清代的政权日趋稳定,百姓的生活逐渐远离了战乱。在政府的轻徭薄赋和百姓的勤劳耕作之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改善,曾家的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读书机会,很小就要下地干活,可能干农活就要陪伴他的一生。春种秋收,随着年复一年的季节循环,农活内容也是如此年复一年循环:农忙时节非常劳累,农闲时节则百无聊赖。这种简单的生活自然会让有想法的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年轻时候的星冈公,在农闲时节喜欢与朋友们到城里去,与安静也太过乏味的乡下相比,城里的生活显然更新鲜、更有意思。曾经有一段时间,星冈公厌倦了农业劳作,对城里生活的嬉戏度日充满了兴趣。本来,他自认为到城里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其量自己只是在过一种不同的生活,一直没有注意到周围人的看法。忽然有一天,他听到大家对他的讥笑和议论,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年轻人发现,在传统观念里,农村人应该勤奋俭朴,嬉戏玩耍会耽误正经农活,还会有大的花销。他这样审视自己,发现确实不对;再细想一番,此前干的那些事儿更是可疑。星冈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家族兴旺的事了。经过反复思考和琢磨,他终于明确了要干这么几件正经事:第一,重视农耕,把辛勤劳动作为第一等的美德;第二,建立祠堂,确立家族观念,让后代明白自己祖先们的代代传承;第三,强调子孙们用功读书,使他们能够接近儒家圣贤,远离三教九流;第四,善待乡邻,如果自己家里有多余的资财,应该拿来资助他们。 传统农村是熟人社会,生活在一个村里的人都互相认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知道。大家可能几十年、一辈子,甚至几辈人都生活在这里,很少有机会离开。在这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里,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极容易被人知道,且会形成坏的“舆论”,还会影响到亲朋好友的面子。因此,这样的社会圈子对于每个人来说,做坏事的代价非常大:会导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远离自己;坏的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自己做下的错事可能经常被人提起;每一次涉及利益分配的事情,做过坏事的人都要被认为是有坏心的,而只能靠后站。总之,在那样一个传统社会,别人的议论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要想获得正面评价,就需要在物质上有所付出,或者在涉及公共事务的时候多担负一些。从利益的角度来说,星冈公考虑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有必要照顾这些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一起的乡邻们。星冈公因为别人的议论而幡然悔悟,曾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变便从这时开始。 P3-P4 序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百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