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年少起步正当时/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柳萌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柳萌散文集《年少起步正当时》收编了柳萌先生创作的近80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并以“我的中学时代”为题自序,讲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些故事。可说属于励志类散文。全书可分为“故乡与童年”“梦想与现实”“读书与社会”“人情与景物”4辑,正好涵盖了中学生常接触到的记叙、议论、抒情等几个文体。

内容推荐

在众多作家里,柳萌先生是不可以忽略的。他的散文,于时下斑斓的散文林地,犹如皎洁的白桦,清健自然而以本色擅长。《年少起步正当时》中柳萌先生以本色的文字,表现出一派天然的率真。与其说是读散文,不如说是读他的人生,读他独有的性灵。

《年少起步正当时》全书可分为“故乡与童年”“梦想与现实”“读书与社会”“人情与景物”4辑,正好涵盖了中学生常接触到的记叙、议论、抒情等几个文体。

目录

第一辑 故乡与童年

 故乡的气息

 故乡的春节

 故乡的年俗

 花花草草故乡情

 老家的窗户

 家乡的蟹餐

 秋走七里海

 知了的歌

 童年的芦苇荡

 放学路上

 中学生书包

 中学生电车

 果汁儿刨冰

 永远的眷恋

 北京老头儿

第二辑 梦想与现实

 总算有了梦想

 两代人的读书故事

 爱好的延伸

 没有后悔只有遗憾

 窗口

 母亲的钱盒

 永远的愧疚

 腕上晨昏

 寻觅记忆的声音

第三辑 读书与社会

 读书使人高尚

 逛书店

 一份迟交的答卷

 生命的长度有多长

 “傻根”的真聪明

 孙女的愿望

 饥时读菜谱

 走近西郊

 给“旧书”找个家

 读的书与摆的书

 享受读书的快乐

 年轻的油漆工

 “蚂蚁”跑到文学树上

 日子开始变得温馨

 朋友就是财富

 灯火的记忆

 泰山记趣

 奥地利风情

 两都步行街的黄昏

 南湖夜泊

 今夕故乡何在

 悠悠往事

 短暂的春天

 土地礼赞

 花潮漫地

 岁月年轮

 凡人有大爱

第四辑 人情与景物

 撼不动的乡根

 乞讨的小女孩

 秋月春风莫闲度

 感悟秋天

 在南方思念着北方

 悉读大海

 享受美好

 秋天的启示

 花开南北

 冒充足球迷

 北京的季节

 温馨的灯光

 晶莹的雪花

 繁星在天

 乡村的道路

 江河湖海

 “勿忘我”

 山的诱惑

 青竹处处

 戈壁石

 窗前树

 绿地上的小草

 云南绿色

 迟来的秋天

 开在记忆原野上的花

 生活短章

试读章节

故乡在冀东平原,自古隶属河北省,现在划归天津市,因此,春节的习惯风俗,自然就津、冀杂揉。好在地域相连,差别不是很大。由于有机会交流,两地好的民俗风情,互相吸纳融合一起,反而使春节更具情趣。在我的记忆里,最不同的地方,当属过节的时间,城市里过了正月初五,就算是春节过完,乡村则得到正月十五,那才算新的一年。这与城乡娱乐多少,大概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城里人平日玩的地方多,过节也就是过个气氛;乡间人平时玩的地方少,赶上春节自然得玩得尽兴。

无论春节时间过的长短,最红火最浓郁的年味儿,要属大年三十这一天了。全家人都比平日起得早,年轻的媳妇先收拾屋子,真正做得窗明几净了,就开始洗漱和着衣打扮,像戏台演戏的人一样,个个都有模有样了才出门。早买的好衣服平日舍不得穿,这天都找出来特意穿上,而且颜色式样大都很鲜艳靓丽,女人们无论长幼的头发上,都要插上一两朵红绢头饰,样子或是双喜字或是花朵,别看这只是一两点红色,使人显得格外精神和喜庆。男孩子除了新衣新裤,最抢眼的就是头戴的帽子,样子要看当时时兴什么,我小的时候时兴航空帽,在天津混事的父亲回家过节,就买来一顶送给我当作礼物。有的小伙伴家里没有给买,见到我头上戴的航空帽特羡慕,等他们闹着嚷着让父母买,过了这个时辰又是新样子了。

