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在山东省X县Y村。
X县Y村是一个极为贫穷的小村庄。六十多年前,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之后,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依然笼罩在内战的硝烟中。X县这样的小县城就更没有招架之力。国共双方残酷的拉锯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上演。已经贫穷得不能再贫穷的X县,同全国所有的大小城市一样,以大地母亲般的博大胸怀,一如既往地承受着灾难的降临,同时迎接着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那至今依然是全国贫困地区的X县Y村里,我们的主人公——亓官降生了。
跟随家人为躲避战争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生活,亓官都忘记了,但他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那时他三岁了,在他三岁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时时刻刻陪伴在他的身边。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张口叫过“爸爸”,因为亓官从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爸爸。
母亲领着他到大街上观看庆祝全国解放的社火,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秧歌队所到之处,“红浪”滔天,留在中国人脸上的痕迹,已被翻身做主人的欢乐冲得无影无踪,看到的只是高兴,高兴,高兴……看着节日般热闹的场面,亓官十分开心,带着小小孩童天真的憧憬和向往……
母亲把亓官看得宝贝一般,从早到晚形影不离,就连上学都要陪在身旁。父亲是长房长子,父亲过世后,母亲是长房的一家之主,也就是整个大家庭的权威,所有的叔叔婶婶们因此都对亓官格外照顾。然而,好景不长,七岁那年,一直陪伴自己的母亲突然病重离世,这对于年幼的亓官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离开过他,饿了喂他吃,渴了喂他喝,累了抱他睡,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和照顾,小亓官害怕了。想到自己已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亓官不由自主地号啕大哭,越哭越伤心。旁边的婶婶们听不下去了,拽拽他的胳膊,道:“傻孩子,别哭了,你的母亲没有死。”
这怎么可能?母亲明明躺在灵堂的硬板床上,大人们为她穿上了专门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寿衣”,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里都被面团封住——那是为了防止苍蝇在上面产卵生蛆的土办法。
婶婶们一定在骗他,在哄他,亓官哭得更凶了,撕心裂肺。
婶婶们受不了了,把泪流满面的亓官拉到一旁默默跪着的二婶面前,郑重地告诉他:“你看,这才是你的亲生母亲,死的是你大婶!”
“什么?”亓官揉揉红肿的眼睛,这不是二婶吗?怎么突然变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了呢?
婶婶们争着解释道:“你生下来就被你大婶领去了。二婶才是你的亲生母亲,二叔是你的亲生父亲,你的父母亲都活着!”
“啊?!”亓官惊愕不已,此时他真不知道该为去世的大婶伤心,还是为自己的亲生父母依然在世高兴。母亲——其实应该是亓官的大婶,是一位极有心计且有魄力的大女人,自私但不小气,霸道但不欺人,这一点从她对待亓官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以至于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后,她依然牢牢地占据着“长房之主”并发挥着她的威严,整个大家庭的权威全部在她一个人手里,凡事都由她说了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她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家里的女孩子谁生的谁去养,但是男孩子必须由她来养。因此,从亓官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大婶划在自己名下,名正言顺地成为她的儿子。在那个穷人家经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别人生活如何,大婶都可以不管,但是家里的男孩儿们必须要保证吃好穿暖。大婶担心亓官在他自己家里会饿着,这种担心来源于亓官还有两个姐姐。
如今,大婶去世了,对于母亲来说,能够领回自己的儿子,是这辈子最为期盼的事。而对亓官来说,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刚刚经历了“母亲”离世的痛苦,几乎不知道怎么接受自己的亲生母亲还活着的喜讯。
父亲过来了,就是这些年亓官一直称呼的“二叔”。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对大婶一家的尊敬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这种沉默。大伯去世后,父亲一如既往地对大婶保持着对“长房”的尊敬。也正因为他对大婶的态度,整个家庭才保持着尽管有些有悖于常理但却十分安定的状况,从来没有人揭穿过亓官并非大婶亲生的事。即使是现在,他似乎还不想说穿这件事,所以在亓官面前仍然保持着沉默。的确,是自己的也好,是大婶的也好,亓官一直都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父亲,亓官有些不自在,因为早就过世的大伯让他一直生活在没有父亲的阴影里,而现在亲生父亲就在眼前,亓官一下子有点儿适应不过来,或者说,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觉得整件事情就像是以前听“母亲”给他讲的童话故事一般。
“快叫呀,快叫妈。”婶婶们七嘴八舌地催促着。
亓官还愣愣地看着。
“二婶”无话,依然那样慈祥而疼爱地看着他——那只能是一位亲生母亲才有的眼神,充满了爱、关怀和种种难以名状的滋味。是的,七年来,“二婶”一直是这样看他的,他也知道“二婶”对他好,一举一动都流露着对他的万般关爱,似乎更胜过他的“母亲”。只是家里的婶婶们对他这个“长房大婶”的男孩都一个赛一个地好,“二婶”只是更好一些,年幼的他还分不出更好来,当然也就不会明白“二婶”的行为中更深的含义。现在,他明白自己的亲生母亲原来是另一张熟悉的面孔,想到过去他对“二婶”的忽略和漫不经心,心里也不免难过起来,结结巴巴地叫了一声:“妈——”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