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什么是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借助全世界名家关于中国最有深度的研究,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实地走访和切身感受,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或未来几年最紧迫的问题。书中既有对上启两宋、中承明清、下迄当代的中国经济史的开阔叙述,又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中国乡村贫困现状如何评估等具体问题的细致解剖;既有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和忧思,也有对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评估和中肯建议,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国经济之路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王志浩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什么是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借助全世界名家关于中国最有深度的研究,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实地走访和切身感受,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或未来几年最紧迫的问题。书中既有对上启两宋、中承明清、下迄当代的中国经济史的开阔叙述,又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中国乡村贫困现状如何评估等具体问题的细致解剖;既有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和忧思,也有对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评估和中肯建议,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内容推荐 中国就像一面多棱镜。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是五千年文明积淀和荣辱史造就的数不尽的符号,它们鲜活、灿烂,却充满迷思;在中国人眼中,伟大祖国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东方巨龙再次腾飞的标志。然而,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30年改革奇迹的宏伟篇章,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如管中窥豹,又如身在庐山,只见一斑而难获全貌。 本书借助全世界名家关于中国最有深度的研究,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实地走访和切身感受,探讨中国经济当前或未来几年最紧迫的问题。书中既有对上启两宋、中承明清、下迄当代的中国经济史的开阔叙述,又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中国乡村贫困现状如何评估等具体问题的细致解剖;既有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和忧思,也有对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评估和中肯建议,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本书既在庐山之内又在庐山之外描绘变化中的宏观中国和细节中国,让我们这些即便身处“庐山”的人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庐山”真面目。 目录 序 自序 致谢 第一篇 中国经济增长 第一章 叩问历史: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哪里? 宋朝:第一次经济转型 长期的土地斗争 明朝:浩大的工程,庞大的官僚体系,向锁国政策的巨大转变 清朝:第二次经济转型,深重的民族灾难 中国官僚体制的利与弊 民国时期:经济遭遇更多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 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 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的问题 1998/1999年GDP数据争议 2004年经济普查修正后,争辩升温 官方数据的支持者 经济指标的局限性 当前经济实际状况 谨慎看待各类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 观察经济活动的新方法:渣打中国工业活动指数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那么快? 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华盛顿共识”强有力的批评者,中国的铁杆粉丝 政府伸出能给企业以帮助的看得见的手 汇率的帮助之手 罗德里克世界观的另一问题:政府参与的弊端 最后,你的伙伴可能怒了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问题吗? 生机勃勃的80年代 不一样的90年代 中国经济的背阴面 90年代真有那么糟糕吗? 未来30年 第二篇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收入差距: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没有“过去的好日子” 巨变 灰色收入 如何准确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 当今最大的收入差距不在城乡之间,而在城市和乡村内部 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措施 第六章 中国乡村:一道难解的题 饥渴的村庄,谁来慰藉? 乡村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的原因 农村医保: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推进 改善农村公共财政 农村财政悬而未决的问题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改进农村金融的几点建议 第七章 中国的含蓄过剩问题 对储蓄的理解 谁在储蓄? 为何储蓄? 如何降低储蓄率?应该降低储蓄率吗? 第八章 制度有多重要? 制度是什么,制度如何打造? 制度演进的中国样本 中国当前的经济制度处于何种水平? 更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九章 拯救中国?2009-2010年财政刺激计划 财政状况是否健康? 官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大,但隐性债务规模可观 财政刺激计划:宏观 财政刺激计划:微观 城市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 投资项目资本金从哪来? 银行为何愿意放贷? 不良贷款风险会有多大? 第三篇 中国与世界经济 第十章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有多大? 看待贸易重要性的最佳方式 从净出口看贸易重要性存在的问题 亚洲:国内63%,国外37% 国内附加值 行业不同,附加值不同 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多大冲击? 第十一章 中国崛起意味着什么? 对华贸易让美国工人受伤? 经济学家怎么看待贸易? 贸易是否拖累了部分工人的工资? 一个贸易难题 细看美国工资 美国工资步履蹒跚的真正原因:国内政策 克鲁格曼教授和奥巴马总统为什么想实现全民医保?