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备传编写组编的《傅依备传》记录了一个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放化专家、科研管理领导者。在科技人员眼里,他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老所长;在年轻人眼里,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他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完成了国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项项科研与管理任务;他所领导的科研队伍,经受过核武器事业开创和突破初期的考验与锻炼;他以其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使研究所发展为凝聚力很强的战斗集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傅依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傅依备传》编写组编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依备传编写组编的《傅依备传》记录了一个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放化专家、科研管理领导者。在科技人员眼里,他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老所长;在年轻人眼里,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他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完成了国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项项科研与管理任务;他所领导的科研队伍,经受过核武器事业开创和突破初期的考验与锻炼;他以其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使研究所发展为凝聚力很强的战斗集体。 内容推荐 傅依备传编写组编的《傅依备传》是一本专门介绍放射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依备的专著。全书以史料的形式全面描述了傅依备所经历的童年与少年、中学与大学、工作与生活,并详尽展示了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期间所经历的主要事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该书对于从事核工业领域的科技下作者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也可以作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童年 小山村的农村娃 儿时的故乡 成长的日子 国难当头 在难童教养院 逃难途中 第二章 初涉人生 曲折求学路 在大学的熔炉里 在中国科学院的短暂时光 婚姻与家庭 与父亲最后一别 第三章 留学苏联 留学前的苦读 在北京进修俄语 在列宁格勒大学 在列宁格勒化工学院 留学期间的社会工作 第四章 走上教学岗位 留学归来 清华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兼课 新的召唤 第五章 投身国防事业 试制钋一铍中子源 建设放化工号 西行前的曲折经历 首次核试验放化诊断 “四清”运动 第六章 建设“902”地区 建设2号地区 “文化大革命”之痛 忍辱前行 工程收尾 第七章 核试验与放化诊断 气体取样的诞生 领导者行胜于言 发展放化诊断 第八章 开拓新领域 基础研究不可丢 发展医用同位素 营造学术环境 第九章 谋求新发展 军转民创佳绩 研发氚靶 可控核聚变研究初创 反应堆建设及异地改造 第十章 书写新篇章 职工信得过的所长 绵阳办事处的建设 “一所三点”的布局 第十一章 在院科技委岗位 战略谋划与学科拓展 武器安全问题研究 第十二章 桃李满园 珍惜人才 培育新人 尾声为霞满天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山村的农村娃 嶺上傅村,湖南省岳阳县新墙镇的一个偏远小村落,坐落于洞庭湖东岸。 村庄的三面是高山和丘陵,沿着东面和北面的山脚下有一条不小的河流从东流入洞庭湖。这条河名叫新墙河,它有一条支流从嶺上傅村前流过。 新墙河的水,千百年来默默地滋润着这片平坦而贫瘠的土地,在洪水泛滥的季节里,这条小河使这里的村民不知饱受了多少痛苦。 村子共有30多户人家,全都姓傅,是傅姓家族。据老辈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江西迁移到此地的,在这小山村里,世世代代过着男耕女织的宁静生活,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就出生在这个村里的一户农民家里。 他是这家的第7个孩子,父母此前已先后生了6个孩子,5个女孩、1个男孩。男孩是他哥哥傅金阶。5个女孩中不幸夭折了两个,剩下3个分别是大姐中秋、二姐春山、三姐满子。 旧中国的农村向来是重男轻女的,大多期盼生一个男孩。对傅依备的出生,父母自然是欣喜若狂,给他取了个喜庆的名字——“红宝”,后来大家给他起了小名叫“红生”。 村子里的人觉得他顽皮,于是人们也开玩笑地叫他“红辣椒”,而父母倒经常叫他“红妹子”。这是当地农村人对男孩的一种普遍叫法,而对女孩就叫“娃子”。 “傅依备”这个名字是在他去难童教养院时改取的,是他的叔父给他选取的。他叔父读过一些书。“依”是他的辈分,傅家祠堂制定的家谱派语:端、正、宗、儒、道、依、冠、绍、祖、先,后人根据这个派语来定辈分,他父亲是“道”字辈,而他就是“依”字辈,而“备”是什么意思呢?后来念书时听老师讲解说“备”是五福之名。 傅依备的父亲叫傅时贤,母亲叫傅黄氏。按山里头的规矩,妇女出嫁后就要跟丈夫姓,而傅黄氏就是她母亲的姓名了。 他祖父叫傅禹仲,祖母叫傅汪氏。祖母在他父亲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的父亲,一个无娘的孩子,饱受后妈的虐待,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贫寒清苦。祖父的兄长无后,祖父与其兄长商定,将他父亲过继到伯父家。这样,不仅缓解了他父亲与后妈的矛盾,而且他父亲以后的生活,好像也显得比过去舒心些了。 父亲独自成家后,由于过去是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有十几家共住在一个前后两三个堂屋相串联的大房子内。由于人口发展很快,加上老房屋又已经比较破旧,最前面的堂屋甚至破旧得只留下一个走道,而其余有空余的地方已盖满了住房。 显然,原来的住房已不够用,各家都在向外扩建,因此,大堂屋内又有小堂屋自立门户。房屋屋顶都是小青瓦盖的,墙的下半部是用陶土砖砌的,上部用泥土坯砌成,一般都是一层楼住人,二层楼放农作物秸秆或粮食之类。 3个堂屋串联成一个狭长的建筑群,建筑物上面一般都开有天井,用来采光和通气。在堂屋正上方供有家族灵位,摆放的是傅家祖先的灵牌,逢年过节,全族老少都要前来烧香磕头,很是热闹。 这么多家人住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交往很频繁,遇事少不了相互照应和帮助,在家族里面很少见到人们之间闹事吵架的,大家相互之间按辈分相称,不叫名字的,实际上也都是近亲族人。 生活,就这样在一派和谐幸福的气氛中继续着,平静得像村边的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 虽然面对小村庄的自然环境条件都差不多,但出于多种原因。各户之间贫富差距却较大。傅依备家人口比较多,而且妇女和儿童比例相比其他家的大些,因此,家境算是家族中较困难的几家之一。 他家祖上传下来3间房子。他的父母住一间;3个姐姐住一间,同时也是吃饭的地方;另一问很小的房子,只能放一张双人床,由大哥和嫂子一家居住。