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玶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傅安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玶,新构造学家、工程地质学家、地震构造学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本传记叙述了李玶院士的人生经历与主要成就。李玶院士从事地质工作也有67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脚印。他精彩的人生,更是一座丰厚的矿藏,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去努力探寻,挖掘,提炼。傅安著的《李玶传》写作特色鲜明,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既是一本科学家的传记,又是一本科普作品。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我工程地质学、地震构造学学科发展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的读物。

内容推荐

李坪院士,新中国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在三峡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选址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防震减灾新理念。

傅安著的《李玶传》用朴实而动情的语言、翔实而精彩的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李坪院士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精神,刻画了一位爱国老科学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感人形象。

本书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不仅适合从事地质专业的人员阅读,也适合青少年一代阅读,对于启迪后人、感召后人、教育后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农家生活

 家庭惨剧

 七舅家

 紫阳湖畔

第二章 求学之旅

 湖北第六小学时光

 南开岁月

 大学时代

第三章 南大鸿爪

 转变

 栖霞山中

 下煤矿

 荒山野岭

 初露锋芒

第四章 哈军工的5年

 有惊无险

 热情的苏联专家

 秘密任务

 首长

 抗洪

 下乡锻炼的日子

第五章 三峡情

 接受任务

 充分的准备

 跋涉者的艰辛

 情怀

 飞机代步了

 难得的好坝址

 诗意的遐想

 三峡不了情 

第六章 丹江口均郧地区的地质调查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繁忙的1965年

 初探锦屏

第八章 动乱岁月不蹉跎

 靠边站

 一波三折的出差

 面对居心叵测

 “臭老九”的经历

 中巴公路的地震构造鉴定

 不寻常的西昌一渡口经历

 图像识别唐山大地震

第九章 科学的春天

 难忘的1978年

 第一次得大病

 培养人才,桃李芬芳

 建功大亚湾核电站

 为雅砻江二滩把脉

 海南岛的曙光

 云南阳宗海电厂的福音

 鲜水河一小江断裂带研究

 澜沧江小湾坝区的安评风波

 温沱子核电站场址的确定

 外事活动

第十章 院士的职责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的职责

 兴建渤海湾海峡通道的建议

 锦屏水电工程坝址的争议

 成立地震预测参谋部和建立地震预测快速反应热线

的建议

 关于编制《中国强震发生断层分布图》的建议

 关于《尽快查清水库大坝下是否有强震发生断层的存在》

的建议

第十一章 最美夕阳红

 “强震发生断层”认识的提出

 宣传抗震减灾新理念

 举荐人才,为国为民

 强震预报的曙光

 参加香山科学会议

 烈士暮年,发挥余热

第十二章 爱情、亲情、友情、同志情

 李砰印象

 苦乐交织的爱情

 这样做父亲

 伯仲、姐弟之间

 朋友情谊

 同事之间

 人间重晚晴

 感恩南京大学

第十三章 兴趣、情趣、生死观

 体育功不可没

 音乐带来的快乐

 养小动物和养花的乐趣

 亲近文学

 生与死

第十四章 高风亮节、淬炼成才

 开顶风船

 隐忍

 野外地质经验

 老住房

 情怀

第十五章 往事钩沉

 地质力学

 人造红宝石的“夭折”

 李春昱调北京

 王正仪

 朱成男

 转达中央首长指示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高研政治学习小组

 高轩其人

 交通事故

 轮子跑了

 鸣冤

尾声

附录一 李砰大事年表

附录二 李砰重要论著

附录三 李砰主要获奖成果

附录四 李砰重要论文、信件和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海南岛的曙光

未雨绸缪

历史已进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在祖国大地上涌动澎湃。作为从广东省划分出来的海南岛,以一个新省的姿态,加入到兄弟省的行列中来。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海南岛就是一张白纸,它将迎来一片灿烂的曙光。

1984年,海南省琼北地区地震烈度复核大会战开始了。它将为海南开拓出一个令人期待的前途。同时,国家地震局也希望以此作为第三代全国地震烈度复核试点。

说起这次海南大会战,不能不说它与李砰还有一段渊源。那还是在海南建省前,国家交通部要开发孙中山先生生前提出要建的南方大港(现在的洋浦港)。该港位于琼北地区,当时琼北地区的地震烈度定为Ⅸ度。他们找到了李玶,让他到海南去实地勘查一番,原定的Ⅸ度是否可以降下来。于是李玶来到了海南,当时海南的第一把手雷宇(任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兼行政区公署主任)和第二把手孟庆平(曾任海南铁矿矿长、党委书记,后任海南省副省长)陪同李玶到海南北部跑了数天。李王平凭着多年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意识到琼北地区定为地震烈度Ⅸ度明显是定高了。

于是,在接下来跟雷宇他们的交谈中,他谈了自己的看法:为了琼北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对琼北地区重新进行地震烈度的确定,否则烈度Ⅸ度将严重影响各项建设,琼北经济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是李王平的一项建议。另外,他给雷宇还提了另两条建议,一是从引进人才,先借用两三年,拿双份工资(人家无后顾之忧才愿意前来);二是在琼北建一个核电站,有了电力,经济发展就加快了。

