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里探索那无穷无尽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和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在图书馆里阅读,我们可以探究到文明的轨迹,收获历史深处的智慧。从古至今,图书馆保存和承载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曲折与辉煌,它严谨而有序地记录着人类每一个向前的脚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索图书馆里的思想/发现探索丛书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孙启存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图书馆里探索那无穷无尽的思想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和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在图书馆里阅读,我们可以探究到文明的轨迹,收获历史深处的智慧。从古至今,图书馆保存和承载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曲折与辉煌,它严谨而有序地记录着人类每一个向前的脚步。 内容推荐 自图书馆出现之日起,图书馆就在时间、空间上架起了保存和传播思想文化的桥梁。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在每本书中熠熠生辉。通过图书馆对于典籍的系统化整理和保存,那些闪耀着思想火花的精神财富才能世代流传,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目录 第一编 传承——文化苦旅中的绿洲 思想的断续:人类精神的坎坷之途 智慧的聚合与承载/003 圣者的智慧源泉/005 见证文明的曙光/011 艰辛的命运:曲折中前行的思想 “藏书”与“焚书”/022 灯塔般的文化屋脊/026 黑暗中的文明曙光/030 公共化:图书资源的价值再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046 从“藏”到“阅”:曲折的本土化进程/050 数字文明:完善与挑战/059 第二编 闪耀——智慧顶峰上的明珠 思想的港湾: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 腹有诗书气自华/080 窥得门径成大家/096 智慧的灵光:万卷书中的万里路 先驱者的脚步/118 灵感的进发/131 尘世中如何构筑象牙塔 文化的脊梁/142 学术的桥梁/153 社会的栋梁/162 第三编 守望——人类精神的希望彩虹 理念:流动的伟大灵魂 民权的教室/174 童话的天堂/184 智慧地标:知识的风景 天一生水:不老的传奇/194 塞纳河畔的巨书/198 不灭的火炬/204 地中海的圣地/212 光荣与梦想 继往开来的东方文脉/218 让思想见证未来/227 夕照中的古国身影/237 极光下的北方明珠/247 试读章节 思想从产生与传播至形成一定的规模,都是具有偶然因素的。而在其中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的就是图书馆。自图书馆出现之日起,图书馆就在时间、空间上架起了保存和传播思想文化的桥梁。通过图书馆对于典籍的系统化整理和保存,这些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著作,才能世代流传,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典籍作为一种记录知识的载体,一经出现,即受到有意识地保护。典籍作为文明的结晶,不仅仅是同时代人表达思想、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典籍的保存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最初,对于典籍的收藏,应该是私人性质的、小范围的。渐渐地,收藏的范围就扩展到各个领域的有价值的文献,而且,使用这些文献的人,不再限于收藏者本人,这样,图书馆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就已经有了经过组织编排的档案,即真正意义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兴衰存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社会有序发展时,图书馆也会随之发展,而当社会动荡、王朝更替时,图书馆也极可能首当其冲遭到破坏。因为馆藏的档案、文献所传递的思想,未必是新王朝所需要的。然而,图书馆的破坏,典籍的损伤,都动摇不了图书馆观念本身的确立。 真正有规模且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官方图书馆。这类图书馆具有私人藏书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条件。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起,已经有了对于档案典籍的系统化保存。殷商时期对于甲骨的保存,应该是从事王室记事的史官,或者从事宗教事务的巫师,他们收集各种甲骨,磨制加工,用于占卜。遇到征伐、祭祀等活动,先进行占卜,然后将卜辞刻写在甲骨上,收藏起来。这些甲骨上有的刻有占卜者的名字,有的刻有经管者的名字。这些线索无一不说明,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藏书活动,甲骨被有意识地收藏于固定的地点,有专人负责,长期保存,用以流传后世。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商周朝代更迭之时,史官带着档案文件出奔的记载。负责保存文件的史官,应当就是职业的图书管理员的前身。 智慧的聚合与承载 古代的图书和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可能很多人觉得古代图书不过是文物收藏或者考古发现方面的“文化消闲”罢了。其实不然,就拿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或是“大器晚成”等等成语而言,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 这些成语,都来自春秋时期的一本书——《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可以被称为“思想家”的人,他所写的《老子》(又称为《道德经》)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地反映人对自然、世界看法的哲学著作。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两种写本,都不分章,是目前所见最古的版本。甲本为战国时代抄本,乙本为汉代抄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那么,老子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呢?一般认为,老子即是老聃。据《史记》中记载,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人。由于他做过“守藏室之史”,是掌管图书的史官,因此见闻广博。他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相传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周礼。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给老子学识的增长提供了便利。他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著书五千言,言道德之意,即今天流传的《老子》一书。 学术界普遍认为藏书起源于周代。在那个文化典籍属于贵族所有的时代,老子正因为负责保管周王室的图书,才得以窥见古代最高明、最精深的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接触到那些皇家图书,就不会有《老子》的诞生。老子将王室所保存的典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成了中国最早的智慧经典,而后人正是通过研读老子的著作,去了解古代人的智慧。 老子修道德究竟有哪些成就呢?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奴隶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对待“人”,成为当时的思想家们所考虑的根本问题。老子在周,作为周王朝的史官,面对周王朝的败落,提出“利民”、“安民”、“治民”的政治主张。