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选择对于人生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早做出决断越好。入行的时间越早,日后取得的成就越高。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自己的兴趣,俗话说“方的材料要放在方的洞中,圆的材料就要放在圆的洞中”。纵观事业失败的人,大抵不外乎是把方正的人塞到了圆洞里,或者把圆滑的人塞到了方洞里。一个出色的机械师可能会是一个蹩脚的牧师或商人,一个优秀的高官可能连一个普通的工匠也做不了。年轻人择业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否则日后发觉不适合后悔就晚了。
如果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在兴趣的引导下,人能发挥出无穷的潜能将事情做到最好,反之则不可得。当瓦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韵律有着超出常人的感觉。他的父亲对儿子的兴趣极为反感,常常鞭打他,强迫他放弃。挨打的瓦茨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大声用满含韵律的节奏哭叫:“亲爱的父亲大人,请放过我吧,我以后都不会再痴迷于韵文了。”他的父亲察觉到这种气质已经浸入了儿子的骨髓里,根本不是皮鞭可以驱赶的,便决定放弃以前的做法,转而引导儿子正确地发展自己的兴趣,最终瓦茨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
著名的英国土木工程师斯米顿孩提时代就表现出机械方面的过人天赋。他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还没学会穿衣戴帽就已经能够做出漂亮的风车了,但他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反而按照自己的设想把斯米顿送到律师学校去学习法律。可是男孩儿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发展下去,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究欧几里得和荷马定律上。他的父亲想把一个天生的工程师变成一个律师,结果当然不会成功,这就是把方形材料放到圆洞中的典型例子。还好,他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回归到了自己应有的轨道上。
戴维·威尔基的苏格兰教师就比斯米顿的父亲聪明得多,他发现自己的学生没学会写时便会画,没学会读时便会欣赏,就对他说:“孩子,你以后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威尔基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和同学一起学习、玩乐,只不过业余时间多用于绘画而已。一天,伯哥尼伯爵拜访当地的牧师,威尔基用烧了一半的石南花茎作笔,在炉灰石上画下了伯爵大人的一幅肖像,然后招呼妈妈来看他的鼻子。小威尔基的确有天赋,伯爵大人的鼻子虽然看起来跟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分别,但确实是他的面部特征。
本杰明·韦斯特的母亲同样很早便发现了儿子的艺术天赋。某日,他以正躺在摇篮里睡觉的胖乎乎的小妹妹当成模特画了一幅画,母亲看到画后立刻注意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高兴地亲吻了她的儿子,母亲看到了儿子日后有成为画家的潜质并为此而深感高兴。
约翰·富兰克林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父亲为他设计的成长道路是成为一名牧师,但是在他心中真正的愿望却是成为一名战士。他住在海边12英里远的地方,但在12岁之前却从未见过海,后来还是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专程到海边去才看到大海。海的壮阔令他惊讶不已,他坐在海边沉思了很久很久,此后他的愿望便是要“过海上的生活”,这个愿望让他朝思暮想、寝食难安,如果不能实现会令他感到心碎。父母对于他想成为航海家的想法极为反对,但此时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言语,他们似乎已别无选择。父亲按他的想法为他在一艘里斯本的商船上谋到一个侍应的位子。所选的航行路线颇为艰险,父亲希望借此吓退儿子的想法。但事与愿违,从开船的那一刻起,儿子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乐,他成为航海家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进入了皇家海军,在一艘拥有74支枪的船上担任少尉军官,14岁的少年开始为自己的荣誉而打拼。15岁时,他所在的舰只参加了纳尔逊指挥的哥本哈根战役。富兰克林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机智让人们相信他是一个天生的海军军官。服从命令、忠诚于祖国、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是他的优点。在特拉法尔加角[特拉法尔加角:位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海角,在直布罗陀海峡西北。1805年由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角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
战役中,由于战友负伤,他接替了通信官的职位,这位19岁的青年军官立刻展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娴熟的作战技巧。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战后他被授予爵士爵位。大英帝国带给他无上的荣光,作为回报他一直待在海军担任军官,直到1845年参加奔赴北冰洋的航行为止,因为这次出航之后他再也没能回来。如果他的父亲当初不顾儿子的意愿,拒绝帮他实现走向海上的梦想,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失去一个最伟大、最高贵的探险家。
这样的例子虽然不少,但终究都属特例,大多数人在孩童时期的表现没有那么明显,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都很难看出日后最适合他们的职业,如此一来选择职业就比较困难了。耐心一点,时间会证明一切。既然已经证明人们在最适合的行业中的表现要比其他行业好上一倍,那么做出选择时就一定要慎之又慎。只要预先下足工夫仔细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总有一个职业适合你。爱默生说:“人生在世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找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并且能够终生从事此项事业。”那些没有感到幸福的年轻人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已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P58-60
