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结构的合理性分析就是依据一定事物或系统的功能与人类需要的吻合程度,对其结构进行的分析和评价,简单说就是通过功能反视结构。一般说,功能是系统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大都易于被人们直接感知,而结构则是事物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总的关系,不易被人们的经验直接感知,所以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功能来感知。如果功能优化,表明结构合理;如果功能弱化则表明结构不合理。“三个和尚没水吃”,必然是由于三个和尚之间的劳动结构不合理。无论是在科研、生产还是在生活系统中,要素通常是给定的,是硬件,系统的功能是否优化往往决定于结构的合理程度。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之后,日本曾派人去考察技术设备,开始总认为阿波罗成功的背后定有十分先进的、别人不能制造的部件,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设备部件他们都能创造,所缺乏的只是把大量的物和人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技术,也就是结构方面的技术。据说,日本正是由此以后才兴起以系统结构理论为基础的整个科学管理技术热。由此可见研究和重视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保证事物或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命题几乎被不加区分地应用于一切系统。如果从要素与要素结合形成系统都要多出一些组合因素这个角度看,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从功能角度看,这个命题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整体结构合理的时候,系统的功能才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相反,如果整体结构不合理,形成了非优结构系统,系统功能“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也是完全可能的。
分析事物或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一是从结构整体效应出发,通过事物或系统的整体功能来评价其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复杂的事物或系统来说,其功能也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在汽车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高速度、节油、耐用、美观、方便、舒适、便宜等多种目标为功能追求。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构建和调整中,总是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等综合目标为功能追求。如果这种整体功能的各个方面都基本上达到了现实条件下可能的水平,相应的结构就是合理的;反过来,如果整体功能普遍弱化,或者只某些方面较好而其他许多功能受到影响或牺牲,这样的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分析事物或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二是可以从要素在系统中发挥功能的情况来判断。处在整体结构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为实现整体功能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正像人无完人一样,任何一种要素既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缺陷。所谓合理的结构,并不是其中的要素最优,也不是其中的要素没有缺陷,而是通过结构的优化,使要素的长处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陷得到较好抑制,这就是合理结构的互补效应和容差功能;反过来,如果要素在系统中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或者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干扰,优势抵消、功能紊乱,甚至各自的缺陷得到放大,这样的结构必然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一定小于部分单独发挥作用时的功能之和。这种依据整体功能和要素在系统中功能发挥的状况反映系统结构合理性的思想方法,对于认识和把握社会组织或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是很有用处的。配备一个领导班子,挑选好单个成员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从年龄、资历、专业、性格、气质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的结构对于保证班子整体功能发挥更为重要。处在这样结构中的个体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或系统的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如果难以从整体上直接把握,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要素的功能状态,以间接地达到认识目的。
分析事物或系统结构合理性,第三方面是动态地考察结构的自身调整性。事物或系统都处在运动过程中,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处在结构中的要素,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因此,合理的结构不单是指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功能的优化,而在于结构自身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或可能性,以便适应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从而使事物或系统不断保持最佳功能状态。因此,皮亚杰把自身调整性当做“结构的第三基本特性”加以研究,把结构的自身调整划分为两个等级:一是“在平衡状态下完成导致结构自身调整的自身调节作用”,二是“把早先的一个或多个结构合并构成新的结构”。幸福家庭不是没有冲突和分歧,而是遇到冲突和分歧能够及时消解。坚强的领导班子也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而是具有较强的解决自身存在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同样,合理的经济结构也不仅是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合理,还应当包括经济系统自身具有抵御、遏制不合理经济因素的调节功能,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来调节经济结构。由此看来,只有当事物或系统的结构满足这种自身调整性要求,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机动灵活、富于弹性、适应变异并向积极方面发展等特性时,结构才是合理的。如果要素在系统中受到超强控制、超强束缚,失去活力和应变能力,事物就成为死物,社会组织就成为一潭死水,这样的结构就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P34-36
这本书是我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就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课题而发的文章,以及部分演讲稿、调研报告的汇集,也是我自己多年来关注教育的心路历程的记载。
