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挽河,清末河北兴化人。李挽河有诗人的雅兴,信徒的虔诚。李挽河有了很多的时间。他来到九华山探幽觅胜,留下了一首记游诗。这首诗给声名晚出的祗园寺增色不少。
祗园寺坐落在九华山东崖西麓、迎仙桥东,始建于明代,时称“祗园树庵”,在清康熙年间一度成为化城寺的东序寮房。嘉庆年间,禅居于九华山伏虎洞的僧人隆山应邀来此任住持,因此香火日盛,僧侣增多。至清末,祗园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
祗园寺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佛像和千僧灶等文物保护完好。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
记得寺前以数百块金钱、莲花图案的雕刻条石甬道为导引,延伸至硬山顶、马头墙身、三层廊檐的山门。山门的檐角有龙头伸首吐舌,梁栋上雕饰彩绘,门额的墙壁上镶嵌着由白地青花图案组成的“祗园禅寺”寺名瓷匾。山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灵官”,两边分塑“哼、哈”二将。,灵官塑像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胡须,双眼圆睁,嘴巴怒张,额头还竖着一只眯缝着的小眼睛,手中执长鞭。像两旁写着“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对联。灵官殿内气氛阴森,给人当头棒喝。由山门穿过一高墙耸起的小庭院,为一座阁式方形重檐天王殿,歇山顶,中央是大肚弥勒佛,两侧衬以“凶神恶煞”的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正面供奉三尊高约十余米的佛像,背后为一组大型雕塑,为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作“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动物,神情逼肖活现。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优美环境,引人人胜。
我来祗园寺是该寺一个重兴时期。
李挽河来九华的时候是祗园寺另一个兴盛时期。在李挽河之前,很少有人歌咏祗园寺。李挽河也不是正面来写祗园寺的,他的《登九华》写道:
龙去潭空瀑水深,春风一枝上遥岑。
丹崖奇辟仙人掌,白石高悬处士心。
霞照诸峰浮翠彩,雨飞晴昼送寒阴。
非徒采药孤寻顶,只爱幽多祗树林。
为什么缺乏歌咏九华山祗园寺的作品呢?是不是诗人都爱去攀那高耸人云的山巅,撇下了坐落在九华街的祗园寺?
李挽河来了,他在游山之后下榻在祗园寺内,回味着山中涧溪潭瀑的流韵,追思着峰间名士先贤的踪迹,不禁慨然咏怀。李挽河寻到九华山中许多佳处:“龙去潭空瀑水深”,那是龙池瀑布;“春风一枝上遥岑”,那是梅花岭,“春风一枝”又乃梅花的象征;“丹崖奇辟仙人掌”,那是仙人峰,相传这里是窦子明修道升仙处;“白石高悬处士心”,那是清隐岩,宋末元初时陈岩居栖这里,不仕朝廷。四句都有动人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龙去、风上、崖辟、石悬,奇寓了观景览胜的情趣,把自然景观摹状得动感强烈、形态美妙。然而这些都是假想,是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李挽河写出了自己在观览时的联想,攀登时的喜悦,落座时的通玄,盘桓时的凭吊。
李挽河没有把山中所见一一写来,而是笔锋一转:t‘霞照诸峰浮翠彩,雨飞晴昼送寒阴”,满山的旖旎风光都浓缩在“霞照…‘雨飞”中。“浮”字的出现,是登高环望阳光下的群峰时才有的感受。“雨飞”句不仅写了在山顶上晴日飞雨的景观,还抒出了乍然寒凉的感悟。结尾两句中的“采药”,引申为仙游,是对上述描景抒情的解释。九华山有许多仙道传闻与遗迹,任谁都可以把自己在九华山的行踪喻为仙游。“祗树林”,原是古印度祗园寺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的并称,此处指代祗园寺。
顺带一说,这首诗的“雨飞”句,与我在九华山经历一次雨落峰上的体验相仿佛。那一次,明明是艳阳高照的晴日,一阵云雾飘来,云封雾锁;遐想未尽,云雾悠然飘去,豁然开朗,峰上依然晴日。而我却有了凉意,原来是一阵斜风细雨已经拂过我的脸庞和衣袂。
李挽河《登九华》一诗赞美了九华山的胜景,表达了虔诚的佛心与禅念。今日游玩九华山,还须存着“只爱幽多祗树林”之心。P5-8
不久前,我的《写花卅年》出版了。我在等候《写花卅年》出版的过程中,静静地好好地思索了一下有生以来的阅读与写作,还整理了文稿,形成了几个专题。我为它们分别起了名字,叫做《校园远情录》《寄意古董》《鹏城别记》《父亲是书》《品秋》等。
回顾与思考往事,我以为自己的文字能够沉淀下来,并集腋成裘,专题阅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大概,专题阅读是我的习惯。
在三十多年前读大学时,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今天回读这些日记,发现不少日记内容就是阅读心得,亦可知当年阅读的图书都是名著。在二十多年前我阅读前人的史乘、笔记、杂录等,不断得到“好处”:我的谈古董的阅读札记被几家报纸刊载。我知道这样的阅读可以写出系列文章,已经令自己拥有了一份出书的心情。在十多年前我重新阅读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以来自己抄录的前人歌咏海洋的诗歌。我一边读咏海诗作,一边写阅读札记。在阅读方面,一些“专题”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时光。我对中外经典、古董史料、咏海诗歌的持续阅读,是有文字为凭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专题’’与我的阅读体验融人了我的精神生命。
