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会皱眉头,无可奈何,牢骚满腹,都把它看作世上最难的一份工作。其实,教育孩子就像自己重新长大了一次,和孩子一起走过美好的童年,去展示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与感动,去体味孩子世界里的天真无邪,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的何止是孩子,我们不也重新成长了一次吗?
《宝宝的58个心事》选取了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50多个事例,并分析了这些事例背后的真正原因。该书贴近生活,分析有理有据,读来真实可信。另外,作者沛泽妈文笔流畅,语言活泼有趣,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和借鉴作用。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小树苗和园丁,小树苗怯生生地从土壤里钻出来,伸开稚嫩的枝条,带着欣喜的目光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勇敢地去追逐太阳,向上,向上,再向上。
在小树苗勇敢地追逐太阳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长出许多侧枝,园丁的任务就是剪除这些阻碍小树苗向上的侧枝。
沛泽妈编著的《宝宝的58个心事》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选取了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50多个事例,并分析了这些事例背后的真正原因。
妈妈,我喜欢你抱着我睡觉
妈妈的爱不释手,让宝宝学会了“撒娇”,哭闹着要睡在妈妈的怀里。
同事芳两个月前当了妈妈,经过10个月的辛苦怀胎,顺利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看着可爱的小家伙儿,芳爱不释手,总是把宝宝抱在怀里。可是,没过多久,芳的烦恼就来了。
“我家的宝宝每天都要我抱着睡觉,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把宝宝放在床上,孩子就大哭不止,我该怎么办呀?”芳苦恼地向我诉说着她的“悲惨”遭遇。“真是个讨厌的小家伙儿,我的手腕都痛得不得了,整晚睡不好觉,眼睛浮肿,白发增多。天呀!再这样下去,我都快崩溃了。”
其实,芳的遭遇不是个案,很多年轻的妈妈在生完宝宝后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谁都无法难掩第一次当妈妈的喜悦,总是喜欢时时刻刻把宝宝抱在怀里,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无论是在他睡觉的时候,还是醒着高兴地吐着泡泡的时候。久而久之,小宝宝就学会了“撒娇”。“妈妈,我喜欢你抱着我睡觉。”
宝宝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所以,当妈妈累了,想把宝宝放在床上睡觉时,小宝宝就开始抗议,不停地大哭,“妈妈,我要你抱,要你抱。”结果就是宝宝睡不好,睡不踏实,妈妈又累又困,又无可奈何。
别让“溺爱”害了宝宝
在怀孕阶段,每个孕妈咪都盼望着时间快点过,早一天见到可爱的宝宝,卸掉“大包袱”。可是,当宝宝真正降生之后,妈咪们才发现“痛苦”才真正开始。
记得儿子刚出生的三个月,我差点被这个小家伙儿折磨得不成人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儿子睡觉总要人抱着,放在床上不一会儿小家伙儿就痛哭流涕,小脸涨得通红,直到把他抱起来,他才肯安安静静地睡。搞得我和老公只能轮流抱着他睡觉,累得我们两个都要趴下了。
可是,儿子似乎依然不肯放过我们,以前抱着就可以入睡,到最后,变本加厉,只有抱着他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小家伙儿才肯睡觉。那段时间,老公的头发一下子白了不少,我也因为产后没休息好,落下了乳房刺痛的毛病。再这样下去,我和老公真的会吃不消。
一天,我的好友珊来家里看望我。珊是妇产医院的医生,听了我的“悲惨”遭遇,珊同情地说:“都是你溺爱宝宝的结果。他刚出生的时候,你总是把他抱在怀里,爱不释手,久而久之,小宝宝就恋上了你的怀抱,不肯离开你了。我见过一个小女孩,都三四岁了,每天还要妈妈抱着睡觉,可累人了。”
“天呀!那该怎么办呀?这样下去,我真的有一天会变成黄脸婆的。”我几乎惊叫出来。没想到当初自己的小错误会导致这么严重的结果,真害怕儿子以后就像跟屁虫似的,离不开我了。
“小家伙儿的毛病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你要慢慢地纠正才行。”之后,珊告诉我一个好方法,给宝宝准备一个十分舒服的绒毯,在他有困意的时候,就把他放在上面,轻轻地拍打小家伙儿的背,让他慢慢安静下来。当然,起初,小家伙儿是十分抗拒的,他会用哭声来抗诉。为了宝宝好,也为了我自己,只能狠一狠心,我并不会马上把他抱起来,每次都要他哭一会儿,慢慢延长时间。
渐渐地小家伙儿意识到,自己的抗争是没有意义的,只好乖乖地睡在床上。至此,我的痛苦终于结束了。然而,三个月的折磨让我的手腕很疼,很长时间都不敢提东西。 硬起心肠,不厌其烦,纠正宝宝的坏习惯
新生儿初到人间,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宝宝会感到害怕、不安,身体肌肤需要父母的爱抚,躺在父母的怀里,宝宝会感到安全而温暖。这是宝宝正常的心理需求,父母应该满足宝宝的这个小小要求,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这不是要孩子一哭就把他抱在怀里,你只要出现在他面前,用手轻轻地拍打,让他知道你在他身边保护他,就可以了。否则,小家伙儿就会得寸进尺,赖在你的怀里,不肯离开。
所以,宝宝从一出生就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最好给宝宝准备一个独立的小床,让他独自睡觉,这不仅有利于宝宝身体的发育,而且睡眠质量也很高。和大人在一起睡,大人累,宝宝也不舒服。
