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只是一个季节
只是一张撕下的日历。
——米兰的诗
有些事,没头没尾,有些事,一开始就是结尾。
咖啡厅的灯光,与别处的灯光不大一样。这里的灯光不会像马路上或广场上的灯光一样无遮无拦,而永远那么迷离、朦胧。灯光是室内的魔术师,一下子把屋子装点成另一副模样,是壁纸、地毯或各类装饰无法比拟的。这家名为“小小咖啡厅”的灯光设计很有些古典抒情的情调,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口味,加之它价格适中,冷、热饮兼顾,服务也很周全,是附近中学生常常聚会或约会的地方。
米兰不常来,今天却坐在这里。
厢式靠背其实很舒服,她却总觉得硌得慌。音响里正播放着曼托瓦尼的《鸳鸯茶》,大概是老板特意选择的。米兰却认为这是曼托瓦尼最差的一支曲子。曼托瓦尼拥有无数支旋律优美的乐曲,这支节奏性过强、打击乐过多的《鸳鸯茶》,实在应该是让给詹姆斯·拉斯特或者保罗·莫里哀。
身着红色旗袍的小姐风摆柳枝地袅娜走来,问米兰要什么,米兰点了一杯热咖啡,小姐奇怪地眨眨眼睛,好心地问:“这么热的天,喝热咖啡?”米兰点点头。
米兰心里好不舒服。今天,实在是个倒霉的日子。一清早,她便“倒霉”了,偏巧家中没了卫生纸,还得跑到街上现买,已经是倒霉的征兆。下午,最后一班邮件到了,依然没有她渴望的通知书。她已经不抱希望了,分数摆在那儿,离着分数线差着二十来分。但不到黄河不死心,总还抱着一线希望,能有奇迹像街头崩爆米花一样突然崩出一盆雪白雪白的玉米花来。没有。没有她的信。只有爸爸的晚报。她恨不得把信箱箱底翻烂了,仍然没有。
像是石头彻底沉进水底,再没有浮上来的可能了。一米兰突然觉得自己如一连多日绷得紧紧的弦一下子断了一样,浑身上下没有了一点儿力气。家里空落落的,爸爸妈妈还没有下班。她的心里涌出一种难以诉说的滋味。此刻,她不想有人安慰,又盼望能有人给她安慰;她想独自把这一杯苦咖啡喝掉,又怕这份孤独带给她吞咽不下的苦涩……
她来到了小小咖啡厅。
小姐把热咖啡端上来了。米兰望望她,猜想她大概年纪还没有自己大,竟无端地羡慕甚至妒忌起人家来。她现在觉得谁都比自己强,比自己幸运,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了。
《鸳鸯茶》还在响着,这首倒霉的《鸳鸯茶》!
米兰闭上眼睛,逼迫自己什么也别想。事已至此,再想什么也没有用。收尾了,该像演出一样辉煌地谢幕就去辉煌地谢幕,该像倒破烂就把破烂倒干净完事。自己已经命中注定是处理品了,无法与那些幸运者登台亮相一决雌雄了。18年的生涯,第一次人生搏斗,她米兰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还说什么?还想什么?
米兰双手抱着咖啡杯,并不去喝。杯很热,热气通过手心传遍全身,浓浓的香味像长上翅膀一样,轻轻飘散着。眼泪从她紧闭的眼睛里流了下来。她不去擦,她真想扑在谁的怀中大哭一场才痛快!谁呢?像小时候,扑在妈妈的怀里?现在,她见了妈妈就像耗子见了猫。自从分数一下来,妈妈一是眼泪多,二是话多,最怕的是眼泪和话一起多。妈妈一见那分数就清楚一切都完了,任是下三天三夜大雨,也不会有一滴希望的雨点,意外而幸运地掉在米兰的头顶了。
米兰害怕妈妈的唠叨。自打一上学,妈妈给米兰的印象,就是唠叨。上了高三,妈妈唠叨得更是加快了频率,增多了次数。米兰放了学不愿回家,一回家,妈妈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糖吃多了还腻呢,米兰能不烦心吗?妈妈出差的日子,成了米兰的假日。米兰有时觉得挺奇怪,妈妈今年才47岁,怎么磨磨叨叨地磨豆腐一样像个老太婆呢?这个家上帝是怎么给安排的?爸爸,比米兰更是个扎嘴葫芦,话珍贵得像金豆子,妈妈却没完没了。满屋子墙壁上都蹦着她的话音和唾沫星子。有一次,米兰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浑身上下长满了无数张嘴,正冲她数落,劈头盖脸,雨打芭蕉……一下子把她给吓醒了。
谢天谢地,《鸳鸯茶》总算唱完了。换了支曲子,哦,《小绿苹果》,依然是曼托瓦尼的。米兰挺喜欢这支曲子,很抒情,又有着淡淡的忧伤,是啊,小绿苹果嘛,我就永远是这样一个总也熟不透的小绿苹果,涩涩的、酸酸的,谁也不想摘它,更不想吃它。唉!它就那么总挂在枝头吗?季节过去了怎么办?它像我一样的焦急吗?
“你好!”
一阵挺轻柔的声音,打断了米兰的胡思乱想。她睁开眼睛,一个年轻,个子不高,长得还算帅气的小伙子站在她的身旁。
“请问,这里可以坐吗?”
她点点头。
小伙子坐在她的对面,依然彬彬有礼地说道:“你好像有什么心事,需要帮忙吗?”