老子清醒地认识到抛弃机谋和巧言可以“利民”,抛弃贪婪和诡诈可以“安民”,抛弃违背自然的“有为”和私心可以“治民”,但却不能治本。老子修道德,从对原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道可以为天下母”的哲学命题,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观。 《老子》既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它究竟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老子》流传至今,魏晋以来,传本众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流传至今,多以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另取敦煌卷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等为参校本。帛书《老子》甲乙本,虽是最老的写本,却未必是最权威的版本。先秦诸子著作都是历经传抄而流传下来的。门人后学在传写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增益。该书的先秦古本旧貌已不可知,流传于世的版本,都是通过注本保存下来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老子》有众多不同的版本。虽然他们注本所据抄本来源已经不可考,但是,应该可以推断,只是按私人藏书的私相授受,是不足以使经典流传的诸多注本,应该还是依据当时的官方藏书而来。 《老子》历来为重德的明君所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有4位皇帝为《老子》作过注释。汉“文景之治”是以道德思想治国教民,《老子》这部经典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备受推崇的典籍之一,并以此造就了那个时代人心淳朴,社会康宁,国泰民安,民族兴盛的繁荣景象。《老子》也造就了大唐盛世。唐初的执政者采用了老子以德治世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自称为老子的后裔,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令士庶须家藏一本,将《老子》奉为治国经典。此后的王朝,虽然也参用黄老之术,但主要以儒治国,使得黄老之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子的思想,不仅成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他更因为他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始祖。这就是其思想传世的最直接的影响了。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在道教中,老子是—个很重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东汉时期,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因此,老子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政治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2-5 序言 西方曾经有一句古谚:“崇尚智慧、珍视传统的民族永远不会消逝,也永远不会堕落。”诚哉斯言。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民族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叱咤风云,但因为忽视了智慧与传统的力量,所以他们往往湮灭在历史的变迁之中。无论是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还是横扫欧洲大陆的匈奴骑兵,似乎都逃不过这一定律。 相反,有一些文明看似已经在文明史中消逝,却永远存活在人类的血脉之中。希腊,一个已经被冠之以“古希腊”——标志着它已经与近代隔绝的国度,在一千多年之后,被文艺复兴的战士们重新搬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成为新文化的旗帜。 这就是智慧与传统的力量。 对智慧的推崇、对传统的珍视,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与精神,但也有其实在的载体,那就是书籍与图书馆。崇尚智慧与珍视传统的表现,正是所谓“薪尽火传”的执著:从结绳记事到钟鼎铭刻,从口耳相传到竹简著书,从“藏之名山”到刊刻流传,从海内孤本到数字阅读……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精神,就这样被一字一句记录下来,代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文明才会带上传统的烙印,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要了解传统,就要通过图书;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就要了解图书馆。通过图书,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相连接;而推开图书馆的大门,我们将穿越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隧道,了解每一本书的历史,了解图书馆收藏这些书籍的过程,了解一个图书馆的学术与文化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体验过去、感受现在、勾画未来。 图书与图书馆不仅是传承智慧的载体,更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从最早的书写符号产生开始,人类的思想就凝聚在文字之中,随着时光的流转,定型在书籍之内。无论是追忆神话时代的《荷马史诗》,还是感受人与自然关系的《周易》,再或是反思现实的《老子》、《论语》,都是一个时代的思想结晶。通过书籍,我们能够与古人对话,而在了解了一本书籍在不同时代流传的历史、非凡的遭遇后,我们更能体会到思想在传承中的一段苦旅。 尽管图书的历史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但在我们看来,图书只有被阅读才有价值,也只有被阅读才能让其中的思想被人了解。因此,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从个人收藏到公众教育,这一发展历程也是不容忽视的。曾几何时,图书与古玩、字画一样,是知识阶层的休闲收藏品,对公众而言,其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只有当书籍不再是个人的私产,当图书馆成为每个人都能跻身于其中的文化殿堂时,图书馆里的思想才会成为社会中的精神力量,才会让所有人能够在其中与前人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将文化意识推向新的高峰。 通过图书馆,很多如饥似渴的求知者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精神食粮与思想动力,而他们与图书、与图书馆的邂逅,又激发出了无数新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正是在阅读中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升华的;而蔡元培、张元济、王云五等教育家、出版家则以图书为本,为社会造福;更有许多文化斗士与文学名家在图书馆中汲取营养,留下了传世名篇…… 前人曾经将书籍比做饥饿的人需要的面包,但书籍不止是面包,更是旅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我们翻看着不同的书,就因为书的背后,是一个个可以与我们交流的、思考着的头脑,是一种种激励我们、劝慰我们、教导我们的声音。思想,就是书籍的声音。 而图书馆,则是思想的宝库,那么拥有不同文化性格的图书馆,它们所拥有的思想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大英图书馆中是人头攒动、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中国国家图书馆里则是深沉思考、冷静交流的宁静场景;法国国家图书馆拥有的是睿智的雄辩家的声音;美国的总统图书馆里则充满了决策者坚毅的口号……听懂了这些声音,我们才能够畅游在思想的海洋中。 所以,我们要走一段探索之旅,去探寻图书中的思想,去倾听图书馆中思想的声音。探索归来,我们的思想将会拥有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就站在思想的顶峰——图书馆之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