当然,一旦养成了坏习惯,要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硬起心肠,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就放弃了纠正,多尝试几次,就会有效果。延伸阅读:错误习惯养成了宝宝不肯一个人睡觉
孩子要父母抱着才能入睡,除了新生儿生理需要的原因外,很多都是大人的错误做法造成的。以致有些孩子已经四五岁了,睡觉还是件令父母头痛的事。要抱着妈妈的胳膊入睡,或者搂着玩具熊入睡,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家长的错误做法有哪些。
1.睡觉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
睡觉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有些家长喜欢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看电视,来哄宝宝睡觉,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会导致宝宝不容易入睡。
2.溺爱宝宝的结果
家长非常疼爱宝宝,自从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把他当成“掌中宝”,渐渐地,宝宝就喜欢上了被抱着睡觉。 3.迁就孩子
宝宝生病了,不舒服,家长看着心疼,就想方设法地哄孩子,抱着孩子入睡,等病好了,毛病就养成了。
P1-4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想取得这份事业的辉煌,首先就应该摆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有人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小树苗和园丁。小树苗怯生生地从土壤里钻出来,伸开稚嫩的枝条,带着欣喜的目光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勇敢地去追逐太阳,向上,向上,再向上。在小树苗勇敢地追逐太阳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长出许多侧枝,园丁的任务就是剪除这些阻碍小树苗向上的侧枝。
也有人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像泥巴与泥塑家。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没有成型的泥巴,父母就像泥塑家。把这块没有成型的泥巴捏制得有棱有角、有模有样,让他变成父母心中向往的艺术品。
不错,这两个比喻看似很美妙,无可挑剔,但细细琢磨一下,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头。诚然,孩子是小树苗也好,是未成型的泥巴也罢,无论怎样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细细雕琢。但是,只发挥了父母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让小树苗成为栋梁,让泥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吗?这只不过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
孩子无论是小树苗,还是泥巴,其成长的动力,可塑的潜质都蕴藏于孩子本身。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父母期望的参天大树、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抑或是父母的翻版。而是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教育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事情。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修剪小树苗,去捏制泥巴。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小树苗越来越叛逆,泥巴越来越不成形状,到最后,两败俱伤,伤痕累累。
那么,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是成功的教育呢?相比较之下,我更欣赏南京版奶爸的比喻: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只有父母放慢了脚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倾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摒弃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说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会皱眉头,无可奈何,牢骚满腹,都把它看作世上最难的一份工作,我则认为教育是最简单、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一份工作。因为教育孩子就像自己重新长大了一次,和孩子一起走过美好的童年,去展示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与感动,去体味孩子世界里的天真无邪,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的何止是孩子,我们不也重新成长了一次吗?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朋友、老师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向杨文忠、陈艳梅、杨红、肖永忠、廖学词、杨果、王少宇、周以金、廖晓龙、周海英、张贤军、李宏龙等表示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