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开心放松的一天,在外奔波的男人挣了钱,这天什么也不必操心劳累,忙碌一年家务的女人们,提前做好年夜饭也无事了,大家就在一起玩玩牌聊聊天儿,或者约上邻居好友一起逛庙会。经济情况富裕的人家不必说,就是不是很宽裕的家庭,到了春节这几天花钱,都也是不怎么锱铢必较,好像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财神爷会把钱送上门儿来,大把大把的花钱并不心疼。这时买的东西也都是年货,女人们买衣料、化妆品,孩子们买各式各样的玩具、糖果,年长者买几包好香烟几瓶好酒,还要留些钱给晚辈们压岁钱。总之,全家老小奔波一年到了年根儿,想的做的事情就是快乐,花钱买个高兴图个吉利。这就是我故乡人过春节的思想观念。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除夕夜都是自娱自乐,成年人玩成年人的玩艺儿,如去戏院听戏、凑一起打麻将牌;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玩艺儿,如放花炮、抖空竹、踢毽子,实在不愿意凑热闹的人,就找人自在地喝茶聊天儿,安详地度过一年最后时光。年夜饭吃的都比较晚,而且还要比平日“隆重”,照习俗得有七碟八碗,鸡鸭鱼肉一样不能少,尤其是鱼和鸡这两样,比别的菜更要做精细,因为取其谐音——年年有余(鱼)、吉(鸡)祥如意,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在长辈人心目中这是美好愿望。年夜饭的酒也不能少,平日不喝酒也要抿一口,这样做也是讨个吉利——平安久(酒)远。吃饭座位按长幼辈份排序,守在桌子外边的是媳妇,主要是考虑上菜端饭方便。这种规矩好像永远未变。虽说有点封建味道儿,缺少家庭的平等气氛,但是总得有人侍奉吧,就这样代代沿袭下来。

吃过年夜饭就算正经过年了,收拾完碗筷稍微休息一会儿,临近午夜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这时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们,因为可以拿到几份压岁钱,所以一个个嘴上像抹了蜂蜜,连“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这类话,在今天都能说得出来,惹得老人高兴大家说笑,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此时显得格外的明显。比这还要显得和谐的事,就是全家人一起包团圆饺子,这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这时包的饺子是初一的饭食。

在没有现代通讯设备的过去,亲友间互相拜年从初一开始登门,接来送往地到了中午不便做饭,除夕夜包的素饺子放锅里一煮,全家人随便地吃一顿忙中的偷闲饭,这种节日的从容安排非常科学。这大概是几代人积累的经验吧。

家乡春节饭谱安排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锅里转,到了初五还是吃饺子,可见家乡人多么看重饺子。只是饺子的馅不一样,初一饺子要包全素馅,取素素静静不出事之意,寄托全家来年共同心愿。这样的饮食还含有健康用意,过大年吃的荤菜比平常多,都特别注意荤素菜搭配着吃。素馅的主菜是韭菜、豆腐干、鸡蛋、虾米等。

包完了饺子,鞭炮响起,街头喧嚷,预示年夜即将过去。大人孩子都会说:“唉,又过了一年,长了一岁。”欢喜快乐之中,增添些许惆怅。故乡的大年三十,就是这样过去了。留下的是记忆,回味的是人生。渐渐我才理解,为什么把欢乐和美好集中一天,让故乡的人痛快地享受,原来平时忙于生计太苦太累,这一天算是老天给予的补偿吧。P5-7

序言

如果按现在要求学生的标准,衡量我在中学读书的情况,我可算不上是个好学生,除了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外,诸如数学、理化、外语等课程,几乎从来未得过高分儿。中学时代是怎么过来的,连我自个儿也说不清。幸亏那会儿家长管束不严,学校也没有拧得像现在这样紧,不然那会儿我一准得逃学,恐怕连后来的一点知识都会跟我无缘,岂不是白白地混过那段黄金时光。不过也有值得骄傲的事情,我读书的学校是天津一中,在当时是全市数一数二的中学,就是现在在全国也排得上,可以说跟赫赫的南开中学齐名。这就使得我的在少年时代总还有点光彩。

别看这所学校这样有名气,读书环境在当时却很宽松,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有点像个百树丛生的林子,什么鸟儿都有可心的枝头栖息。照现在一般人的想法,这样著名的重点学校,应该更看重数理化课吧,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就是所谓的小三门儿音(乐)体(育)美(术),我在这里上学时也颇受重视。别的学校的体育课,每周只上一堂课,这所学校每周上两次,不及格照样留级。音乐和美术课也不马虎。在这所中学读过书的科技人才不少,我在一本天津一中同学录中看到,有许多校友都是国家建设部门的业务骨干。就是文艺体育方面也出了不少的名人,像我知道的游泳健将穆祥豪、穆祥雄兄弟,男子篮球国手白金申,乒乓球国手王志良等等,都在这所学校读过书。文艺方面的人才,像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已故的话剧表演艺术家金乃千,在《四世同堂》中饰演大少爷的郑邦玉,以及作家林希、赵玫(这所学校招收女学生,是在我离开以后的事情,有次跟赵玫聊天儿,才知道她在一中读过书)等人,他们的事业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我在天津一中读书那会儿,学校里有不少的文体组织,像新闻通讯社、话剧社、歌咏队、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机会,更使学生的爱好得到了满足。当时的天津一中,没有女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是男学生,演话剧的女角色,就由男生扮演。那会儿我不认识金乃千,但是他在天津一中很出名,就是因为在话剧队里,他常常扮演女角儿。后来他和我都到了北京,彼此交往也就多了起来,每每回忆在一中的时光,说到他演戏男扮女角的事,我们两人总要哈哈大笑。著名的篮球国手白金申,在一中的时候比我高几个年级,我经常站在操场看他打球,所以那会儿就知道他的大名,以及当时全校师生通称的“大白”。现在人们一说起名人来,好像非得全国皆知才算,其实无论大小地方或单位,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名人。穆家兄弟、白金申、金乃千等人,当时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就是一中的名人。他们给学校争得的荣誉,更是让我羡慕不已,暗地里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像他们那样,给学校做些有光彩的事。