开始还能凑合,但当大哥和嫂子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后,他家住房也变得比较困难了。 他家原有3亩①多田地,后来又佃地一亩多。一家人就靠种这4亩多田地糊口过日子,人口多,劳动力少。他哥哥就在外地帮船老板打工,比他大几岁的姐姐只能做些轻微的农活,主要靠他父亲挑起养活一家人的重担。P3-5 序言 傅依备院士是我国较早涉足放射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期问,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课程。 1963年,他奉命调到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从此与我国核武器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负责钋一铍中子源的研制,并取得成功。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开始主持并参与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大气层核试验气体取样及放射化学测试、地下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及气体取样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为推动我国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后,他先后担任九院二所副所长、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等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积极推进二所的专业结构调整和科研管理改革。他超前谋划,先后组建了激光靶制备、氚工艺研究和同位素研制等一批专业研究室.拓展了该所的学科领域,为九院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积极倡导并率先组织科技人员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使二所的民品开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走在了全院的前列。 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为传承傅依备院士的科学精神与高尚品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傅依备院士本人、家人、同学、同事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编撰此传记,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他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也展示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相信这本传记的出版,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悟老一辈核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所体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从而鼓舞我们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为继续推进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我与傅依备院士共事多年,经常在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期的交往中,傅依备院士深厚的学术功底、活跃的创新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豁达的处事态度,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值此《傅依备传》出版之际,我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继续为我国核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2014年3月20日 后记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传记,记录了一个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放化专家、科研管理领导者。在科技人员眼里,他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老所长;在年轻人眼里,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他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完成了国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项项科研与管理任务;他所领导的科研队伍,经受过核武器事业开创和突破初期的考验与锻炼;他以其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使研究所发展为凝聚力很强的战斗集体。 当我们编撰这本传记时,我们深深感受到,傅依备从苏联留学归国,到清华大学教书育人;从青海草原会战,到戈壁荒滩试验场;从深山峡谷基地建设,到科学城新科研领域开拓,无不折射出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境界。他艰苦奋斗,勤勤恳恳,乐于奉献,无怨无悔,更体现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的“五种精神”和优良传统。傅依备院士的人生经历,是中国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为科学、为国家,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民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这正是我们编撰本传记的目的。 本传记得以出版,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本传记编撰之际,我们得到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傅依备院士及其家人、战友、同事、学生提供的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参加本书撰写的有王慧芳、余成、罗本祥、黄凌、傅学工、龙兴贵、郝樊华、曾忠永、葛凤鸣、刘中林、顾建德、马振泽、刘家富、郑春、胡倩、黄玮、刘秀华等傅依备院士的同事、学生和家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谢平、所长彭述明对本书的撰写及出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王和义负责本书具体的编辑工作,金鑫对本书进行统稿及文字润色。在此,对参与和支持本书资料收集整理、组稿、撰写、统稿的领导、专家、科技人员等,谨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和对学科专业问题认识能力有限,书中如有遗漏和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傅依备传》编写组 201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