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第十二章 全球金融危机该赖中国吗? 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形成 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无辜的旁观者、助推者还是始作俑者? 亚洲经济失衡的原因部分在于无可厚非的经济政策 未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正在变形 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 中国在G20峰会上的目标 新一轮全球经济刺激计划? 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架构 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不会那么快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试读章节 教父: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堪称农村金融教父,以多种形式经营了数十年。在很多地方,农信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经常是乡镇一级唯一的金融机构。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信社往往向中小企业贷款;在更为农业化的地区,则主要面向农民发放贷款。全国范围内农信社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有些经营得很好,有些经营不善。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相比,农信社的贷款上限受央行的监督(商业银行可在基准利率之上自由浮动)。目前,农信社贷款利率是央行基准利率的2.3倍,这是因为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信社垄断了贷款。因此,央行担心它们利用这种优势提高利率。 农信社究竟向多少农户发放了贷款仍有争议。官方数据显示,农户覆盖率是33%。据央行数据,截至2008年6月底,农业贷款总计达1.76万亿元,占所有银行贷款的6%,面向农户的贷款约为1.2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整体农村金融形势要好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但是,一些我在2008年有过交流的国内外农村金融专家却认为,这些数据过于夸大实际情况。其中一位专家引用一项调研数据称,很多地区面向农户的贷款比率较低。他认为,农信社出于政治原因夸大了数字。很多“农业”贷款可能实际上贷给了开办企业的富裕农户(他们仍然可以被称为“农户”),或者贷给了商业性农场。另一位专家认为,官方数字中包括了以前的未偿贷款,因此夸大了今天的信贷规模。另一位分析家认为,全国性农村贷款覆盖率没有多大意义。例如,在吉林省,农信社可能向60%~70%的农户提供贷款,而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一比率不足10%。离乡镇越远的农户,得到农信社贷款的可能性越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广文于2005年在浙江做的一项调研显示,29%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一般来自当地农信社(有时候是农行分行)。何教授发现,尽管部分银行/农信社开始以信用为基础发放贷款,但依法成立的公司可用资产作为抵押申请贷款,在中国这是获得贷款的一个关键条件。此外,农信社的放贷还不得不常常受制于行政压力。 面向农户的贷款中,抵押是个难点。近年来,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采取了一些新的担保方式,如农户联保贷款(例如5户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等。在部分地区,第二套住房、拖拉机甚至耕牛也可以作为抵押。但留给农信社(以及其他从事农户信贷的机构)的麻烦在于,一旦贷款难以收回,如何变现抵押物(想象假如你第一时间被派去抓住这些抵押物),这经常是一个难题。如果还不上款的村民一怒之下将牛被牵走、拖拉机被开走的消息诉诸媒体,贷款机构或许会受偏向弱势群体的舆论的谴责,想想假如一个外国慈善机构想收回抵押物,该引起多少怒火。当前时点,对于社会稳定的担忧可能会制约贷款的发放,如果农信社或其他机构没有足够的信心拿回抵押物,那么信贷经理可能决定没必要冒风险。2008年初,部分试点地区允许农民以土地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按照现行制度,农民的土地不归个人所有,而是集体所有。因此从理论上说,如果贷款收不回来,当地农信社应该能够得到土地使用权,并有权将其出售。但实际上,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法律保护。其次,即便法律允许,事实上真的可以这么做吗?这个问题十分关键,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大部分金融机构才敢没有顾虑地为农民提供贷款服务。 过去几年的农信社改制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央行注入数十亿资金填补农信社在20世纪90年代的巨额亏损。2002年,农信社开始对农户信用进行评估,向贷款农户发放农户贷款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3年以来,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希望此举能集中资金资源、分散风险并改进信用评估。地方政府也希望农村信用架构具有更大规模,以支持当地的项目建设。但令人担心的一点是,农信社改制将使其远离农民,尤其是如果改制后的农信社出于成本考虑关闭位于农村地区的网点。出于这一原因,监管部门中有一种意见是放慢农信社重组速度。 慈善:NGO和政策性扶贫机构 不论是NGO,还是洋NGO,只要不打算吸储,通常无须银监会批准即可搭建台子(基金会等)投入经营。监管部门之所以允许这种做法,是因为不存在储户存款损失的风险。它们的资金来自慈善机构、国际性组织或者政府。 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该机构直属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小额信贷以及健康保健、教育等项目。小额信贷项目自1996年成立以来,为13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累计达3亿元。2007年,发放贷款38000笔,贷款金额达1.18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为3100元。总贷款中90%贷给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包括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该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可以说非常成功。 但对很多NGO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问题。把钱散出去并不是小额信贷可持续性挑战的解决办法。过去几年中,国际慈善似乎已经不再以小额信贷为重点。熟悉商业运作的人士有时会被以慈善为基础的机制抗拒,因为他们希望投资能够持续,甚至希望获得报酬。此外,还有一些NGO所从事的项目,包括国外和国内的慈善机构,往往经营不善并且缺乏透明度。 另一个问题是基层如何看待慈善扶贫。一位供职于官方小额信贷机构的相熟的朋友说:“在北京我们谈扶贫,在下面,从来不提这两个字。如果这样说,那简直干不下去。”它们自视为商业化运作的基金会;否则,贷款是收不回来的。其他从事小额信贷的国际慈善机构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也是银行面临的危险,尤其是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外资银行。客户有可能将他们的贷款视为慈善性质的捐赠,你们那么有钱,这点贷款可以不还了。