我出生于南阳市淅川县九重乡刘沟村,家乡是一个十分偏僻的穷山沟。我从小学到初中所在的村学校,是典型的“土房子、土桌子、土凳子”学校。我的父母一个字也不识,但是他们知道,家里只要有一点儿办法就应当让孩子读书。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村里学校乱起来的时候,母亲常对我说,只要学校还有老师上课,哪怕就你一个人你也去。在村里上学时,我遇到一个终生难忘的公办老师,名叫白光禄。他不会骑自行车,每星期从老家一个来回步行七八十里到我们村学校给学生上课,风雨无阻。社会越是乱,他越是抓纪律、抓考勤。就在最乱的那两三年,我一直是班里的“全勤生”。后来高招制度恢复,我成为我们县1977年很少的几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
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后,我知道,是时代、教育和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的脑子里就时常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们都能多读几年书,都能上大学。每到春节或假期回到农村,看到亲朋、邻居和少时同学的孩子一个个用机灵、明亮的眸子看着我,我的心灵就受到一种震撼和叩问。在我心目中,他们的脑子和我一样,和今天城里人的孩子一样。如果有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好的老师,他们也完全能够考上大学,能够读研究生,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高级技工,能够靠知识、靠文化、靠技术、靠艺术生存和吃饭。然而又二三十年过去了,村里学校的条件仍没有多大改变,农村孩子们遇到的老师仍不太理想,一个上千口人的村子,仍然是几年才考上一个大学生。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状况,怎样才能让更多孩子靠受到良好教育改变命运,始终是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情结。
1996年年底,我来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我自然就把开发河南巨大人力资源,加快河南教育发展,解决河南学生上大学难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只不过我的研究不再是从一般的对教育和政府抱怨做起,也不是从资料堆里找别人观点做起。我有自身特殊的经历,我有自己长期的思索。我更注重从国家体制上、从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上、从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历史根源上,理性地思考教育发展和投入问题。“家在落后农村”这一条根,使我深知现阶段的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缺钱、缺好老师;而缺好老师,再进一步分析还是因为缺钱。一切所谓的教育改革、发展、创新,首先要有利于解决教育缺钱、缺好老师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应当如何发展和扩大投入的时候,我国社会开始逐步进入资金丰裕期。所谓资金丰裕期,就是社会上的积累资金越来越多了,银行里的存款和存贷差,外汇储备库里的国家外汇储备,股票市场上、房地产市场上流动的资金等越来越多了。与此对应的经济领域的状况是,全国范围内出现一轮一轮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投资过度、资金浪费现象。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往往仅把教育置于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紧盯着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地批评和抱怨公共教育投入达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我研究教育投入的视野在于,把教育的投入不足、长期欠账、严重短缺与经济领域的重复建设、投资过剩、资金闲置与浪费联系起来,从逻辑上分析得出了这两种现象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的结论,正如一枚硬币两面的不同图案一样。于是,我对教育投入扩大的研究,始终坚持走一条新路,那就是怎样把社会上丰裕的资金引导一部分用于建学校、办教育、用好老师上。
十几年来,我对教育的研究,从主张河南应大胆地从银行里贷款建设中原大学城,到支持高校在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先贷款发展、大面积征地、尽快实现扩招,再到承担国家课题,系统研究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机制;从关注河南职业教育发展,从技术哲学、技术精神、技术文化等多元化角度认识发展职业技术的重要性,再到近两年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何化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教育发展滞后出现的严重“大班额”、农村学校“空心化”问题,并且都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直到2011年4月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教育投入的革命》一书。
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和理性认识以后,自己能够给有关部门、有关学校,特别是高校、职业院校领导讲清楚,解除教育发展中的思想顾虑,也算为教育发展出了一把力。这些年,我在全省不少学校讲教育发展与改革,讲大胆利用金融富余资金建学校,讲破除小农意识对教育发展的束缚,得到了众多领导干部和高校师生的认可。
需要说明的是,我能够跟踪研究一个问题十几年矢志不渝,是与社会有关方面,以及众多老师、领导、朋友的肯定、认可、鼓励分不开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多次批示,省教育厅领导的积极支持,不少高校领导的热情鼓励,省社会科学院以及河南工业大学有关研究人员和老师们热情参与我的课题和调研,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力量。现在把这些资料汇编起来,也是对这一段研究过程的一个小结。我深知,这些研究还只是初步的、肤浅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将继续深化这方面的探讨。
刘道兴
2011年8月
《讲在中原书系(全4册)》把刘道兴自己过去十几年参与规划、论证、研讨、宣讲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章、课题、发言材料、对策建议等汇编在一起,对自己是一段经历的记载,对整个社会也算是中原崛起历史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讲在中原书系(全4册)》主要是我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尽管涉及领域面比较广,但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用结构分析思想方法观察、思考经济和社会现象。
《讲在中原书系(全4册)》包括:《演讲贵说百姓话》、《为教育发展鼓与呼》、《伴随中原崛起的脚步》、《用结构分析看社会》四册,是刘道兴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就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课题而发的文章,以及部分演讲稿、调研报告的汇集,也是我自己多年来关注教育的心路历程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