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一只羊(王一梅心灵成长童话精品集)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王一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童话作家王一梅的多篇童话作品,包括《我是一只羊》、《我是兔子》、《我是蜘蛛》、《我是芦花鸡》、《大青和小青》、《窗台上的朋友》、《叮当响村庄》、《米粒和蛤蟆城堡》等。在这这些作品里小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纯洁的世界和深深的爱,体验作家笔下的文字之美,和王一梅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内容推荐

打开本书,你就打开了童话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看奇妙的童话世界里面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吧。“我”变成了一只羊,可以和小草对话;“我”变成了一条鱼,帮助爸爸免遭鱼的“毒手”;“我”变成了一只猫,帮助母鸡夺回了给小鸡做面包的麦穗;两只鸽子为了让老人改善生活勇闯大海;一棵会说话的树被做成了一个木偶人,一个可怕的计划在木偶人的心中形成,最后却是美好的结局……这样的奇妙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展开你的联想尽情享受吧。

本书收录了著名童话作家王一梅的多篇童话作品,为小读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童话王国,在里面可以发现真善美,可以学习到很多道理,可以有很多的美好享受。阅读本书可以陶冶心灵、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美的教育,适合小学生以及家长阅读。

目录

我是一只羊

我是长颈鹿

我是兔子

我是蜗牛

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条鱼

我是蜘蛛

我是大象

我是一条狗

我是猫

我是小鹿

我是芦花鸡

我是蚱蜢

我是刺猬

窗台上的朋友

树叶兔

歪脖子树林

大青和小青

鸽子和老人

蜡人谷

蜻蜓发夹

大耳朵鼓手

长不大的向日葵

叮当响村庄

黑熊的北极旅行

木偶的森林

 故事前面的故事

 第一章 小熊白黑黑

 第二章 阿汤大叔

 第三章 木偶罗里

 第四章 兔子阿德

 故事后面的故事

米粒和蛤蟆城堡

王一梅获奖记录

试读章节

我是一只羊

星期天,我们全家去郊外露宿,那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还有羊。爸爸支起了一个帐篷,妈妈开始在草地上铺她的桌布。

我呢,就在草地上踢足球。我对准球猛踢一脚,球飞出去。我正欣赏着球飞行的弧度,突然听见脚下有细小的声音传上来。

“哎哟,这孩子真是太狠了,脚不大劲还挺大的。”

这是谁在说话?声音这样陌生?

我的周围没有一个人,爸爸和妈妈在草地的另外一头。

“不会是老蚱蜢吧。”我说。

“不是的,是我,我是一棵草。”那个陌生的声音说。

“草?哦,你是会说话的草?”我奇怪地问。

“草都是会说话的呀,只不过是你没有听见而已。”草说,“你们人类根本就没有把我们草当回事。只有羊,他们每天很耐心地听我们讲泥土的故事。”

我看着草地上悠闲散步的羊,想,如果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就好了,我就可以听见草讲的故事了。

我心里想的往往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妈妈早就说过,只要去想,就成功了一半。我发觉我已经变成了羊,因为我看见自己的手变成了羊的前爪。

“喂,你不打算趴下吗?”草对我说,“像你这样站着的羊太引人注意了。别人会认为你是从马戏团逃出来的。”

我马上就趴下了,我正想寻找那棵和我说话的草。

但是,别人还是把我当成马戏团的羊了。我这里说的别人是指我的爸爸、妈妈或者还有和我一样变成羊的人。

爸爸说:“那只羊真奇怪,他长着彩色的羊毛,我看是马戏团老板故意这样染的。”

妈妈说:“天哪,这个马戏团老板真是颜色专家,和我打的毛衣的花纹一样。”

草地上的羊马上就围了过来:“嗨,朋友,你是吃了花吧?要不,怎么会长有颜色的毛呢?我们羊从来不吃花的。尤其是红花,谁也不想变成红羊。”

我认为他们说的一点道理也没有,他们吃的草是绿色的,那为什么就没有变成绿羊呢?

但是,我只是跟他们说,我只吃过马兰头、响铃铃草这样一些草,其他的就没有吃过了,而且是煮熟了吃的。

“怪不得,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煮熟的草。”很多羊都说。

不管怎样,我总算是一只羊了,我总可以和草说说话了吧。

“你是什么草?比如有的叫Ⅱ向铃铃草,有的叫车前草。”我想根据草的名字把这棵会说话的草找出来。

但是,草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是一棵无名小草,不像响铃铃草可以吃,车前草可以做药,所以他们的身价很高,我只是一棵杂草。但是我已经很多很多岁了。”

哦,草也有年龄的。为什么没有呢?

