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零零碎碎地记录了四代人,使用了一些照片。
没有照片记录的生命是空洞的。
爷爷辉煌过,父亲坎坷过,母亲奋斗过,然而一切都过去了或正在过去,正在模糊,正在消失。
如果他们没有留下一些照片,他们在后人那里就是一片空白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亲的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曲颉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零零碎碎地记录了四代人,使用了一些照片。 没有照片记录的生命是空洞的。 爷爷辉煌过,父亲坎坷过,母亲奋斗过,然而一切都过去了或正在过去,正在模糊,正在消失。 如果他们没有留下一些照片,他们在后人那里就是一片空白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曲颉写给儿子的,但他却让我这个当父亲的感动,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历的期待、焦虑、痛苦以致陶醉都在阅读时被鲜活地勾连出来,再一次追问那个让我们大家坐卧不安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目录 再版前言 人为什么活着(代序) 两代人 我的儿子 菊老师 大海 高山 纪念碑 梦中梦 学校 玩是合理的 作文和日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童心 欲望 民主 哲学 伪装 少年 上中学 朋友 担心 计划 坚持就是胜利 南辕北辙 恶心与崇拜 演说和竞选 投机与反省 初恋和打架 底线 自救 我可别死 小说和人生 看书 心照不宣 苦闷 人世间 儿子想自立 漫画社 命运和乡愁 儿子的妈妈 离家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时候,我们常带儿子回母亲家。那大院几十户人家。 我骑着挎斗车,儿子坐在里头,儿子他妈妈骑着自行车随着。挎斗车一进大院,院里的小孩子们便欢呼起来: “扬毅来了!扬毅来了!”他们上前来,你一下、我一下地摸儿子。大人们端着饭碗出来看着。 小洋的妈妈大高个儿,戴白帽子,是纺织厂的工人,院里的人没见她笑过。“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小洋的妈妈把小洋的姥姥从屋里给赶了出来,让她在屋外的小仓库里住,那老太太已经很老了。小洋的妈妈不给老太太饭吃,小洋就偷偷地给她送吃的,结果被他妈妈抓住,关在了地板底下的地沟里,也不给吃的。冬天,老太太死了。老太太被从小仓库里抬了出来,她的鼻子底下和下巴上挂着细细的冰溜,她一定是哭过。院里的人谁也不说什么.因为那老太太在旧社会是地主婆。这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一天,小洋的妈妈下班了,她戴着白帽子进了院里,她在一群小孩子的面前停了下来,她看着我的儿子,她笑了一下。儿子的奶奶正在阳台上,她吓坏了。儿子没有害怕,他乐着,向小洋的妈妈举着手里的冰果。 从那以后,我看到母亲总是先同小洋的妈妈打招呼,有时俩人还站着说上一会儿,脸上都有笑容。 小的时候,我记得权叔叔总来我们家和父亲下棋,他要是输了,就拧我耳朵一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不来了,他和父亲是对立派,我十分恨他。母亲见到他,也总要沉下脸。 一天,权叔叔站在院中央,他一只手掐着腰,一只手摸着我儿子的头,冲着二楼阳台上的母亲喊: “哎,老曲婆子,你的孙子挺肥啊!”母亲高兴了。从那以后,权叔叔又经常来我们家找父亲下棋了。 有时我想,爱孩子,这可能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感情。 一天,我带儿子到东北工学院的大院去玩,他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突然我心一动,我俯下身把耳朵贴在地上听那“咚咚”声。“咚——咚——咚”那声响,一会儿由远而近,一会儿又由近至远。“听人类的足音”,我想起鲁迅的那句话,一种莫名的浩大的感觉从心中升腾了出来。 在这个时候,我还没有理解儿子对我的意义。大概是在这20年后我才发现和儿子一块儿到来的还有上帝,还有爱,还有一道精神的光芒。儿子激活了我作为一个男人的全部潜能,儿子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意义、经验充满了价值。与作为一个父亲相伴而生的责任之中还充满了人生的各种滋味,这让我获得了一个就在身边的全新的世界。为人之子和为人之父的双重感受和体会,让人发现了一个男人精神成长的深远途径。父亲是生命、觉悟和思想的起点,父亲是男人通往永恒的途径。 P13-14 序言 2001年,我为了帮助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建立起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写了《父亲的心》。