成功的诸多因素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你很难把它们单独分隔开来,并且找出它们是从哪儿开始又是打哪儿结束的。成功不仅需要魄力,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优秀品质。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属于人自身性格中的一种精神力量。美国的先驱们正是凭借这种精神的力量摆脱了英国人的枷锁,孕育了伟大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1775年,《独立宣言》主要执笔者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在他那场激情四射的演讲中说道:“我们已经为着那高尚的目标奋斗了很久,此时选择放弃将是世间最卑劣的做法。不!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除非得到原本就应属于我们的辉煌荣耀和幸福生活,否则我们决不罢手,因此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次,先生们,我们必须战斗!上帝已经发出了战斗的命令,让我们立刻武装起来,此时此刻任何伪装都是徒劳。绅士们在哭叫:和平,和平!但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和平可言。战争已经开始!从北面刮过来的狂风已经为我们传来了战斗的炮火声。我们的同胞们已经开始勇敢地战斗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悠闲地站在这里?这是绅士们应该有的行为吗?生活是如此美妙,和平是如此甜蜜,但是,如果它们要用戴上枷锁和被人奴役的代价来换取,你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绝没有!万能的上帝呀!我不知道别人会做何选择,然而对于我来说,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有尊严地死去。”
有这样一个关于精神力量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一位原本野心勃勃的英国年轻人继承了一笔巨大的不动产,这让他一下子丧失了奋斗的目标,从此变得委靡不振。巨大的遗产束缚了他发展的空间,甚至让他走向毁灭。若干年后,当他花光最后一笔财产的时候,所要面对的不光是贫穷,还有一个已经失掉了灵魂的躯壳。终于有一天,他从深深的绝望中省悟过来,冲出自己的房间,下定决心要到远方重新找回自己。他来到高处,俯视曾经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的脚步停了下来,环顾四周的美景后,他坐在地上开始反思。
尽管前途渺茫,困难重重,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曾经挥霍掉的东西取回来。他打算立刻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迈出自己的第一步。那时运煤是一件苦差事,当地人都不肯做,他轻易地就找到了一份把煤运到地窖里的工作。此外,其他卑微的工作他也不嫌弃,只要有机会就去做。一天又一天,一步又一步,他的事业从无到有,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早年被挥霍掉的房产重归他的名下。
这些事实重申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精神的力量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或许精神力量对每个人的作用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精神不是一个器官,但它能支配器官。它比知识或人的意愿更有威力,因为它是一切的主宰。没有精神力量的鼓励,人就会意志消沉、身心俱疲。所以作为成功的第一要素,精神力量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庞培在罗马的时候,朋友们曾劝他,凭借他当时的声望和地位根本不需要到狂风暴雨的大海上冒生命危险,然而庞培那高傲的自尊心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他抛弃了一切权力,坚定地回答道:“对于我来说,活着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而出海则是必须要做的。”
伟大的英国演说家理查德·布林斯雷·谢里顿第一次在国会进行演讲就惨遭滑铁卢。人们的嘲笑声在羞辱他的同时也激发了他血液中贵族的骄傲因子,谢里顿痛定思痛,暗下决心:“今日我所失去的,他日必定要加倍找回。”
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在强大精神力量的鞭策下,谢里顿的潜能被激发出来,登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其成就之高,鲜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在精神力量的驱动下,当年曾被小学校长称为“蠢蛋”的人居然变成了一个以善辩著称的议员。
美国谢里顿的遭遇与英国谢里顿极为相似,这位将军向来以善于反败为胜著称。当他听到大炮的轰鸣声并察觉到自己的部队正在与敌人交手时,他与部队之间仍然相隔数里之遥。他快马加鞭,沿着著名的“温切斯特路”赶往交战地点,没料到行进几里之后就遇到了溃败的部队。没有接到命令便自行后撤是极其有损名誉的行为,此时的谢里顿立刻站到马鞍上大声疾呼“停下!停下”,同时命令部队跟着他一起“打回去”。他的果断给溃兵们打了一支强心剂,大家迅速安定下来,循着声音聚集在他的周围。追赶的敌军越来越近,但是士兵们的信心却越来越强,长官的精神力量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人都变成了勇士。战士们沉着应战,当将军发出进攻的命令后,他们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军,必胜的信念鼓舞着他们,最后终于将敌军杀得落花流水。
同样的,南北战争时期,格兰特将军血战荒原时,所有忠于北方政府的人都在关注着格兰特部队的一举一动,人们毫不怀疑他的部队将攻占南方叛军的首都里士满,因为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令人振奋的口号:“我将在这条线上作战到底,即使将我的整个壮年时间全耗在这里也在所不惜。”这句话也决定了叛军的命运,成为胜利的预兆,是美国重返和平的象征。
亨利·W.洛夫创作的《竞争如此残酷要么逃离要么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讲了面临困境时政治家们是如何抉择的,社会精英如何认知社会,商界领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语言平淡而不简单,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可读性强。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别的城市也不相信。
写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们的箴言,让他们在迷茫中看清自己未来的方向;献给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普通员工的心灵鸡汤,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从不平凡的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正能量。
亨利·W.洛夫创作的《竞争如此残酷要么逃离要么闯》语言平淡而不简单,深入浅出,事例丰富,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