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枫编著的《春夏秋冬说养生》由“总论”“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及附录组成。其中,“总论”中全面阐释人与天是如何相连、相通的,解读《黄帝内经》里蕴涵的四季养生智慧,以及遵循哪些“天人合一”的原则。“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中,分别教会读者从具体节气、保肝养肝、食疗进补、生活起居、运动休闲、美容护肤、情志调理和防病祛病等方面,系统地掌握各个季节保健养生的全部智慧。附录以《黄帝内经》理论、经脉学说和子午流注学说为基础,系统地为读者奉上全天候身体健康调理方法,以使应时养生、择时养生的中医养生思想和智慧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中。
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年之中,寒暑交替、季节更迭,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尢疑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故而欲得安康,必须顺应四时变化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目的。
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列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叶枫编著的《春夏秋冬说养生》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国医经典著作为基础,挖掘了历代养生名著中的精髓思想,汇集了历代名医、圣人先贤的养生秘方,也综合了数千年来流传民间的养牛经验、长寿经验,以及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全面阐释了四季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针对国人体质和现代生活方式特点而编写的居家养生保健全书。
顺天而调,收获季节的真“心”祝福
中国自古就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的说法,其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万物开始萌发幼枝与新芽。这时候人也要保持向上的生机,保持愉快的心情,但很多女性却很容易“伤春”。春天时,女性的情绪就会变得很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到柳树发芽、地气升腾,心中就莫名地升起淡淡的惆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夏日来临。古人说这是伤春,对此还有这样一种解释:万物复苏春来至,而春光短暂,女子希望在这短暂的青春时光嫁个期盼中的情郎,一年一年的春天,而女子可能没遇上,有点伤感,所以女子一到春天就特别抑郁。古人的解释很有意思,那么春天女性为什么容易感伤呢?
《黄帝内经》里指出,女子属阴,而春天是阳气生发、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其主要反应在肝肾,当这种欲望无法实现时,也就是阳盖过阴时,就会引起生理病变,继而诱发悲伤抑郁情绪。这就好比是住房,如果你住一个小平房,而包围着你的全是高楼大厦,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不伤感才怪。
男子悲秋,在中医看来,男子属阳,比较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秋天的时候,万物都结果实了,男人到这个时候还一无所成的话就会悲从心来,易于焦虑和烦躁。也正因如此,古时都是秋天的时候征兵,到边关打仗,让男子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或者给男子订婚,平息他不满的情绪。
由于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是不容易靠药物来治疗的,于是聪明的古人便采取了生活疗法:在秋天的时候让男子订婚,男子一订婚,就相当于他的人生大业有了新的进展,他的不平之“气”得到平复,就可以安心劳作,好好地秋收和冬藏了。还有,古代的聘礼是用白旄包好大雁送到女方家里去。射大雁要有眼力和力气,所以这样就考察了男子的臂力、肺气、肝气、肾气。秋天订婚,喜气就冲淡了男子的悲伤情绪,冬天办喜事,第二年春天女子就差不多怀孕了,将要为人母的喜悦也会使伤春之情消失殆尽。
这两句发展到现在已经简化成了伤春悲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季节性心理。随着季节的更替人们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本来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心理变化过度强烈,就像林黛玉看到花落水流、树木凋零都会伤心,就会伤及五脏六腑了。因此,为了使这种季节性的心理变化不至于成为情志病,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它。
到现在,上述古代的方法虽然不太适用了,但是这也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不过,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志对五脏六腑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调神养生”,也就是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心神的怡养、情志的调摄等方法,保持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以延年益寿。
1.注重养神
注重调养精神,是养生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生命的存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养神的方法主要有:
(1)虚静养神:调神摄生,静养为首。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摄精神,多练气功,可有效地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
(2)安心养神:人生不会没有忧患,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及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要养成理智与冷静的德性,凡事从容以对,冷静思考,正确处理各种难题。
2.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非常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
3.省思少虑
思虑过多会使肌体气血失调,耗伤心神而损寿命。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使肌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省思少虑,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调和、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使肌体功能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养生,促进健康长寿。
4.舒畅情志
舒畅情志是指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七情过极对肌体健康危害极大。舒畅情志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古人论述颇多,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旅游垂钓等。这样,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养生长寿。
P26-27
《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法宝。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的生命活动及健康状况都与这些变化息息相关。故欲得安康,必须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这一点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顺应四时进行养生,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养生宜顺应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进行,这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健康理念,但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季节更替会导致天气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体的生理都有着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季节手指血流速度不同,对寒冷引起的皮肤温度反应也不同,即使冬夏保持相同室温,仍会表现出反应差异,提示血管运动中枢有四季节律。对于现代人来说,自觉将养生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运用科学的养生之道,调节肌体,祛病健身,健康、长寿完全可以实现。就像一首健康歌诀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岁养成习惯,四十岁指标正常,六十以前没有病,健健康康离退休,八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一百岁。”
本书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国医经典为基础,挖掘了历代养生名著中的精髓思想,汇集了历代名医、圣人先贤的养生秘方,也综合了数千年来流传民间的养生经验、长寿经验,以及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全面阐释了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进行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针对国人体质和现代生活方式特点而编写的居家养生保健全书。
本书由“总论”“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及附录组成。其中,“总论”中全面阐释人与天是如何相连、相通的,解读《黄帝内经》里蕴涵的四季养生智慧,以及遵循哪些“天人合一”的原则。“春季养生”“夏季养生”“秋季养生”“冬季养生”中,分别教会读者从具体节气、保肝养肝、食疗进补、生活起居、运动休闲、美容护肤、情志调理和防病祛病等方面,系统地掌握各个季节保健养生的全部智慧。附录以《黄帝内经》理论、经脉学说和子午流注学说为基础,系统地为读者奉上全天候身体健康调理方法,以使应时养生、择时养生的中医养生思想和智慧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中。
《黄帝内经》中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愿在本书的帮助下,每一位读者都学会“顺时养生”,真正领会到古代中医养生智慧,把握好养生的关键,走上健康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