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溯本追源 远绍淮海
在秀美江南的太湖北岸,有一座风景怡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无锡。在无锡城的六箭河畔,住着一个人丁兴旺的名门望族——锡山秦氏。根据无锡方志和秦氏宗谱记载,锡山秦氏可溯源于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十一传至秦惟祯,始定居无锡,迄今已繁衍三十余世,历时九百余年,“其间仕宦、甲第、名臣接迹以起,海内称为鼎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锡山秦氏的始祖秦观,辛勤读书,积极人仕,和亲睦友,造福后裔,使得锡山秦氏一族繁衍至今。锡山秦氏的历代子孙在其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一介布衣,都显示出一脉相承的特点:一是书香传家,善学好读,工于文章书画。仅《中国名画家词典》中记载的锡山秦氏画家就有三十余人,留有传世著作者更是不计其数。二是注重礼节,笃守孝道,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已形成良好家风。究其渊源,世德当溯之始祖秦观,历以诗书传家、孝友传家居世,先人之遗泽至深至远。
一、秦观其人
秦观(1049~1100年),原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自号淮海居士。幼年的他被家人亲昵地唤作“七儿”“秦七”。其实秦观在自家兄弟姊妹中并非排行第七,而是按照当时的习惯,在秦氏家族同辈人中以长幼排序是第七。秦七这个名字不仅在他年幼时为人称呼,及至年长,甚至在他成名之后,也仍然常常被人提起。如陈师道说:“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这里提到的“秦七”,即指秦少游。
古人强调“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对其子女取名、字一般都是十分慎重的。恰如《悲情歌手秦少游评传》一书的作者许伟忠所言,“秦七”“七儿”的乳名一直被叫到六岁后,秦观才得名“观”,这更说明他的父亲为其取名是十分慎重的。“观”字的由来,要从秦七的父亲秦元化在太学读书的经历讲起。
秦七出生于宋仁宗皇祜元年(1049年)。他先是跟随祖父居住在江南,后迁居至淮海,即扬州,定居在高邮州武宁乡左厢里,以栽桑务农为生。祖父的名字无考,曾任承议郎一职,父亲名叫秦元化。秦七出生那年,祖父要到江西南康任职,由于秦七的父亲元化公当时已在京城游学,祖父承议公不得不带着即将临产的儿媳赴任。赴任之途的艰辛和劳顿,使得秦七的母亲戚氏在颠簸的旅途中生下了他。
当时,官船刚刚驶出九江,戚氏忽感腹痛难忍,即将临盆,此时已经来不及叫接生婆了,船舱里年纪尚轻的侍女在一旁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只得由已有生产经验的祖母帮助接生。旧时女人生孩子男人是不能在场的,船舱外的祖父忧虑万分,喃喃自语道:“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他来回踱着步子,急得直搓手,可就是帮不上忙。
这样过了好一会儿,清亮的婴儿啼哭声终于从船舱内传来。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这个在苍茫的云水之间出生的男孩,就是后来被奉为“宋一代词人之冠”的秦观。日后,秦观在《书王氏斋壁》中记述道:“皇祜元年,余先大父(即祖父)赴官南康,道出九江,余实生焉。”寥寥数语便概括了自己仓促的出生。
皇祜四年(1052年)秦七已四岁,虽然祖父在江西南康任承议郎的任期已满,但是全家仍然寄寓在南康城外的僧合中,以便承议公完成和新任官员的交接手续。直到第二年,他们才迁回家乡高邮。
转眼间,秦七长到了六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祖父将他送到私塾里去读书。秦七的私塾老师为人方正、博学,不仅在教学上严格要求,而且方法上也有更多的灵活性,在乡里颇有点名望。秦七在这样有学问的塾师那里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知道读书要认真,既要虚怀若谷,又要独立思索,不能死记硬背了事。他的天分智慧加之勤奋努力,使他的学业在私塾里鹤立鸡群。
就在秦七入私塾读书的时候,他的父亲元化公前往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一太学求学,师从胡瑗。
胡瑗是北宋著名的学者,精通儒家经术。自幼时起,胡瑗能刻苦学习,虽然家中生活拮据,但他求学之志不减,常以圣人、贤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恪守“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这一信条,勤学不懈。七岁善属文,十三岁通“五经”,是乡里有名的才子。(P2-5)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_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徐梓
2015年1月
由苑聪雯所著的《孝友传家立高德--秦观与秦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一书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高邮秦观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秦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由苑聪雯所著的《孝友传家立高德--秦观与秦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一书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高邮秦观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秦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