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她舍子从戎、奔赴东北;她手持双枪、红装白马,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令日寇闻风丧胆;为了纪念她,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本《赵一曼传奇》由胡世宗著,讲述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赵一曼传奇/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世宗 |
出版社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一曼,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她舍子从戎、奔赴东北;她手持双枪、红装白马,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令日寇闻风丧胆;为了纪念她,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本《赵一曼传奇》由胡世宗著,讲述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这本《赵一曼传奇》由胡世宗著,讲述的是 她端庄秀丽,亲切迷人。 她冲破了数不清的障碍,同这片黑土地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发生了骨肉般不可割舍的联系。 她手持双枪、红装折马,在东北的密林中叱咤风云。 她率领着抗门联军剿鬼子、杀汉奸,狠狠地打击了这群嗜血的豺狼。 她让百姓和战士们敬佩拥戴,却让敌人魂飞胆丧。 她被捕后,受尽酷刑。审判过她的人,在战败后泪流满面,跪在地上请求她灵魂的宽恕。 被日军枪杀前,她给儿子写了一封感人的遗书。就义前,她高唱《红旗歌》,视死如归,时年31岁。 这本《赵一曼传奇》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总序 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 第一章 最后的时刻 第二章 倔犟的“端女儿” 第三章 火种 第四章 冲出牢笼 第五章 走上街头 第六章 “丫头们造反了!” 第七章 “我该受罚!” 第八章 莫斯科的风雪 第九章 艰难的奇遇 第十章 夜幕下的哈尔滨 第十一章 “瘦李” 第十二章 双枪“女匪首” 第十三章 一次假枪毙 第十四章 魔鬼的“金木水火土” 第十五章 征服人心的力量 第十六章 雨夜出逃 第十七章 写给最亲爱的孩子 第十八章 告别的歌声 后记 编后记 永远不能忘记的牺牲 试读章节 这是北方酷暑的日子。 这是距哈尔滨不远的一个叫珠河的县镇。 一大早,天麻麻亮,穷苦的中国百姓就被日伪军警吆喝到大街上。有的干苦力活儿干到后半夜还未睡醒,有的老人捂着胸口窝儿,有的妇女怀抱着吃奶的孩子……人们心里憋着气,嘴上不敢言声,憔悴的脸上,那一双双眼睛里隐隐地闪着怒火。 马蹄与车轮践踏、碾轧在石板路上的混合声响,夹杂着军警的吼叫声,由远及近传来,马车在中间,军警在两边。大杆枪上的刺刀在薄薄的晨曦里发出疹人的寒光。马车上稻草堆里侧倚着一个人,一个女人。 她是谁?那个戴着手铐、锁着脚镣、被紧紧捆绑着的女人是谁?人群轻轻拥动着。天太暗,个个都睁大眼睛,想看个仔细,看个究竟。 马车在军警的吼叫声中继续前行。近了,近了,看清楚了。这女人30岁左右的样子,短发,椭圆脸,那张脸苍白而美丽。明显被多次鞭打过的衣衫已经很破烂。这里,那里,透出一条条血痕。 许是车子颠簸得厉害,许是军警疯狂的吼叫,许是身体剧烈的伤痛,许是路两边的群众与她心灵的感应,她猛然间醒了过来。 这是在哪儿?这是去何处?这女子挣扎着,挣扎着,艰难地坐了起来,坐直了身子。晨风吹拂着她那连着许多天没有梳理过的秀发和她那染着血迹的破烂的衣襟。她看到了她熟悉的房屋、熟悉的树木、熟悉的街道和虽然叫不出姓名,甚至也没有见过面的熟悉的乡亲,她的内心有一阵热流涌过。珠河啊,是她熟悉的地方,是她战斗过的地方啊! 三年前的一个春日,她受省委指派,到珠河中心县委担任县委委员,并以县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抗日游击区开展工作。以后又被任命为活动在这一带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的政委。 她就是赫赫有名的赵一曼。 啊,赵一曼! 一切,一切,都是从1931年9月18日那个晚上开始的呀! 是啊,是啊,1931年9月18日那个后来被称作“九一八”的阴暗的夜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他们的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把这一事件嫁祸给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本鬼子就是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了北大营,第二天就占领了整个沈阳城。紧接着,日军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四个多月,1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万关东父老一时成了亡国奴啊! 日本早就想侵略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 1927年夏天,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了所谓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明目张胆地说,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这一年的7月,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接着,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实地侦察,制定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还把攻城重炮秘密调往沈阳,炮口对准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真的是蓄谋已久啊! 九一八事变只是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P001-003 序言 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 王充闾 每年的9月18日夜晚,北迄黑龙江畔,南达海南三亚,西起喀什的红其拉甫口岸,东到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全中国百多个城市的上空,都会响起长长的汽笛声。这是在警示、提醒国人不要忘记“九一八”这个国耻日。 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黑色的日子是和“满洲国”“亡国奴”这些不幸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许多人却未必知道,实际上,从东北沦陷之日起,关东大地的英雄儿女们,便从未停止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十四年间,先后有30多万关东儿女,或自发拿起武器投入抗日斗争,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抗日的战场。他们不甘做亡国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尊严,前赴后继。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载的浴血奋战,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近代以来东北大地上英雄辈出、浩气冲霄的历史——证明了关东大地不只有“屈辱”,还有值得骄傲的战斗荣光,更有无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英雄儿女。 这套丛书展示给广大读者的,就是那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历史,是那些民族英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英勇献身的传奇故事和壮丽史诗。