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是一件好事,聪明的人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少犯错误;但是“聪明,也不尽是好事,尤其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将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可是事实上,世上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一则笑话说:有个人天天闲得无聊,抓了几粒稻子吃起来,觉得叉扎嘴又苦涩。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壳,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饭;如把煮熟的米种到地里,将来收获时不就更好吃了吗?于是,他煮了一锅米饭,撒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是自作聪明的结果。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处处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查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围墙,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薄。”又是你杨修,他表面上称赞了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拿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着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很难看.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呵呵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陡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曹操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总害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他曾经吩咐左右:“我在梦中好杀人。只要我睡着了,你们千万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军帐中小憩,不慎将被子蹬到地上,一个值勤的侍卫赶紧过来捡起被子给曹操盖上。不想此时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拔出宝剑一挥,剑落处,近侍的人头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觉了,在场的人谁也不敢言语。过了半晌,曹操醒来,见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装着大惊失色的样子,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相告,曹操悔恨梦中杀人,痛哭流涕,并下令厚葬这位侍卫。大家也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误杀,今见获侍卫厚葬之荣,不但不责怪曹操,还称赞曹操体恤下属的精神。杨修却知道曹操绝非梦中误杀,而是有意而为,即证实他“梦中好杀人”的诳言。杨修倘若只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来,这倒是真的聪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聪明,便在为那位近侍举行葬礼时,指着近侍的棺材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到这句话,不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而是想寻机除掉他了。
杨修的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即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之时。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重挫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犹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