可是,若细究我为何会有专题阅读之习惯的话,我想是父亲的影响使然。在我十一二岁时,我总是能见到父亲把图书往家里带。父亲带回家中的图书都是世界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人民文学版的,也有民国版本。那时候国家还处在“文革”中,父亲是被“结合”了重新上岗的人,阅读这些图书是要有些胆量的。父亲获得阅读这些图书的机会也属不易,据他说是得到了资料室梁阿姨的帮助。父亲把那些图书藏着掖着。我们姐弟仨见缝插针,瞅准机会,从父亲公文包里、枕头下面、抽屉与箱子中取书阅读。我记得看过《红字》《约翰.克里斯朵夫》《基督山伯爵》《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罪与罚》《红与黑》《苔丝》《茶花女》《飘》《巴黎圣母院》,以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还记得二姐拿到书后在厕所能看一两个小时,我们仨协商看某某书的时间,要在规定时间换人看书,姐姐俩会就书中一些内容发生争论,当年情景悠然在现。
如今我的生命已经进入了秋天。与很多同时代的读书人一样,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即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是哪几本书?我是这样看的:父亲是书。我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时父亲每次往家带书都有好几本,我们一开始通过“偷’’的办法取得了阅读权利;后来发展成了父亲看甲书,大姐看乙书,二姐看丙书……在保证父亲优先选择看书的前提下,大家轮流看书的局面。父亲还参与了我们就阅读某某图书发生的争论。我之所以持续地阅读与写作,连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至今,与我有一个爱买书、会读书、好藏书、能写书的父亲大有关系。这也是我将自己品读父亲买书、读书、藏书、写书的往事文章整理成册,取名《父亲是书》的唯一原因。
我说不出来对我影响最大的纸质图书是哪一本。这与我的专题阅读有关系。比如说在我小时候,我在看了家中的藏书七十回本的《水浒》后,与甲同学交换看他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与乙同学交换看《三国演义》,与丙同学交换看《三侠五义》等兴趣在阅读中发生与延伸了,就会寻找同类书阅读,我把《七侠五义》《小五义》《龙图耳录》等等都看了。在我人生这一阶段,这些图书合并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与几个l司学结拜为兄弟。我再也不受人欺负了,我也不欺负别人。回顾这样的阅读与体验,“兄弟…‘结义”“行侠”“英雄,,等词语是关键词,也是我阅读的专题。我从中非常受益,至今能够横眉冷对、仗义执言;能够与自家看去的英雄把臂交盏,推心置腹,惺惺相惜也!
我在用文字呈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论等方面,起步于大学阶段。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把日记本当做沉默的朋友,向之倾诉感情;日记本也包容我的酸甜苦辣、真善美丑、七情六欲,随时由着我发泄。我写日记,从晚上写到早上,从课堂里写到宿舍里;学校关了宿舍的电源,我会打开手电筒把要写的还没有写完的日记继续写下去。
我迷恋文字,勇于探索。今天回读大学日记,若做分类,它们中有了散文、小说、诗歌、论文、杂文、游记。我在1981年问甚至还写了一个名为“回忆与思考”的回忆录,每日回忆一则,有个小标题,它们展现了我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批判精神;其中一万余字夹叙夹议封建专制集权的历史祸害,今天读来仍觉过瘾。这是我在当年那个大时代中留下的思想足迹,虽然稚嫩,却弥足珍贵。
我迷恋文字,敬惜字纸。大学时写的十多本日记本还在,那些用塑料皮做的封套也都完好,只是印刷的颜色有些褪变。最重要的是,本子里我所写的字迹都很清晰,令我顺利而愉快地整理完成《校园远情录》。
我迷恋文字,发表文章的欲望强烈。大学时我就投稿于刊物,一篇是杂论,参加对潘晓《生活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一文的讨论,《中国青年报》没有刊用;一篇是短篇小说《区队长老张》,自己不好意思投稿,请挚友韩临霄帮助邮寄给了《解放军文艺》,也没有被采用;一篇是游记,叫做《登雾中五老峰》,参加《团结报》对全国的游记征文,在我大学毕业后一两个月时被刊用了,至今我保存着团结报社奖励我的两本书,还有父亲在看了这篇获奖文章后给我写的信。
我迷恋文字,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老报人,当过省报老总,我若是通过父亲的同事、部属发表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我没有这么做。在我的儿子成人后,从他对我的态度上反思了自己。我在大学时写了那些文字。为什么不找父亲帮助修改?为什么不请父亲帮助转交给报社的人们?为什么文章甫一发表我就把它剪下来寄给了父亲?原来我是在向父亲证明自己。其实,父亲对我的影响至深至切,比如他在主持完成长篇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初名为《白衣红心李月华》),曾经应邀讲学。父亲在讲稿中说如何写文章,以《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例阐述“文章不妨千回磨”的道理。这个讲稿被编印成文字,流布于皖省一些高校与新闻界。我发表的最初两篇文章之一就是《登雾中五老峰》,它是我反复修改后的第十八稿。我至今都循着“文章不妨千回磨”的道理写文章,有时花在修改一篇文章上的时间成十倍、上百倍于写成这篇文章的时间。