遥想当年,抗日将士们孤陷敌后,内乏粮布,外无援兵,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度过了多少零下40摄氏度的冰雪严寒,度过了多少靠树皮和野草充饥果腹的艰难岁月!十四年间,东北的抗日将士,年年都有雪山要爬,年年都有草地要过,他们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他们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想起转战南北的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同样都是亘古未有、中外无双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忠贞不渝,为自由为解放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关东大地的灵魂,是传承给子孙后代万古长新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们的青少年,都知道哈利·波特,知道美国大片里的英雄兰博和兄弟连,知道日本动漫里的火影忍者,可是,对于我们自己这块土地上名标青史、光耀千秋的抗日英雄,却少有闻知;有的即便知道点滴,也仅仅限于赵一曼、杨靖字、李兆麟等几位曾见诸课本的杰出人物,而对广大抗日将士则知之甚少;即使是当年一提其名便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些传奇英雄,如周保中、冯仲云、李红光、赵尚志、冷云、邓铁梅、马占山、黄显声,等等,也所知寥寥。他们并不了解,当时有许多民谣、民歌,在口头与报纸上到处传诵不绝:“日本鬼子要挨枪,出门碰上李红光”“小日本子要倒霉,上街遭遇邓铁梅”“铁狮将军周保中,日寇伪军眼中钉”“八女打鬼子,子弹打溜光,冷云她领头,投江不投降”“清华秀才投笔从戎白山黑水,冯仲云教授身经百战成名将”……而更多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关东儿女,“却在白山黑水间枕着青草沉寂了”,他们有的连座坟墓都没有留下。 一位外国思想家有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而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爱惜与尊敬的民族,则不仅可怜更是可悲的。为了不使“满洲国”和“亡国奴”的悲剧重演,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毋忘国耻的同时,都能记怀并尊敬我们的抗日英雄,‘为了通过文学形式传播英雄的不朽功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东北三省作家和史学家联手创作出版一套“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第一批为12本,以后还要陆续分批编辑出版,以打造文学精品的严肃态度,为东北大地上更多的抗日英杰立传。这一举措体现了出版者对家乡、对民族、对历史,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的责任担当,功被当今,泽流后世,其志可嘉,厥功甚伟。而参加这套丛书创作的12位作家,怀着对英雄的景仰,着眼于对后辈的责任,忘怀得失、不计酬劳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风范,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文学史与传播学反复证明,传播形式往往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抗金名将岳飞和抗辽英雄杨家将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是和传统戏剧和演义小说这些艺文载体分不开的。正是通过这些艺文载体,使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及生动感人的故事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套“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丛书,尝试用小说的艺术手法直接描写关东大地真实的抗日英杰,塑造他们鲜活、传奇的艺术形象,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与出版工作顺应时代要求,联手进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一次开创性举措。单就这一点来说,也是应予充分赞许与大力提倡的。 后记 赵一曼是我从小就仰慕的女英雄。能用我笨拙的笔为赵一曼画像是我感到十分荣幸的事儿。 30多年前,我曾有机会接触到有关赵一曼生平的大量资料,它曾使我激动和着迷,当时我打算写一部赵一曼的叙事长诗。 1978年冬,时任总政文化部部长的刘白羽同志和任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的王传洪同志来沈阳,他们同时任沈阳军区文化部部长的张云晓同志一起鼓动我,根据我手中掌握的资料,写一部赵一曼的大歌剧,当时我们军区有歌剧团。我也确曾为此动心,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动笔。 1991年,我陪刘白羽同志用两个月的时间巡访东北三省,他再次向我建议,根据手中的资料,写一部赵一曼的长篇小说,他说他要编一套全世界值得人类骄傲的英雄书系,赵一曼作为一位为中华民族而战的女英雄可以列入。他还建议我去看几部外国的写英雄的长篇名著。 20年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王瑞起和崔玉平两位朋友约我参加东北抗日英雄系列的写作,我欣然应允,并自选了赵一曼这个题材。我很感谢他们使我尘封多年的资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温野同志的无私帮助,参考了此前发表和出版的温野、臧秀著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张麟、舒扬著的《赵一曼》,邓泽萍、苇青、李鉴著的《赵一曼在家乡宜宾的时候》,质慧整理的烈士传《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并引用了其中部分文字。 2011年,为纪念“九一八”80周年,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要规划出版一套给孩子们看的“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许科甲社长和李姊昕主任盛情邀我加盟这个写作团队,我欣然从命。恰好,这些年我又获得一些有关赵一曼的新资料和有关赵一曼学术研究的新成果,远在北京的作家朋友姜宝才把他自己保存的这方面资料,包括采访赵一曼的孙女陈红所得的材料,都无私地提供给我使用;我又得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家张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她把她查到的有关赵一曼最新的资料都发到我的邮箱里,并在书的结构和历史背景的描写上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历史学家张大庸为我提供了他当年审问曾刑审赵一曼的日本人大野泰治的细节和他掌握的赵一曼在沈阳从事抗日活动的最新史料。惠春鹏编辑为我购买到李云桥所写的《赵一曼传》等有关资料,责任编辑韩中华更是细致地对书稿的结构、全书布局及情节、细节甚至文字提出许多合理的修改意见……这些热诚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我这部书稿的写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我力图使赵一曼成长的脉络和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更清晰些,力图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浓重些,以有助于青少年朋友们的阅读。不知我的这种努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将诚恳地倾听各界的批评。 胡世宗 2011年3月15日于沈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