“他已经5岁了。”一只弯角羊对我说。

“如果没有人踩坏我的根,冬天也没有冰雪冻坏我,我会一直活下去的。”草说,“我的根是老的,叶子是新的。”

“我们羊吃草的时候,只是吃叶子,从来不吃根,否则明年我们就见不到这棵草了。”弯角羊说:“每年这棵草从地里冒出新芽来的时候,我就一眼认出他来了。”

“羊如果稍稍变了一些样子,我也照样认识。”草说,“羊吃了我们的叶子会长很长的羊毛。天气暖和起来的的时候,人们就剪羊毛,羊变成很年轻的样子,但是我还是一眼就认出这只羊就是去年的那只羊。”

“是的,人们把我们的羊毛剪下来做成衣服,这太棒了!草变成羊毛,羊毛变成衣服。”弯角羊说。

我想:当人们穿着漂亮的羊毛衫从草地经过的时候,羊和草都会觉得非常幸福的。

我还没有来得及和羊好好聊聊,我的爸爸和妈妈就开始叫我过去了。

我对草说:“明年我还来看你。”刚刚说完,我就变成了人,来不及和那些羊道别。我脱下鞋子,走到爸爸和妈妈跟前,爸爸和妈妈奇怪地看着我,他们问:“你怎么脱了鞋子?”

“我怕踩坏这些小草。”我很认真地说。

“有道理。”爸爸和妈妈也认认真真地脱下了鞋子。

夜晚来临,我们一家在草地上露宿,我把头贴在地上,我想:夜里,或许我能听见小草讲的关于泥土的故事。P1-4

序言

童年的色彩

我想过这样的生活——

种一棵花,它的花朵是蓝色的,很小很小,每天开一朵。

养一条虫,它的身体是圆形的,经常打滚,每天变色,用黄色表示心情愉快,用白色表示一片茫然,什么也不想,用红色表示激动,用黑色表示愤怒。

住一间房,它的四周是水,水边有粉红的蔷薇花,屋后是竹林,竹笋从床底下冒出来。

养一只鸭,每天下一个蛋。它常常忘记自己把蛋下在了哪里,当我散步的时候,在河边的乱砖里忽然捡到了这个蛋。

和一条狗做朋友,每天清晨狗陪伴我走过上学的路,傍晚,狗玩累了,乖乖地等在我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回家。

读一本书,书里住着一只小蚂蚁。

这不是童话,这是真的!

童年的我就过着这样的生活。除了那只圆形打滚的西瓜虫不会变色,其他的,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精彩生活。

有一些味道,仿佛依然存在:雨中的泥地刺刺作响,散发着蚯蚓的气味;阳光下油菜花黄澄澄一片,散发着油油的香味;麦地里麦秆堆成垛,散发着青涩的气味;河蚌壳放在青砖上磨,散发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珍珠气味……

有一些声音,依然清晰:外婆用太仓方言讲述狼外婆、白蛇的故事;妈妈则在煤油灯下用太仓方言朗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欧叶妮·葛朗台》……这些书是舅舅一字一字抄下来的。妈妈和外婆讲述的声音不同于生活中的对话,她们在讲述之前的神情就意味着一种神秘的游戏即将开始,仿佛她们自己就是从故事中来,她们和故事里的人是熟识的,我每天都希望听到那些关于贫困、金钱、慷慨、仁慈、宽容、智慧的故事,这种倾听,在日后演变成我对于文学的兴趣。

有一种诱惑,伴随着我走过童年时光。我小学时候有一位康同学,他的爸爸是上海人,给他订了《看图说话》杂志,其中一期刊登了一个女孩因懒惰变成老鼠的故事,金黄色的粮仓,女孩长而顺的黑发,画面下小小的红色文字,看起来精美无比,这是我见到过的第一份儿童杂志。拥有一本儿童杂志是我童年无法企及的梦想。

紧接着,一件幸福的事情来临了,我家有了一台黑色的长方形收音机。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收音机里传来清脆童音: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接着一个浑厚的男声开始讲述冰子的童话《小蛋壳历险记》,这声音夹杂在鸭子和狗的叫声中,傍晚,成为我一天中最期盼的时刻。我第一次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位作家叫冰子,他写了一个神奇蛋壳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童话。

《小蛋壳历险记》给予我一种启示:一个小小的蛋壳也可以有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那么一棵树呢?一朵花呢?一条狗呢?一个人呢?于是我有了一个秘密,我偷偷地写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在太仓岳王镇附近,有一个酒鬼叫阿昆,常常喝醉了躺在路边,浑身污秽不堪。身后跟着一群孩子,一边跳一边叫:傻子阿昆,酒鬼阿昆……这群孩子中只有一个女孩,就是我。大家都在取笑他的时候,我心存善意地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我要写一个可怜人的故事,于是《阿昆的故事》就偷偷地写出来了,有一万多字,对于四年级的我来说,是很了不起的“长篇”了。后来以阿昆为原型的人物常常走进我的童话,《住在雨街的猫》里的那个灰衣人,《小树精》里那个赶着红白相间羊的流浪汉。

