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一书秉承了西蒙著作的一贯风格,除了对实际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之外,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经验的可操作性之上,而不是一味追求科学的严密性。
书中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管理、销售、贸易、金融,面面俱到。西蒙试图从经济的各个方面启发我们去思考,并从思考的层面看待管理。研读此书时,你可以抛开书本的禁锢,展开想像力,在众多大师的思想中遨游穿梭。在书中,西蒙几次提到查尔斯·汉迪的管理思想,其关于教育体系的理论也完全可以和汉迪的“教育双联券”媲美;西蒙关于脑力劳动者的论述又会让你联想到汉迪的“非理性思维的人”。
赫尔曼·西蒙借助这本书,指导您如何将战略、执行力、应变力以及股东价值贯彻到永不过时的管理规则中去。此外,他还为您提出了合乎逻辑的好建议,不要紧趋潮流,而是要拿出充分的时间追根溯源,探究深层原因。西蒙一贯对所谓的“管理革命”以及那些占据舆论主导地位的见解持保留意见。
本书中,西蒙把以下诸如知识管理、创新、电子商务、顾客定位等讨论范畴,一一放在他的“思维放大镜”之下。他引导读者去分析、发现,事实常常与大众宣传的管理哲学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
这本书就是要激励大家去思考,思考的重要性永远不应被管理者所忽略。
超越每一天
连管理大师也没了新主意?或者,各种管理模式都已经过时?难道大师们的“灵丹妙药”仅在过去的20年中发挥了效用?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学相关著作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这一热度在杂志中比在畅销书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书可以看做引发这一波浪潮的先行者。
管理学书籍飞速发展的一个常见标志为:每一位作者和管理大师每每打造一种新潮流、新口号以及万能药时,都会把它们标榜为惟一正确有效的方法。流程重组、全面质量管理、外包、标杆管理、核心竞争力、平衡计分卡、客户关系管理或者其他与之类似的战略性措施在当时都被当做是最高深的智慧受到推崇,并通过几个成功案例得到论证。现在情况变了,高产管理作家不再忙于创作所谓的经典力作,世界都变“安静”了。即使是那些畅销书,销量也不再喜人,管理类杂志也明显减少了。长期准则
那些管理学潮流只是文字游戏,还是它们也具有实际的效果?后者似乎更符合实际,至少很多事情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作为一家美国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已有很多年,这家公司总是细致入微地照搬那些所谓的管理万能药。这一过程通常始于某一管理方法著作出版后的3-6个月,主要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德国企业在这样的潮流面前也无法抵挡住诱惑。不过相比于美国人,德国管理者更加清醒,也更能够抵抗潮流的诱惑。这在管理学风靡的年代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倒退。但实际上这才是“健全的理智”,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所说的,这种“理智”却并不那么流行。
我经常与彼得·德鲁克一同讨论这一类的管理学潮流。他总是持这样的观点:这些潮流大部分都没有意义并且总起误导作用,尤其是在其被片面且夸张地使用的时候。显而易见,那些曾被旁征博引的例证在短短几年以后都已经黯然失色了。让我们一同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哲学:当时IBM被广为赞赏并被视为超级企业的典范。短短几年之后,IBM公司陷入了危机,而且不得不把员工数目减半,公司这才从危机中缓过来。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汽车生产商开始凸现优势,成为了新的霸主。举例来说,在第二次汽车工业革命中,欧洲和美国的汽车生产厂家根本没有能力和日本的汽车厂家进行竞争。然而时至今日,除了丰田和本田之外,所有其他日本汽车生产厂商都被欧美汽车公司掌控。20世纪90年代中期,康柏和惠普成为主流电脑厂商,其他的电脑厂商只得俯首称臣。几年之后,亚马逊、雅虎、世界通信(WorldCom)、诺基亚以及思科等一批企业借助因特网和移动技术群起争霸。它们像是掌握了点金术,并为别的公司指导成功之路。可是只经过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些超级公司中的大多数又都陷入了困境。
优质的管理与短期的效益和追逐潮流无关。它必须通过历史的、长期的衡量才能达到。只有了解昨天的人,才能正确地解释今天,也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并赢得明天。丹麦哲学家克尔恺廓尔(Kierkegcard)用如下的话解释了上述理论:只有回顾过去才能理解生活,但只有向前看才能真正地生活。
管理者面对的核心挑战
有这样一个论断:基础性的管理原则随时间的变化很小,所以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是次要的。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例行公事并不能给他们造成麻烦,最令人头痛的是如何适应变化、收拾烂摊子以及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处理以上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与大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不大。大变革是铲除遗留下来的旧制度的不二法宝。一个新制度系统的建立也需要长时间去适应。熊彼得曾经这样评价大变革:把大变革称之为“破坏”是不准确的,应该命名为“创造性破坏”。有效管理的基石是创新和持久性,而非破坏和模式。
世界充满了变化,而且没有人可以预料变化的最终结果。这个观点像是出自亚洲人的视角,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有“一切皆流动”的哲学观点。我们要掌控未来,靠的不是神奇的预言或凭着水晶球去推测,而是对现有信号做明智的解释。人口发展就是一个例证。人口发展对于现在以及未来长期的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古人的文字和符号早已留在墙上,我们必须读懂它们,然后正确破译它们。但是对于大多数管理书籍的作者,去追溯年深日久的历史文献并不是他们的典型做法。众所周知,大多数人不是津津乐道于昨日的成功,就是在美好的希望憧憬中走向没落。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脚踏实地,正确破译时间留下的密码。彼得·德鲁克是掌握这条法则的大师级人物。没有任何一位管理大师能够像他那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和精确度去预测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一论断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证明:第一,现代股份公司里的管理问题。早在1942年,德鲁克就在自己《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一书中提到了,但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满意答复。越来越多的事实倾向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合理答案。第二,脑力劳动者现象。1966年,德鲁克出版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书,他在书中指出了未来工作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脑力劳动者。而在今天,我们确实全都是靠动脑吃饭。
