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沙依诺夫(俄罗斯人的成都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勇主编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一地带地势平坦,不过,遍布致命沼泽。进出战壕的通道因此都是很难行的。我们沿另一条路返回,路也不见得好多少。我紧随其他人之后,机警地环顾四周,一不小心我一脚踩偏,立刻掉进一段废弃的战壕里,陷入齐胸深的泥潭,这段战壕里积满了水。时值深秋,水又冰凉,大伙立刻把我拖出战壕,决定返回村里。当我们步行到宿营的村庄,天空已经是星星闪烁。勤务兵已经在街上升起篝火准备晚饭。我冷得牙齿打战,急忙换了衣服坐到篝火旁,一边取暖一边烤衣服,我想弄不好要大病一场。结果只是虚惊一场,甚至连轻微的伤风感冒都没有。过了两天,我们的少尉说他病了,紧接着就卧床不起。这时,一个上级当官的带着随从经过我们驻地,我们连长陪着他到处走走看看,不经意间走进我们住的农舍。一声口令“军官先生们到!”按照条例,除了病号以外,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和我们连长以及其他人略为摆谈几句后,当官的问道:“这个人怎么躺着不站起来?”他一个人躺在床上睡觉,而在当官的进来后没有站起来立正。要知道,在当官的进来时,在床上睡觉的少尉应该清楚地听见“军官先生们到!”的口令。听到这个口令,所有人都应该立即起立立正。

我们连长告诉当官的说这位少尉病了。当官的命令立刻把少尉送到部队的野战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当官的离开以后,少尉由一个人陪同送到了部队的野战医院。过了一天,少尉的勤务兵从野战医院回来,收拾好少尉的东西,说病人马上要被送到后方医院,他也随同去了后方——他俩都是西伯利亚人。少尉走后,上面来人进行调查,但已见不到他本人,然后在士兵中就出现一些传言,好像他是持有别人的证件当上了少尉。但这件事情是否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我们团休整六天后,又开拔到另一个地段去换防了。我们全团以急行军速度行进,因为命令要我们尽快和尽早赶去替换先前布防在那儿的那个团。如此急迫地从前线撤换下这个团,在这个时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个团变得不可靠了。当天我们就遇见从前线撤换下来休整的一支部队,在队伍中我看见了我过去在步兵预备役105团时的连长。由于不允许停留,我们俩只来得及相互喊了一声“保重!”行军途中,我们部队只作了两次短暂的休息,时间刚够抽完一支自制的卷烟,又继续急速前行。午夜时分,我们赶到前线。

2

上头严令禁止我们与前线换防的这个步兵团的人说话。理由是要保持安静。实际上我们也无法与那个团的人说上话。因为被换下来的这个团接到命令走一条路,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本来就相互打不了照面。最高领导当然知道,为什么急着让我们走另一条路把他们换下来,所以才严禁我们和他们交谈。进入换防地段后,我们沿战壕派出了明哨和暗哨。夜里我们要去查岗几次。按条例,暗哨是可以不查的。不过,真实情况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值暗哨的士兵们不顾危险,或打瞌睡,或卷烟抽。所以一定是要查岗的!被换下去的部队撤走后,对面德军中的一位德国人用纯正的俄语高喊起来:“喂,俄国佬,俄国佬们听着!”“你们这些548楚古耶夫团的士兵们到这新的阵地,你们要和平表现自己,不要开枪,我们也不会开枪,不过如果你们不听劝告,那我们就只能把你们扫平。”我们进入这片阵地还不到半小时,他们就知道我们部队的番号,这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居然如此快地就知道我们来换防。第二天早晨,我们透过战壕护墙上的观察孔发现战壕对面有一座德国佬用水泥浇注的地堡,它距离我们很近。我们排的士兵们对他们的存在视而不见,也没有谁从战壕里探出头去认真观察对方的部署。