童年于我,原本只是一些片段式的回忆:蜿蜒的充满古旧味道的小巷;长着瓦楞草的屋顶,半夜猫从天窗上经过遮住了月光,开满蚕豆花的田埂、水渠中央黑黑的蝌蚪排着队、街头爆米花机扬起白色的烟雾,冬天清晨,妈妈用井水洗我的衣服,夜晚,爸爸在灯下用碎花布拼我的小书包……许多年之后,这些片段在我的童话中演变成水汽弥漫的故事背景和动人的温暖氛围,有意无意间,江南水乡的景物和感恩情怀一起构建起我的童话世界。

《鼹鼠的月亮河》中那条弯弯的月亮河就是江南农村屋后的小河;《住在雨街的猫》中那条神秘的雨街,便是江南多雨的小街;《蔷薇别墅的老鼠》中那个宽容、乐于收养的蔷薇奶奶便是我的外婆;而《木偶的森林》里那条通往城市的道路,便是我从乡间小道走出,一直走向了城市的路。

童话漂流屋

1985年,我来到美丽的苏州,就读苏州幼儿师范学校。除了学习基础课程之外,幼儿师范的课程中有音乐、美术、钢琴、舞蹈等课程,更主要的是有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生物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我日后写童话帮助非常大。从这时候开始,我就注定了要和儿童相伴一生。

三年之后,母校把我分配在苏州大学幼儿园工作,随身带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床被子,我走进了大学校园,晚上我去图书馆看书,白天我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安徒生童话,讲《去年的树》、《小青虫的梦》……我和他们一起演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灰姑娘》……我们用黑色的垃圾袋制作黑色披风,用彩色皱纹纸做白雪公主的裙子,用金色的闪光纸做蝴蝶的翅膀和触须,我们扮演着童话中的角色,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1994年,我开始了中文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使用浙江师范大学黄云生教授的著作《幼儿文学原理》,书中详细讲述了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性是什么,一个童话作家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等,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童话作品和童话作家。

我按捺不住对于文学的向往,开始尝试写童话。当年10月,我的儿子出生了,第一篇童话《金银坡》也在江苏《早期教育》杂志上发表了。1995年2月,又在天津启蒙杂志发表第二篇童话《稻草娃娃》,从此,我开始有了编辑的约稿。那时候,全家住在一套28 平方米的小套间里,房间就是书房,床头放着笔记本,醒来便读书或写作,每天骑自行车两小时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每次停留街头的时候,我常常对着风中飘落的树叶深思,我感觉这些飘飞的树叶是大自然寄给我们的明信片,它们告诉着我们季节的变幻,生命的轮回,偶然,我就在这样的意境里找到了童话的构思。

春天,苏大幼儿园那棵美丽的合欢树下,我给孩子们写了童话《鸟窝里的树》;夏天,我带孩子们去草地上捉蟋蟀,写了童话《蚱蜢、蟋蟀和狗尾巴草》;秋天,幼儿园的养殖角上有了一根红红的胡萝卜,不久,我就写了童话《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冬天,儿子合拢双手,说,冬天冷了,让小虫住这个家吧,于是我写了童话《小手屋》。

1996年,黄云生教授第一次来苏州,我把自己写的二十六篇童话抄写在方格稿纸上装订成册,以其中一篇童话《漂流屋》作为名字,黄教授看了手抄《漂流屋》说:名字起得好啊,你的童话今后会越漂越远,一直漂洋过海。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希望能用心营造一间装满童话的小屋,载着希望漂流到远方。

1998年7月,我有了自己的书房和第一台电脑,开始用电脑写作。《书本里的蚂蚁》就是我在电脑上写的第一篇童话,是我写的第121 篇短篇童话,写完之后立刻投稿,很快就被退稿,这让我对自己的童话充满疑虑。8月份,黄云生教授第二次来到苏州,他看了我这篇童话,鼓励我说,退稿并不意味着失败,要有自己的眼光,而不是把是否被杂志录用作为标准。后来在黄云生教授的推荐下,这篇童话发表在《幼儿故事大王》1999年第3期上。

1999年5月,我突然接到《幼儿故事大王》编辑陈力强先生转来著名作家周锐的信件,周锐老师在信件中赞扬了我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同时,他向国内许多儿童文学名家推荐了这篇童话。