当时,我比较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只要有时间就跑书店,找一两本诗集,抱着在柜台边上看。不需要花钱买,却能长知识,这叫看“蹭书”。艾青、鲁藜、田间、闻一多、戴望舒等新诗人的诗,莱蒙托夫、普希金、雪莱、海涅等外国诗人的诗,徐志摩、朱自清、冰心、巴金这些作家的散文,还有一些翻译的外国小说,我都是这么看蹭书蹭来的。看蹭书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不花钱老看新书,二是不像借书那么麻烦,除此而外还有个更大的好处,促使你必须专心致志地读书。当然,那会儿中学里的功课,也不像现在的学校,安排得紧紧死死的,不让学生有个松动的余地。

说起看“蹭书”来,我想起一件事。那会儿天津有位作家叫刘云若,他写的小说大都是城市里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大家自然很喜欢读。有次和几位同学读他一本小说,小说里讲的故事发生在天津马场道一带,我们几个孩子信以为真,几个人一合计,放了学就急匆匆地跑到马场道,寻找书中说的那个红门大宅院。见到一个红门大院就向里扒望,还边看边议论是不是这家,如果觉得不像好继续往别处找。正当我们几个人趴在地下,从一家大院的红门缝向里瞧时,忽然被人从背后踢了一脚,回头一看是位中年男人瞪着我们。他以为我们是小偷,要送我们到公安局去,我们一边央求一边说明情况,直到我们把一中校徽亮出来,他这才放心地让我们走开。可见那时候我们是多么迷恋自己的爱好。  孩子们都是善于模仿的,一旦有了自己认定的理想,总要悄悄地幻想着实现。我喜欢上诗歌以后,开始并不敢写诗,就先从写小稿学起,心中却暗暗地打算,争取将来当个作家。我把想法说给一位高年级的同学,他就介绍我参加学校新闻社,我想这样也不错,即使成不了作家,当个记者也很好,跟自己的理想不也蛮接近吗?从此,我成了一中新闻社的成员,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在学校出黑板报、编油印报,同时向报社、广播电台投稿,课余的时间显得特别充实。

那会儿天津市的中学生,每几年就开一次运动会,一中有开展体育运动的传统,一中的运动员总要拿些好成绩,全校师生都会大受鼓舞。我们学校新闻社的成员,在这时候也格外地来劲儿,学着新闻单位叔叔阿姨的样子,分成记者、编辑、出版几拨儿人,大家分头开展各项活动。我那会儿的语文比较好,尤其是作文在年级中数得上,这时通讯社就让我当小记者,采访运动员,写大会花絮,然后发表在学校黑板报、油印报上,有的还在报纸或电台转发。这样一来就对写作的兴趣更浓了,促使自己向更高的水平攀登,一来二去地有了努力的方向。

真正想从事文学写作,是在我写了一篇文章,由《天津青年报》发表之后。老师告诉我,这样的文章叫散文,只要经常地写下去,慢慢就会熟悉了。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心里开了窍儿,觉得自己还能写,从此,就更加用心了,有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发展。只是自己的天份差,而且只想着写作,忽视了认真读书,终成不了大气候。说起来这些年在编辑工作之余,也经常发表些散文随笔,算是实现了早年的理想,但是跟我同时期学习写作的人比,我这些东西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之所以跟同辈人拉开了距离,天份不及人家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还有个不可忽略的情况,这就是我没有好好地读书,也就是说,先天的基本素质欠缺,加之后天的勤奋不够,再美的理想,再好的向往,都很难达到自己欲求的程度。

从中学校门走出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现在日渐衰老的长者,这其间经历多少事情,无论是喜的是忧的,无论是大的是小的,有许多事情让我激动过,但是最让我感激不尽的,莫过于中学时代的生活。这一段生活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长,然而对于人的一生,却极为重要和关键,就如同一座房屋的根基,夯实了才会盖起高楼。回想成年以后能够做点事,学会用笔倾诉心中的话语,就不能不想到中学时的日子,因为后来从事的职业,正是从那时起步的。没有最初的爱好,没有学校的培养,就很难成为人才。

哦,中学时代——霞光一样美好,黄金一样珍贵。它是那么重要,然而,又是那么短暂。谁在这时候有个坚定的起步,一生都会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谁在这时候虚掷时光,谁就会在今后懊悔莫及。这就是中学时代给我的唯一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