前线变得平静。第二天晚上我们决定秘密地从所有暗哨位置铺设一根绳至掩蔽洞,而且在掩蔽洞入口前的绳上面挂上空的罐头盒,遇有情况,暗哨就会拉绳通知我们,我们就能提前预防危急情况发生。作为暗哨,众所周知是不许说话,更不许吸烟。不过一位当值暗哨的士兵不顾禁令,想抽烟了,他身上没有火柴,就擅自去另一位暗哨处要火柴。他一不小心脚碰到了消息绳,弄响了那些空罐头盒。大家伙儿听到警告立刻抓起枪冲出掩体,这次警报当然是虚惊一场。我们又听到了对方用俄语喊道:“俄国佬,听听吧!”紧接着德国人也制造了与我们完全一样的声响。然后又问:“这样干到底好不好?”这意味着他们一直在听着我方的响动,随时在监视着我们。在我们排的这块地段一切还算平安无事:我们没开枪,德国人也没有向我们开枪,只有唯一一次例外。(P5-6)

书评(媒体评论)

一位俄罗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初来时几乎不懂汉语,在动荡年代顽强生存,活到91岁仙逝。他一生曲折,但百折不饶,最终是蓉城成就了他“乡村男教师”之梦。他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价值的。他的生命价值隐含着“人类教育永无疆界,百年树人代代相传”的灵性,饱含着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化责任所付出的平凡而伟大的奉献!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发现,沙依诺夫为人们树立了一种榜样和精神,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练,始终以诚实、真心、睿智、积极、良好的心态而对一切。

——时勘(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沙依诺夫那一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中俄的友谊却永远不会过去。这从刘勇以及他的大学校友宋立新、占月继明,从白美鉴、钟雪茹,都可以见证,也从柳芭、虹韵身上可以见证。我们这一代中国老人就更是普遍地都有俄罗斯情结:喜欢俄语,爱唱俄罗斯歌曲,钟情于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

——吕进(两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

沙依诺夫用旧式俄文书写的厚厚一叠稿纸,记载了近百年的复杂经历,讲述了波澜起伏的一生,不但呈现出命运的复杂、残酷和无奈,也展现了善良人性中丰富的内涵。198页手稿犹似一部长篇传记,划出一道悲怆而优美的命运曲线。他这一生命运严酷,但他的一生是值得赞赏的,他诚恳、勤奋,所以在中国,人们才记得他。不知道俄罗斯还有人记得他不,不知道他在俄罗斯的亲人还有没有记得他的。

——柳芭(俄罗斯总统俄语委员会专家)

后记

沙依诺夫的一生体现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沙依诺夫,一个小人物,跨越了中俄地理及文化的界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长度里,像一棵来自异域的大树,努力融合、努力学习、努力创建,终于将树根牢牢伸入中国的土壤岩缝之中,抓住并延续了生命的原初意义。

沙依诺夫的一生,是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矛盾冲突中挣扎求生的过程,折射出普通人善良、坚韧、悲悯、勇敢的人性光辉,体现了和平、友爱、融合、建设的时代主题。

白美鉴、刘勇,以及由沙依诺夫辅导过俄语学习的青年们,因沙依诺夫而相识,因见到过沙依诺夫手稿而感动,成了最终为翻译手稿发挥作用的人,都成了有缘分的人。缘分持续了二十多年,有的竟然超过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

寻亲团自发的“俄罗斯万里寻亲”之旅,除了没来得及找到沙依诺夫的亲人,留下些许遗憾外,其他活动都很有益也很愉快。大家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浓浓的友情,看到了俄罗斯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资源、古老的文化、精美的艺术,看到俄罗斯人民对自己国家伤痛历史的反思,感受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

“寻找”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发展,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近年来,中俄两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交往都很密切。只要有益于国家和民族,民间活动可以被官方重视,官方活动也可以向民间延展。

2013年5月14日,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之后,双方异地会谈,决议形成机制,每年分别在对方国家举行一次主题座谈会(2014年5月在中国重庆,2015年在中国成都),都是落实中俄两国领导人关于扩大双方地方合作共识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两国非毗邻地区、内陆地区合作的创举。

2014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进行访问,他在《俄罗斯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让中俄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宽》。李克强认为:“中俄人民的友谊源于历史的传承,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中俄人文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互鉴润物无声,两国民众每年往来人数已达三百多万次,双方的经济文化人文交流将更加深入密切。

今天,历经二十年的“寻找”,大家共同付出的心血,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寻找沙依诺夫:俄罗斯人的成都传奇》终于付梓了!

