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沉沦”时代的颓废作家、感情太滥用情不专的浪子、创造社巨子和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以追求个性自由始,以献身民族解放终;以浪于始,以烈士终……现代文学史上鲜见如此反差强烈的作家,他就是……郁达夫!本书就是他的传记读物,以抒情的笔调,立体全面地书写了他的日常人生、文学人生和情感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郁达夫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保昌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沉沦”时代的颓废作家、感情太滥用情不专的浪子、创造社巨子和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以追求个性自由始,以献身民族解放终;以浪于始,以烈士终……现代文学史上鲜见如此反差强烈的作家,他就是……郁达夫!本书就是他的传记读物,以抒情的笔调,立体全面地书写了他的日常人生、文学人生和情感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抒情笔调,再现了郁达夫初恋的“水样春愁”,放浪的“雪夜沉沦”,沉重的“创造苦闷”,昂扬的“革命激流”,燃烧的“火红爱恋”,凄苦的“茅庐风雨”,悲壮的“抗日烽烟”,立体全面地书写了传主的日常人生、文学人生和情感人生。 目录 第一章 水样的春愁 不幸家世 富阳秋色 “我愿意去砍柴!” 从私塾到学堂 羞涩的初恋 辗转求学 投稿与学潮 大风圈外的看客 第二章 雪夜的沉沦 舟行海上 留学生涯 东瀛风情 风雪漫天 隆儿之恋 归国订婚 感伤的救世 回国考试 结婚 横空出世的“创造社” 惊世骇俗的《沉沦》 第三章 创造的苦闷 《创造》出世 帝大毕业 归航 “异军苍头突起” 从“性的苦闷”到“生的烦恼” 北大讲师 北国微音 南下 “文学青年”沈从文 武昌师大 创造社复活 第四章 革命的激流 北国相思 船行海上 龙儿之死 《广州事情》 整理内务 第五章 火红的爱恋 人生若只如初见 痴狂的追求 情海风波 山穷水复 柳暗花明 脱离创造社 新婚生活 鲁迅的版税纠纷 鸡鸣风雨海扬尘 第六章 茅庐的风雨 移家杭州 西湖漫步 耀春之殇 修建“风雨茅庐” 闽海浮沉 鲁迅逝世 日本之行 从台湾到厦门 公报室主任 第七章 抗日的烽烟 从上海到福州 武汉抗战 乱世乱情 槟城三宿 《毁家诗纪》 敌我之间 长空玉音 逃亡途中 苏门答腊 南国天涯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富阳秋色 陪伴郁达夫孤单的童年的,是一个年长他十岁的名叫翠花的女子。 翠花很小的时候就被领养在家,既是郁达夫的养姐,也是家庭中的使女。她到郁家的时候,年纪太小,吃饭穿衣,还要大人侍候。等到郁达夫的父亲过世,母亲陆氏身兼父职,入秋以后,经常不在家里,她总是忙着到乡间收取租谷,连柴带米,一起租船运回城里。而郁达夫的祖母,已将人生看透,总是坐在房间里,念经礼佛,很少出来。所以,家中的大小事情,烧茶煮饭,浆洗缝补,甚至摆在弄堂门口的小摊,拿回家熬夜来做的短工活儿,都少不得要翠花来操持,尤其是在郁达夫的母亲下乡的日子里,她俨然就成了郁达夫的半个母亲了,其实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 生活虽然十分贫穷窘迫,却并不能够束缚住郁达夫无限生长的想象力,童年的孤独反而助长了这种想象力的生长。他陶醉在富春江美丽的秋色中。 多年以后,郁达夫回忆起故乡的秋天,仍然充满深情:“几日西北风一刮,天上的鳞云,都被吹扫到东海里去了。太阳虽则消失了几分热力,但一碧的长天,却开大了笑口。富春江两岸的乌桕树,槭树,枫树,振脱了许多病叶,显出了更疏匀更红艳的秋收后的浓妆;稻田割起了之后的那一种和平的气象,那一种洁净沉寂,欢欣干燥的农村气象,就是立在县城这面的江上,远远望去,也感觉得出来。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哩,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的多,风帆也格外的饱;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以青红的山,深蓝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闲地无声地在江面上滑走。