2006年,儿子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祖国,2010年创作出版了《大洋彼岸》一书。 现在,那几十个视为我“教父”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至此,我觉得《父亲的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一些人在看《大洋彼岸》时也很想看看《父亲的心》。他们很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很想知道两代人相伴成长的相互关系。 《父亲的心》是十年前出版的,书店里早已没了它的踪影。现在既然有需求,我也愿意将它再版。 再版的《父亲的心》只做了稍许的修整,当初儿子建议删除的那些内容这次都补上了,《父亲的心》恢复了它初创时的面目。儿子当初批评我的书有“红旗不倒彩旗飘飘”之嫌。其实,“红旗不倒彩旗飘飘”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老一代的人为什么就不可以与时俱进呢? 曲颉 2010年7月4日 后记 这本书再版,最难处理的是照片。 在40多年前的1966年,照相机是十分贵重的东西,那时拥有一台照相机跟今天拥有一辆奔驰车差不多。那时候,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用过、摸过甚至没有见过照相机。在30多年前的1975年拥有照相机的家庭也是很少的。 那时,照相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75年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水库玩。我们借了一台120相机,只有一个可以照12张的胶卷。为此.我们已经准备了半年多。 那时候,新出生的孩子要照张相,需要到照相馆去,要排队,需要全家人等待十多天才能把那两寸的照片取回来。 那个年代留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 如今,情况不同了,照相机已经很普及了,人们可以随时随意拍照,并不在乎拍了什么、拍了多少。 《父亲的心》零零碎碎地记录了四代人,使用了一些照片。 没有照片记录的生命是空洞的。 爷爷辉煌过,父亲坎坷过,母亲奋斗过,然而一切都过去了或正在过去,正在模糊,正在消失。 如果他们没有留下一些照片,他们在后人那里就是一片空白了。 没有照片,也就没有《父亲的心》。 是照片帮我记忆了那些面貌、那些场合、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风霜雨雪、那些悲欢离合、那些酸甜苦辣。 照片也盛着儿子的人生,储存着家的温暖,我们一家人那浓浓的亲情。 人生没有比这些更宝贵的了。 2001年《父亲的心》刚出版时,有人批评我“字不够,照片凑”。我没吱声。实际上,字可凑,想凑多少就凑多少,而照片是无法凑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法凑。人生不会重来,时光不会倒转,影像的缺失是永远的缺失,没有影像的遗憾是永远的遗憾。 照片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的最稀有的文化资源。在未来的时代,影像毫无疑问的是个人、也是人类的首要财富。 实际上,一个人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自己的影像。这影像较之其他保留信息的方式更真实、更具体,影像是一种压缩了的巨大存在。 30多年前,会摄影是一项技能,在如今不会摄影是一种缺欠。女人不喜爱不会摄影的男人,孩子会抱怨不会摄影的父母。拍不拍跟生活的态度有关,拍什么与对理想的追求相连。 《父亲的心》出版后,著名作家刘元举发现了其中照片的价值,他说父母给孩子照相是一种爱和责任方式。 为孩子照相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看过《父亲的心》,又看了《大洋彼岸》就会更加明白。 《父亲的心》这次再版,我对照片进行了调整。 要保持照片和文字的和谐,很难。难在不是照片少,而是难在照片太多。 文字像一间房子,照片是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房子没有门窗不行,门窗太多太大也不行。 一幅照片足以把人们的视线、心绪抓住,牵引开来。形象大于思维。 在再版的《父亲的心》里,爷爷的照片是二里挑一,父母的照片是五里挑一,我和儿子的妈妈的照片是十里挑一,而儿子的照片近乎百里挑一了。这是时代的原因,后来人偏得了。 说了这些,我想强调的是:你如果爱孩子就多给他照些相并保存好,照片的意义和价值不在当时。照相是为了追求美,照相更是在储存人生。 为孩子们多拍些照片,在今天并不是什么难事了,只要有爱。 曲颉 2010年7月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