能够理解这些基本趋势和工作法则,并且不为暂时的新潮流所迷惑而犯错误,显得尤为重要。管理需要超越当下,无论思考和行动都要有长远目光。管理潮流来了又走,而好的管理理论令人终身受用。P1-P5
“思考”和“沉思”这两个概念,似乎并不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管理者。当然,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不断思考,但一般来说,人们希望他们迅速完成思考,以便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事实上,高效的管理要求两者兼备:既能够周密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又能够果断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
赫尔曼·西蒙借助这本书,指导您如何将战略、执行力、应变力以及股东价值贯彻到永不过时的管理规则中去。此外,他还为您提出了合乎逻辑的好建议,不要紧趋潮流,而是要拿出充分的时间追根溯源,探究深层原因。西蒙一贯对所谓的“管理革命”以及那些占据舆论主导地位的见解持保留意见。事实证明,许多打着“革命”口号的行动,根据以往的经济实效来分析,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热情。大多数人所相信的事情并不正确。人们只看到了因特网上情绪化、随大流的夸夸其谈,而真正的洞见却太少了。
本书中,西蒙把以下诸如知识管理、创新、电子商务、顾客定位等讨论范畴,一一放在他的“思维放大镜”之下。他引导读者去分析、发现,事实常常与大众宣传的管理哲学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请看以下他所深入探究的几个例子:
·受欢迎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真的可以联系到客户吗?
·近期被认为是特别有趣并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它们中的很多不是都有一个“空心”吗?
·外包业务: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威胁到核心竞争力?
诸如上述这些具有挑衅意味的问题,应该激励每一名管理者去大胆怀疑。与一般人截然相反地思考,提出简单的问题,在历史上已多次被证明是富有成果的。西蒙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寻常的见解。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西蒙谈到了德国企业和德国社会中的独特机遇及挑战。此外,他为一种让人产生矛盾心理的情况诊断把脉:如何应对一种仍存在着明显优势,却又需要重大变革的情况?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德国却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把变革之路理解为一场思想之旅,在全球大背景之下。美国和亚洲在这一旅途上对于欧洲尤其是德国来说,都将在不同时期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这本书就是要激励大家去思考,思考的重要性永远不应被管理者所忽略。
彼得·德鲁克
加利福尼亚,克莱蒙
赫尔曼·西蒙教授是战略与市场营销咨询公司西蒙公司董事长,是该公司在波恩、波士顿、伦敦、慕尼黑、巴黎、苏黎士、东京、华沙和维也纳的企业管理主席。他是大量有关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畅销书作者,曾在campus出版社出版《战略工具大辞典》,此外还包括畅销经典:《隐形冠军》。
每每新闻中看到大公司破产于一夜之间,所有的责任都归于CEO头上,任何一家媒体的闪光灯都不会放过这个所谓的“罪人”。由此可见,企业的执行者、领导者在整个企业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常说,对于一家企业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不只是看短期的利益见效与否。一切归结到一点上:就是策略思维取胜。如果您刚好是一家企业的老板或者掌控着企业的命脉,那么恭喜您,您手上的这本书选对了。
作为本书的译者,翻译过程中丝毫不敢怠慢手中的这本巨著。本书特点鲜明,总的来说,有如下4点:
1.内容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没有很深奥难懂的理论。中小型企业主大可放心阅读这本书。
2.书中实例很多。例举了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例子,既有正面例子,也不乏负面例子。极具说服力。
3.作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看过本书,您也可以开始一场大脑风暴,反思自己在企业管理中有哪些不当之处。
4.本书不失为一本系统性很强的书。11章各成一体,但又相互关联。另外您在阅读本书时,还会了解到一些别的经典经管类图书。
西蒙教授的这一力作《思考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类图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把咨询选做自己的行业,是因为问题是真正有趣的事情。正确的提出问题是走向认知的第一步。”
在现代经济世界中,取胜关键是取决于对一种经营进行全面缜密的思考,而不是只对日常的各种短期的要求做出反应。西蒙主张要有更多的策略性的远见,要用系统的方式着手进行企业管理。他探讨的主题多种多样,既符合长远的思考,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为管理中思考的挑战是多面性的:策略性、长远性、价值、知识、革新、竞争,特别是全球化。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的观察,西蒙提出了很多认识和评价,这些认识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现在流行的管理文化所提倡的观点截然相反的。在书中,西蒙故意的挑衅,也激发了读者更深的思考和回味。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姜欢、范西蒙、李红怡、李艳青、周培、邓冀恺和郑璐承担,最后由郑璐统一译稿。作为本书的主要译者和统稿者,我在此向参与本书翻译和后期制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所限,翻译中难免疏漏和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并指正。
郑璐
2006年7月于北京
西蒙把以下诸如知识管理、创新、电子商务、顾客定位等讨论一一放在他的“思维放大镜”之下。这其中有很多观点与流行的管理学文献中的宣传意见相悖。本书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再思考,管理者们千万不能小视!
——彼得·德鲁克 已故现代管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