水边上在那里看船行,摸鱼虾,采被水冲洗得很光洁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们,都拖着个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夜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 年幼的郁达夫坐在富春江畔的长石条上,他头上留着一圈罗汉发,身材单薄,早早地穿上了一身青粗布做成的薄棉袍子,在太阳下面张着眼睛。他喜欢看远处的山,看江上的行船。大多数时候,他总是一声不吭,也不和其他同年龄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离他不远的江畔水边,翠花跪在地上,先将糙米淘干净,再一瓣一瓣地洗菜叶,她要准备做午饭了。 等到翠花淘洗完毕,端着大小竹篮,站起身来时,看到郁达夫还坐在那里看着远处发呆,就笑着问他:“你肚皮饿了没有?”郁达夫也就站起身来,跟着翠花回家,临走之前还朝远处的山水看了又看。翠花看他可怜,就爱怜地捏着他的小手,弯下腰来,凑到他的脸上问他:“你是不是又在想娘了?她明后天就要回来了!”郁达夫听完,脸上浮现出5岁小孩不应该有的悲凉而寂寞的苦笑。 姐弟两人牵着手,慢慢地爬上了码头的石阶,走进了富阳城。他们的家在一条里弄的最里头,一共有旧式三开间的楼房。进大门后,就可以看见院子里盛开着的晚秋的杂花,在两棵枝叶婆娑的桂花树下,还一溜儿摆放着几只硕大的金鱼缸。桂花就要开放了,空气中已经开始飘荡起晚桂日渐浓郁的花香。 进了院门,郁达夫挣开翠花的手,欢快地跨过几道高高低低的门槛,跑到正中的那间厅里,他的奶奶正跪坐在神龛前念经。“奶奶,娘就快回来了么?翠花说,不是明天,后天总可以回来的,是真的么?”念经的奶奶继续念经,她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开口跟他讲话,她只是将头点了两点,郁达夫就已经很满足了,跑到厨房里,找翠花去了。 晚秋的午后,天清地静。奶奶重新开始念经,翠花在厨房里收拾碗筷,院子里安静得像深秋季节的井水。太阳铺满了半个院子,几只飞虫在花木中振动翅膀的声音,都可以听到。郁达夫坐在一张藤椅上,在太阳底下翻看几本石印儿童小画册,一边看书一边开始打盹。等到翠花收拾完毕,想要带他一起到江边洗衣服时,却看到他已经在藤椅上睡着了。她帮他盖上一层薄衣裳,自己提着洗衣桶走了。 体质弱的小孩子,睡眠总是很浅而且短暂。等到郁达夫午睡醒来,翠花还没有回来,奶奶仍然在厅堂里念经。他一个人觉得百无聊赖,便从藤椅上溜下来,站在花坛边的石阶上,看大缸里的金鱼们欢快地游动。 太阳光从桂花树的叶子中间漏下来,一丝一丝射进水里,照得满缸的水和金鱼通体澄黄,跟平常的样子完全不同,他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他便将手伸进鱼缸里,想要将那一丝一丝的阳光捞起来看一看。可就是捉不住,他努力将手伸得更长,想要在更深的地方将那阳光捞起来,由于上半身用力过猛,头重脚轻,一下子倒栽进了大鱼缸。他想叫奶奶,但是叫不出来,他在水里拼命挣扎,只看见满眼的白沫,只听见自己恐怖而绝望的击水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就没有了知觉。 等他醒来时,已经是上灯很久的深夜了。他睁开眼睛,就看见两眼哭得红肿的翠花的脸,正伏在他的脸上。他轻轻地叫了一声:“翠花!”翠花带着哭腔应了一声,又问他:“你看见我了么?你看见我了么?要不要水喝?”他觉得满身上下都像着了火似的热,就叫她把盖在身上的棉被掀开,翠花轻轻地止住了他,吓唬他说:“不,不,野猫要来的!”他朝四周看去,煤油灯下的家具看得模模糊糊,似乎真觉得野猫已经来了,满屋都是野猫的影子,吓得大哭起来。听到哭声,奶奶和母亲都进来了,他听见母亲吩咐翠花说:“你去吃夜饭吧,阿官(郁达夫的小名)由我来陪他!” 翠花真是“一位说多好就有多好的姑娘”。在郁达夫早熟而孤独的童年里,她白天相伴江边锅围,夜晚相依灯下床头。她性格善良,勤劳本分。郁达夫回忆道:“只有孤儿寡妇的人家,受邻居亲戚们的一点欺凌,是免不了的;凡我们家里的田地盗卖了,堆在乡下的租谷等被窃去了,或祖坟山的坟树被砍了的时候,母亲去争夺不转来,最后的出气,就只是在父亲像前的一场痛哭。母亲哭了,我是当然也只有哭,而将我抱入怀里,不时用柔和的话来慰抚我的翠花,总也要泪流满面,恨死了那些无赖的亲戚邻居。” 