当时雷宇很快就把李砰的3条建议写进申请报告里,到北京上报给了邓小平。结果,除核电站建设未被批准外,另两项建议都获得通过。

1984年,李坪已经61岁。61岁,已进入老年阶段。他再次挑起地震工作的重担,作为参与大会战的一个主要单位——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负责人,参加了海南岛琼北地区的地震烈度复核大会战。大会战指挥部由4人负责,除李坪外,另外3人分别是:地球物理所的石振梁、广东地震局的丁原章和海南地震局的刘武忠。李玶具体承担“琼北地区地震构造特征及潜在震源区的确定”的任务。在海南岛会战期间,李玶他们的工作区域是在琼北地区,但他陂现琼北的火山是南北向的,一直伸展到海南岛的最南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海南岛的地质构造(对他现行的工作也有所帮助),他在全岛跑了两三遍,对整个海南岛都进行了考察。

认真严谨加灵活  

说到华南沿海一带的地震,几乎不被人知。在大家印象中,华南是没有地震、风平浪静的港湾。其实不然,华南沿海半圆形的海岸及台湾、海南,是全球板块构造的运动前缘。平行海岸有一系列大的活动断裂带,是大地震活动的地区。值得提到的有: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海南省琼山县发生7.5级大震。

1918年2月13日,广东省南澳岛东北10公里处,发生7.25级强震。

这两处地震都发生在如今的海南岛琼北地区。

海南岛琼北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内。为了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具体部位,李王平他们特地对第四纪时期不同方向断裂带的平面分布、交截关系、活动年代以及各时期断裂的活动性质和强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琼北火山活动,贯穿第四纪各个时期,在分布上既受构造断裂的控制,亦引起断裂的再活动。由于火山的隆起,致使在第四纪沉积物中和火山岩中产生新的断裂,这些火山成因的活动性断裂所体现的地震危险性,也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

P186-188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曰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 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和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珞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机构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i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2263所,年招生6∞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铡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建设、大科学工程和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请他们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后记

经过两年时间(包括前期准备、中间采访、后期写作)的写作,李玶院士的传记总算完成了。可我一点轻松的感觉也没有,因为我感到自己写得不尽人意。毕竟我从来没写过这种类型的文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当时接受这个写作任务时,也是热情战胜理智,一点把握也没有。虽然我写作的目标是要涵盖主人公的一生,当时主观上也是按这个要求一个标题一个标题去写的,可我每次与李玶院士交谈(主要是电话交谈),总会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没有写到,或者李玶也会打电话告诉我他忽然想起的一些往事的细节,或者我从李王平大事年表的字里行间偶然捕捉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蛛丝马迹,即刻打电话询问李玶。这些都成了充实完善李玶传记的宝贵材料。鉴于这些情况,我有些担心,挂一漏万的问题一定会有,查漏补缺的工作还得进行。那么,这篇院士的“传记”尽管名义上完成了,它能令人满意吗?起码我本人是不会满意的,毕竟它还不够全面。

由于李玶院士跟我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我对他的整个人生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我写这部分内容就比较得心应手。自然他人生轨迹也写得没有多少偏差,信手拈来,非常顺畅。可写到他科研学术方面的内容,就比较吃力了。毕竟我不是搞地质的,让一个外行来撰写自己陌生的领域,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好在我懂得边做边学的道理,写作中每每遇到地质专业方面的障碍,我都向李玶请教,或通过其助手用电脑传来我所需要的材料,以解我的燃眉之急。

另外使我不轻松的是:李玶院士毕竟年事已高,几十年前的往事,难免有些地方记忆已经模糊,有些则完全是一片空白。所以,这些章节的内容就缺少故事性,不免有些单调。再加上他身体的原因(眼睛近乎失明,腿脚不便),这时的他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室内,把时间都用在了思考问题和学术交流上,如“强震发生断层”的提出以及为它的推广所进行的宣传。这些工作往往缺少故事性、戏剧性,不免给人以平淡感,但又不能不写,因为这也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有15年的时间),甚至占着相当的比重,它们在李玶整个学术成长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难怪古人说“为造平淡难”呢。

我不得不说的是,写作过程中会遇到思路不畅、心绪烦躁的时候,这时,我想到主人公面对困难的坦然、淡定、从容,“想到自己的工作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福祉,工作中的不顺心、不尽人意带来的郁闷,顿时就烟消云散了。”(李玶语)我动情了,感佩之情油然而生,笔头的沉重感顿消,创作欲重生,人又有了动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把李王平院士科研道路上的可圈可点处写得具体、生动,整个文脉突出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也不回避他科研道路上的坎坷,因为这正是一些正直执着的科学家在求索之路上可能碰到的藩篱。  由于是第一次写长篇传记,书中问题肯定不少。尤其是我和李玶院士分驻两地,所需材料基本上是从李玶的电话中、南京的亲人中、他在南京的老同学中和我的记忆中获取,范围非常有限。虽然我对他北京的一些老同事、老领导、曾经的研究生也进行了一些采访,但由于时间仓促,从他们那儿收集的材料也很有限。所以,文中肯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望专家、读者们指正,以便日后修改(如果有这种机会的话)。

最后,我不能不提的是,这部传记在我完成初稿以后,发往北京让李王平院士审阅,由于身体原因,只能由他夫人杨美娥代劳。夫人读,他听,在技术上把关,再由夫人进行文字修改,两人相辅相成,配合默契,居然半月之内就完成了任务。想想他俩都是八旬之上的高龄老人,还加班加点为之辛劳,我除了感佩,还从他们身上获取了写作的动力。此外,在我写稿的过程中,妻子一直给我鼓励和支持,一些章节写完后我读给她听,每每都能从她那儿获得中肯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她已成为我写作中的精神支柱。在此,我要对她说声“谢谢!”

电子稿件总算打完了最后一个字,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望眼窗外,一片明媚春光,喜人的季节啊!

傅安

2014年4月10日于南京富贵山宅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