二十多年前的1994年,很偶然的,刘勇和来蓉教学的柳芭教授一起,发现了沙依诺夫老人的“百年手稿”,他向成都电视台申报了采访选题,还得到四川省外办的大力支持,省外办与电视台组成新闻代表团,随政府代表团赴俄罗斯,与莫斯科州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邀请对方来成都合作拍摄《俄裔沙老师蓉城六十年》。遗憾的是,由于苏联解体等原因,选题搁浅。

2012年,时隔十八年,柳芭教授再次来蓉,重提沙依诺夫手稿翻译与推广。

为了有效推进此事,俄语爱好群组成了策划团队,组织了沙依诺夫的学生、亲属等参加的十人“万里寻亲团”到俄罗斯访问,得到成都电视台、都江堰电视台的大力支持。四川省外办联系了俄驻华使馆、奥伦堡州政府等给予了帮助。

“寻亲团”先后访问莫斯科、奥伦堡、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城市和相关人员,收集视频图片等资料。

“寻亲团”回到成都,又进行新一轮寻访工作,沙依诺夫的亲属给予了大力协助,除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线索外,还多次接受采访。沙依诺夫的学生,尤其是成都七中1950年代的学生沈际洪、银昌明、吕进、林文询、杨蔚增、兰台等老师回顾了沙依诺夫老师当年在校园内的风采,丰富了沙依诺夫的形象。

由俄语爱好群组成的翻译团队,经过反复的个别进行再加团队合作,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沙依诺夫的文稿翻译。

在此基础上,重庆文史专家孙丹年,为本书两次赴成都,梳理已有文稿,挖掘历史资料,统稿并补充人物采访等,反复修改,完成主题定位、文字调整和结构编排。

从1994年发现沙依诺夫的手稿开始动笔,翻译时间跨度之长,编译寻访涉及面之广,编辑撰稿过程之曲折,多次搁浅又多次重启。一路走来,有沙依诺夫家人的委托以及俄罗斯总统语言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语言系主任、博士法里谢恩科娃·柳·维教授的鼓励和期待,乌里扬诺夫斯克的飞机工程师克里洛夫·乌拉基米尔·亚历山大洛维的帮助和促进,俄语爱好群的坚持不懈,还得到了李波、李永勤、杜建华、胡继铭、林强、游章明、曾晓嘉、李轶、伍小川、郎琪、刘思芩、杨茂玲、黄兴洲、赵洪霞、虹韵等在内的许多俄语专业及爱好者同人、社会友好人士无私支持,终于在2叭4年形成初稿。

本书得到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资助,同时还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支持。书稿中的所用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成都俄语朋友圈和俄罗斯歌曲爱好者朋友圈”友情提供。“万里寻亲团”第二、第三次到俄罗斯访问,所有旅行证件、票务办理、宾馆预订等工作得到了四川中旅芳草东街店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之交,民相亲”,习近平主席这句话,对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适用。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不断推进政治、经济、人文的深入交流,老一辈人的交往成果可继续发光发热,新生代的交流必将开新枝发新芽。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由于编译者能力有限,难免出现错漏,期待读者指教,以便修正!

目录

引子

上部 百年传奇:一个名叫沙依诺夫的成都人

 沙依诺夫回忆录

对峙

教师

厌战

逃离

生计

成家

抗战

校园里

下部 一抔黑土:寻找沙依诺夫

 第一章 成都有一个“俄语群”

会俄语的三轮车工人白美鉴

大家都叫他“沙洋人”

一台录音机

沙洋人有个大家庭

中国妻子蓝笑梅

大女儿沙玛莉

老三届学生罗德琼

刘勇记忆中的夏天

俄语班来了个高龄学员

学霸村姑钟雪茹

走进荧屏的三轮车夫

第一次亲密接触

白美鉴的信

古力奇

飞机工程师瓦洛佳

俄罗斯的川妹子

围棋冠军铁木尔

亲爱的安德烈,你在哪里?