P1-3
肖复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说心里话,我心不在课堂,而在写作。那时候,对文学充满情感,非常投入,也自以为是。1984年,我执意离开了校园,换了一家新的单位,目的就是可以不用坐班,而有了充分的时间写东西。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准备开始写《早恋》。这是我计划写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
我把笔集中在当代中学生。这是因为我刚刚离开校园,校园的余温尚在心中未退,而那些学生也还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自己当时开玩笑说:除了幼儿园没有教过,大中小学我都教过。生活的经历,从来都是一个人写作的种子,两者相互循环并互为镜像。更重要的是,十年教师生涯,我所教过的学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而进入新时期这样变革的时代节点上,可谓前所未有,也可以说是以前所有青春文学或成长小说中未曾涉及过的。它的崭新意义,不仅在于勾勒一代人青春的脉动,更在于可以留存时代的剪影。那么,便可以扩大青春文学与成长小说的内涵与外延。
我意识到,这是我一直没有动用过的写作财富。即便我的笔力是微弱的,局限的,毕竟可以先行一步,蹚出新路来。而且,在当时,书写校园真实的面貌,尤其是学生真实的情感,特别是所谓“早恋”现象,还是一个禁区。虽然,不过是雪上偶然留指爪的一点痕迹,浅显而歪歪扭扭,却是属于自己的印记。
这便有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早恋》。
想想,非常有意思,那时候,单位正在搞一项活动,谁也不准请假,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读文件或开会讨论。我是坐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伏在桌子上开始写这部《早恋》的第一页。那时候,还没有电脑,用三百字一张的稿纸,用鸵鸟牌的墨水,用英雄牌的钢笔,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写作冲动,让我情不自禁,不可抑制。第二年的开春,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结束了,小说终于写完了。上千页的稿纸,厚厚一摞,小山一样,堆放在北京出版社的编辑吴光华的面前。
在《早恋》开机印刷的时候,我开始动手写作第二部《青春梦幻曲——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书名现改为《女生日记》——编者注)。在写作之前,我以小说主人公路天琳的身份替她记了一年的日记。然后,我按照日记的思路和时间顺序开始写作。所以,有细心读者发现,小说里面每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甚至天气都和当时准确无误。以致事到如今,已经是近三十年过去了,还有当年的读者以为路天琳真有其人,向我打听现在路天琳在哪里生活工作,有没有孩子,一切如何,真让我感慨那个时代的文学和那个时代的读者,是多么的真诚可爱。
那时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余小惠来到北京,亲自取走了稿子。两部长篇小说写得几乎都是一气呵成,似乎过于轻车熟路,顺风顺水。我知道,它们已经动用了我十年教师生涯的基本库存,我像一只秋后干瘪的蝉蜕,需要重新检点过去的生活,也需要新的生活的补养,更需要新的思考。
我想把第三部小说放在现在进行时态中的中学生和他们的师长身上,而且,不再把主角仅仅设置在中学生身上,而设置在孩子和父母双向度上,亦即在双方都曾经共有的青春维度上,和如今的青春期与更年期的落差斜坡上。或许,会有点儿新意,有点儿意思。最后一部《青春奏鸣曲》,是在五年之后的1992年写出的。如果不是当时辽宁少儿社的王瑞起的催促,或许,我还想再沉淀一下。对于我的“青春三部曲”,接近尾声之时,我真有些怅惘而恋恋不舍,不敢轻易下笔。我知道,以后,我再不会写这样的小说了。我也知道,这是我和青春做真正最后告别的时候了。
我应该感谢这三部长篇小说的编辑吴光华、余小惠和王瑞起三位先生。他们给予我的鼓励支持与帮助,让我难以忘怀,并让我感怀那时候的文学以及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感情,清淡如水,却也清纯如水。
我也要感谢此次将这三部曲集中出版的编辑杨磊和新世界出版社。尽管这三部曲离初版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么多年以来,承蒙读者和出版社的厚爱,三部曲不断再版,遗憾的只是一本本的单独出版。我一直希望能够将这三部曲集中出版。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可以让读者集中读到那个时代的青春文学或者成长小说的样子,也可以留给我一份难得的青春记忆与纪念。有意思的是,在这三十年的过程中,不仅演绎了我们所共生共存的时代的春秋变化,更将当时还是被称为一名“青年作家”的我,演变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老作家了。这三部曲明年年初出版的时候,我将步入七十初度之年。
最后,我要尤其感谢读者朋友。感谢你们陪伴我这么多年,看着我一天天变老。唯独不变的是,文学和青春。青春让文学有了支撑,文学让青春有了生命。前两年,为《早恋》再版序言中,我曾经引用陆游的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我喜欢这句诗,因为青春就是一首永恒的诗,是文学中的长青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文学,如诗充满韵味,如花永不凋谢。
2015年12月1日于布鲁明顿
《青春奏鸣曲(青春三部曲)》是肖复兴青春校园三部曲之一,描写了一对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母女,她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针锋相对地矛盾着,冲突着。因为女儿其实并不完全理解妈妈在她这般年纪时,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首甜蜜与辛酸交织的青春之歌,同样的妈妈也并不懂得,女儿已靠自己的智慧悄悄长大,也能够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也就交织出了一首演不完、奏不尽的青春奏鸣曲。
《青春奏鸣曲》书写一对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母女,在矛盾冲突中演奏出一首甜蜜与辛酸交织的青春之歌。
肖复兴一直在用教育的理性和文学的情感为中学生编织美丽的梦想,那情到深处的心理疏导,那视域宏阔的思想引导,那循循善诱的方法指导,让他在塑造当代中学生形象时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青春风景。
有人说,他就像一个幸福的老师,他的面前每天都有一幅灿烂的风景——千百万学子在课堂上深情朗读他的优美散文,他的30多篇作品入选人教、苏教、上海、北京、鄂教、鲁教版大、中、小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