这样一来,贷款机构很快就没法经营下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持续经营的小额信贷模式,它能够自我维持,一旦找到了这种模式,就可以扩展到全国。 P115-117 序言 王志浩是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他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却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说他的名字响亮,一方面原因是这个名字非常中国化,具有与他同年龄的中国大陆青年人名字的普遍特点,另一方面原因是他关于中国经济的许多评论和报告常常引起中外财经媒体的密切关注和我们这些同行的认真注意,在圈子内外都很有影响力。 数年以前,在各方面热烈讨论中国热钱流向和规模的时候,王志浩写了一篇报告,使用各国海关的数据相互比对,并经过合理的调整,以估算中国企业通过正常的货物进出口渠道的报价调整形成的资本流动规模和变化趋势。这一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相当广泛的注意,重要的原因在于:与当时许多报告过于宽泛的描述和大而化之的分析不同,他的报告具有大量扎实的数据和丰富的细节,具有密实的逻辑推演和合理的具体推断,从而明显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这就是他的风格:永远关注最受关注的问题,用数据说话,重视细节,以密实的经济逻辑来支撑分析过程,并谨慎和客观地得出结论。 我和王志浩常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一边品茶,一边谈天,聊一些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八卦新闻,并交换一些对经济情况的看法和近来的心得,在这样的沟通中,我常常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王志浩最近告诉我,他准备把近年的报告编纂成册,付梓印刷,并嘱咐我写几句话。作为他的长期朋友和同行,我很感谢他的信任,也很高兴他有机会将以前盼工作整理结集,既便于我这样的同行时常查阅参考,也便于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他的见解和洞察。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有机会再次更系统地重温了他这几年的工作,一个形象的感受是,他做了一桌关于中国经济的满汉全席:菜式繁盛、选材考究、做工精细,色、香、味都很吸引人。 说他的书菜式繁盛,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涵盖极广,既有对上启两宋、中承明清、下迄当代的中国经济史的开阔叙述,又有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是否可靠、中国乡村贫困现状如何评估等具体问题的细致剖析;既有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和忧思,又有对中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评估和中肯建议,可谓琳琅满目,色彩纷呈。 说他的书选材考究,主要是因为要驾驭关于中国经济如此广泛的题目,断非一人一时之力可为,必须广泛借鉴前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在不同的章节,他会大量引用不同学者的分析思路和研究结论,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进行细致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因此,所谓的选材考究,主要是他所援引和参考的资料,都来源于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其深刻性和洞察力毋庸置疑。就这方面而言,他的书很像一本博采众家之长的关于中国经济的教科书,凡是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某些章节找到相关的内容,并获得一些启发。 说他的书做工精细,是因为他的文字既平实严谨,又生动活泼,即使没有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的人,也很容易读懂。此外,对于我们这些更关注数据细节和逻辑推演的同行来说,他在数据收集和处理层面所下的大工夫,在数据解读和推断层面所进行的细致思考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这更是他的书做工精细之所在。 由于这样的原因,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推荐大家都来品尝一下这位来自英国的大厨文火慢工烹调出来的中国经济的满汉全席。 书评(媒体评论)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描绘和分析了中国经济之“路”: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去向何方?对过去风雪与辉煌的回望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对脚下泥泞的关注也颇有独到见地,而对远方地平线的眺望则是开放的。乍看目录,你会为本书框架之宏大吃一惊,又不免担心:会否每个问题都只能点到为止?作者以严谨的实证方法,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给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回答。另外,本书征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让读者眼界大开。总之,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作者对中国经济的了解,与他的汉语水平同样值得称道! ——胡舒立 《财经》湔主编、中山大学传媒学院院长、著名新闻人 王志浩的新著绝对是珍品。他以简练、赏心悦目的文笔,深入浅出地介绍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相关争论。通过这本书,即使普通读者也能解开中国改革、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等方面的种种疑惑。这是一本足以让其他经济学家艳羡不已的书中翘楚,恨不得是自己的创作。总之,王志浩为我们带来了极有分量的中国研究,堪称精彩绝伦! ——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本书深入探讨了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诸多问题,是一本极富洞见的精华之作。作者王志浩向读者介绍了全球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其内容上至帝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源泉,近至中国怎样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还有他本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都令人受益匪浅。 ——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但要理解它绝非易事。即便在中国生活了20年,中国之于我,仍像俄罗斯之于丘吉尔,是“谜中之谜”。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系统梳理了全球一流学者的相关研究和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诸多言之有理的政策建议,不仅对其北京的决策者有参考意义,也适用于布鲁塞尔、华盛顿和其他地方的决策者。中国面临的挑战沉重且艰巨,其应对结果关乎全世界每一个人。严峻的挑战需要严肃的研究。请帮助你自己,买一本书,让自己知道更多。 ——伍德克(Joerg Wuttke)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