今天,我能够把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与我上述的经历与体认有直接关系。它是我专题阅读与写作的成果。在这本小书中,上辑“江淮行记”是对江淮大地历史文化的走读札记,被写到的那些历史文化胜迹等有相关的前人之作,或诗或词,或联或赋。我在征引与解读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大阅读”人文山水、了解历史前人的心灵感悟。下辑“咏海诗札”是我阅读历代歌咏海洋的诗歌市记,它们解评与欣赏了自春秋时代至清末的咏海诗歌精品与名作,注重对于蓝色文明、海洋文化的联系。
徐雁兄一直以来关注与帮助我,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是这本小书的推荐人。在徐雁兄的思想与作为面前,我必须用丰富的精神、真诚的态度、超然的心境走走读读写写,终使不负相许相敬且相惜。
感谢为我写序的张合运兄。他的序言使这本书有了很好的导读,也充满了朋友之情。只是,我的文字不能与合运兄的一些评论相称,惭愧。
此时第十五届深圳读书月过半。我愿文化闹钟时时响起,书香绵远流长。
写干2014年11月15日
我刚到海天出版社任社长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急需选调几个能干的人来社里工作。有人向我推荐了志斌,说他是出版界很年轻的社长,还不到40岁就已是编审了。
1997年秋季的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志斌。那天,我和总编辑是早晨6点到达合肥火车站的。说实在的,见到志斌的第一印象与心理预期有些距离:30多岁的人已生出不少白发,面对来考察自己的人他竟然也不“装修”一下,见到我们也只说了些“来啦、走吧”之类的话。车把我们拉到他的家里,坐下不久,女主人就端着一锅豆浆从外面回来,一边打着招呼一边盛豆浆拿油条。用锅去打豆浆,让我这个北方人顿感亲切和温暖,也体会到了主人的质朴。
志斌作为一个老出版人,长期与文字打交道,浸淫于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学养深厚。多年来,我一直很欣赏他身上的耿直之气和文人性情。他从江淮大地来到南海之滨,多年的深圳生活,虽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他却始终难以忘怀生他养他的家乡故土,以及滋养他人格禀赋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江南文化。也许,这就是《山思海韵》一书的来由吧。
《山思海韵》的上辑写的是志斌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他满怀深情,将安徽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历史人文遗迹尽力标注出来,以文化遗迹为入口,引领读者走近它们,描绘它们历经时间长河淘洗后的高古之美。文章独特之处在于,他像是一个非凡的导游,用韵文打通时空,将沉睡在一个个遗迹厚土之下的高僧、学者、文人们唤醒,在解读他们的杰作的同时,展示他们的炽热情怀,并与他们的思想人格交融和碰撞,从而感染并震撼读者。他不是简单地描述,而是“令今人知道中华大地上早已有一曲曲皖雅”,以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激活历史反思的精神。书稿的下辑,志斌像辛勤的鲛人,从浩瀚的中华诗歌海洋深处,咏诵出众多珍珠般的闪光诗篇;通过心神笔墨的诠释,在积淀深厚的中原意识中,寻找海洋文化的种子和星火,将它们缀连起来,显示出在历史进程中海洋所象征的蓝色文明的萌芽、生桀……
灯流光溢彩,是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喧嚣。而志斌的书写,以他沉静的目光,回溯历史,遥望传统文化长河中的绵延灯火,缅怀这些诗篇中我们祖先的人格光辉和思想星光,引发我们对历史、对文化精神的回眸与反思,激励我们审视与思考前行之路。唯此回溯、遥望和缅怀,我们面向未来的绽放和飞扬,才会有绵绵不绝的深厚力量。
(作序者系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
于志斌创作的《山思海韵》是“全民阅读书香文丛”系列之一,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在对人文山水大阅读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升华心灵感悟。下辑解评与欣赏了自春秋时代至清末的咏海诗歌精品与名作。
于志斌创作的《山思海韵》是“全民阅读书香文丛”系列之一,书中收录了《昭关月落鸡声远》、《置我山窗绘吾壁》、《王乔洞口风满树》、《愿言习静常栖托》、《画意葱葱龙眠山》、《治学不为媚时语》、《武圣医神享毫州》、《闻道丹台小洞天》、《肇域四海大风歌》、《日月升沉潮起落》、《帝臣——双歌望海》、《海上明月意象何》、《亦海亦天仙意丰》、《海情风景迎面来》、《理趣撷来人海济》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