托利亚独特的家史

沙黛玉

孤独的凝视

街道干部高德文

俄罗斯笔友

 第二章 泛黄的百年手稿

一、手稿诞生记

“百年传奇”浮出水面

手稿前五十六页遗失

团队合作,翻译手稿

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

二、众人谈手稿

他是一个将来时的人

向往寻常生活

这不仅是日记,更是文学佳作

一朵美丽的浪花

我们都在寻找一些东西

爷爷有一颗充满了爱的心

 第三章 寻亲的故事

一、寻找·一抔黑土

遗愿与作业

万里寻亲团

在奥伦堡

一抔黑土,魂兮归兮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寻亲团成员

二、印象·美丽的俄罗斯

沙依诺夫曾外孙的记述

寻访俄罗斯

热情的俄罗斯民众

柳芭与巴维尔的传神爱情

附录

 附录一:沙依诺夫的人生经历

 附录二:成都七中学生回忆沙依诺夫老师

 附录三:多少话留在心上

后记

序言

序一

人类命运的镜子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 安德烈·杰尼索夫

本书给读者揭示并讲述了艾哈迈德·侯赛因诺维奇·沙依诺夫的一生。他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普通人,后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第二故乡。

艾哈迈德·沙依诺夫高寿的一生是和20世纪俄罗斯以及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悲壮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内战和抗日战争。

已是成年人的艾哈迈德·沙依诺夫在命运洪流的推动下来到了中国成都。在这里他获得家庭幸福,喜迎儿子和女儿的降生——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公民。长期远离俄罗斯并没让沙依诺夫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母语和俄罗斯文化,他在成都建了“俄罗斯庭院”,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四川省开创和奠定了系统学习俄语的基础实践。

作为一个曾经的乡村教师,后来又在成都的中学和大学教授俄语的艾哈迈德·沙依诺夫培养出了整整一代未来的政府官员、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四川大学是当今得到公认的俄罗斯研究中心之一,其中也有艾哈迈德·沙依诺夫的功劳。

这里要特别感谢刘勇、孙丹年和宋立新等专家教授,没有他们,这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缘于众人的付出我们才能够拜读到艾·侯·沙依诺夫的日记手稿。我相信,这本书中所描写的这些人命运的故事,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安·杰尼索夫 2016年2月15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刘勇主编的《寻找沙依诺夫(俄罗斯人的成都传奇)》围绕一位生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鞑靼人沙依诺夫的传奇经历,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一群成都人的故事。全书收集了大量素材,包含了沙依诺夫自传手稿的中译本、成都俄语爱好者群几位典型成员与沙依诺夫的交往故事、“万里寻亲团”远赴俄罗斯的寻根之旅、七中学生怀念沙依诺夫老师的文章等。书稿涉及的虽然都是小人物,但以沙依诺夫为代表的个人经历,反映了中俄百年来的历史,涉及一战、二战、俄国内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和俄罗斯的民间交往历程。

《寻找沙依诺夫》纪录片策划、本书编者、故事主角之一的刘勇称:沙依诺夫的一生,是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矛盾冲突中挣扎求生的过程,折射出普通人善良、坚韧、悲悯、勇敢的人性光辉,体现了和平、友爱、融合、建设的时代主题。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读完此书后感叹:我相信,这本书中所描写的这些人命运的故事,任何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编辑推荐

刘勇主编的《寻找沙依诺夫(俄罗斯人的成都传奇)》是大型纪录片《寻找沙依诺夫》同名纪实文学,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亲笔作序,你也许不认识沙依诺夫,但你认识的人中也许有人认识他。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有一个中国,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地方叫成都,这里有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追寻的一个名字——沙依诺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