2000年5月份,《书本里的蚂蚁》在王泉根教授等名家的关注下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黄云生教授专门为我写了评语,又撰写《一个成为现实的回忆》一文,回忆他看见我拿着退稿信时颓丧的情景。

1998年确实是我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那年10月,我应天津新蕾出版社《童话王国》邀请,第一次参加了笔会,见到了儿童文学大家:樊发稼、金波、孙幼军、曹文轩、葛冰……樊老师鼓励我说: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向你敞开着。他的话像明灯一样照耀着我,我感觉自己开始走近童话,回到苏州,写了《走近童话》一文,阐述了我对于童话想象、主题、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的认识,发表在2000年的《中国儿童文学》杂志上。

因为这次会议,金波老师向我约稿,让我参与撰写他主编的“好阿姨”丛书,1999年12月,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有爱心的小蓝鸟》,这本书和其他好阿姨写的书一起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现实和幻想的世界

2000年6月,我离开工作了13年的幼儿园,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工作。在那里接触到大学生,以往我习惯于从小到大地看一个人的成长,而现在,我习惯从青年反向看童年,我发现,那些成年之后的话题在童话中早就出现过,只不过童话是以简单轻快的方式阐述,而生活是以严肃而沉重的方式呈现。童话对于人生绝不仅仅意味着童年,还意味着生命中轻快的部分以及生活的色彩。

随着儿子升入小学,我开始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

2002年4月,我的第一个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出版了,后来我陆续写了《住在雨街的猫》、《糊涂猪》等中篇和长篇童话,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变成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带我结识了小读者以及他们的老师和家长。

2003年开始,我常常开车去少年宫、学校、图书馆,在那里,我和小读者、大读者进行文学交流,我感受到人们对文学越来越重视,我的生活变得匆忙,生活空间在一天天扩大,生活节奏一天天加快,生活变得局促而紧张,原先沉醉在幻想世界中的心态开始投入到现实世界。我不知道对于童话作家,这是一场灾祸还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历练。

2005年我写了五本新书,其中四本是女孩米粒的系列童话,另外一本是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这五本书都表达了我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忙碌和安静、等待和坚守的想法。这段时间我写的短篇童话《斑马生活在城市》、《兔子的胡萝卜》、《大头鱼在雨天和晴天》,传达着我对于自我、幸福以及生活的态度。我知道,我在童话写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表达自我的途径。我在创作中忠实于自己,袒露着自我,故事是虚构的,情感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感谢生活和童话呈现给我一个现实的世界和另一个幻想的世界,如果生活是海洋,那么,童话带我走到海洋的彼岸;如果生活是一面镜子,那么童话带我走进镜子里面。

30年前的我,犹如《书本里的蚂蚁》中那个小姑娘,每天都期待新的故事;30年之后的我,希望自己成为《书本里的蚂蚁》中的那只小蚂蚁,不断写出新的故事。在一味求新求异的时候,我也觉得有一些需要更正的创作问题。

1998年之后,我国儿童图书市场开始琳琅满目,一批外国图书进入我们的视线,我阅读到《小王子》、《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小魔怪粘吧哒》……这些书籍或想象奇妙、构思精巧,或充满了人文气息,我看见了外国儿童文学的想象、智慧……不知不觉中,我的童话写得越来越像外国童话。就在这时,2006年第一期《中国儿童文学》发表了黄云生教授的评论《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读王一梅的童话》一文,黄教授一如既往地鼓励和肯定我,同时也指出我的童话有“洋味”的毛病,后来他又和我短暂面谈,指出本土化写作的方向,他说,抒情派童话非常适合文学阅读,要继续发扬,在女巫骑着扫把满天飞的时候,要思考写有中国特色的童话。不幸的是,这篇长长的评论和这次短暂的谈话竟然成了黄教授给予我最珍贵的最后的回忆。

2006年7月,我去了德国,在那个有着格林童话的国度,我参观了提诺曼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出版过普雷斯纳、米切尔·恩德的作品,我直观地感受了《大盗贼》、《小女巫》、《讲不完的故事》的出版背景,也了解了作家的生活背景,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作品应该诞生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

梳理忙碌的心境,我感慨生活给予我很多,当年采着野花把小蚂蚁夹进书本的女孩情怀,表演一个一个故事的快乐回忆,一字一字抄写《漂流屋》的美好憧憬……童话给予的从容、梦境以及舒缓一次次地洗刷着城市生活中的忙碌和疲倦。

我仍然有信心回归到1994年,那个骑着自行车在城市街头编织童话的我,我的下一个童话又将是一次新的漂流,仍将会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新的开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