翠花后来嫁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教书先生李问渠,儿子4岁时她成了寡妇,但她坚持让儿子上学读书,宁愿卖掉田产也不愿意卖掉一屋子的旧书,逢年过节总要带了山里的土产来看郁达夫的母亲。1932年10月,36岁的郁达夫在老家遇见了分别已经20多年的翠花,他描写了当时见面的情形:“她突然看见了我,先笑了一阵,后来就哭了起来。我问她的儿子,就是我的外甥有没有和她一起进城来玩,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还向布裙袋里摸出了一个烤白芋来给我吃。我笑着接过来了,边上的人也大笑了起来,大约我在她的眼里,总还只是五六岁的一个孤独的孩子。” “先笑了一阵,后来就哭了起来”,这位善良的山乡女子,就以这种朴素的方式,真实而感人地表达了人事沧桑、岁月不居、命运多舛、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童年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影响,意义是无比重大的。郁达夫成年后名满天下,在放荡不羁的“名士”外衣下,其实包蕴着一颗崇敬那些勤劳朴实、善良忍耐的女子的心灵。 P4-6 后记 十年以来,一直痴迷于现代文学。这种痴迷,与其说是陶醉于现代文学作品,不如说是欣赏当年的文学人物,还有斯时斯地的文化史意义上的“旧时月色”。 在郁达夫那一代文人中间,多有对晚明时代心向往之的同道,究其实还是对晚明人物系心萦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恨不能与他们把臂入林,啸歌风月。 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正在成为这样的时代。风云、风月;民族解放、个性自由;爱的苦闷、生的烦恼;外国思潮、本土传统……复杂地交织起来,时代的洪炉锻造出一颗颗文学的“金丹”。其中,就有郁达夫。 还是在前年秋天写作《聂绀弩传》时,每每写至深夜,一灯如豆,残茶已冷,独坐骋怀,总会想起郁达夫的人生行止,他的贫困落拓、勇于承担、率真执著、绝世才华、曲折命运、传奇遭逢,都与聂绀弩颇为相似。聂传完成后,我便着手搜集有关郁达夫的资料,阅读、做笔记和写完草稿,前后花了十八个多月的时间。 关于郁达夫,似乎已经有了几种固定的“造型”:他是《沉沦》时代的颓废作家、感情太滥用情不专的浪子、创造社巨子和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以追求个性自由始,以献身民族解放终;以浪子始,以烈士终,现代文学史上鲜见如此反差强烈的作家。众说纷纭,各取所需,不一样的人们对郁达夫当然有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困难的是在传记写作中,应该如何理解郁达夫,才能将他人生前后段的巨大反差统一起来。 传记应当如何写作?郁达夫曾经说过:“中国的传记文学,自太史公以来,直到现在,盛行着的,总还是列传式的那一套老花样……从没有看见过一篇活生生地能把人的弱点短处都刻画出来的传神文字”,好的传记应该“以飘逸的笔致,清新的文体,旁敲侧击,来把一个人的一生,极有趣味地叙写出来”,“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写来,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这真是经典之论,充分体现出郁达夫的大胸襟大见识。 本传力求如此写作,但是效果如何,当然只能期待您的批评了。我个人认为郁达夫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的“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修辞立其诚”是传统中国人追求的君子人格。无意于做“君子”的颇有“名士”气派的郁达夫,倒能够真正做到“诚”,实属难得。而在一个世风浇漓、虚伪肆行的时代,要真正做到“诚”,又需要有多么巨大的勇气啊!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郁达夫是一个“诚者”,同时又是一个“勇者”。他一生不屑于做一个虚伪的小人,敢于面对滔滔世议,特立独行,追求爱情,笔落起风雷,惊世骇俗,无一不是为了捍卫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当民族的危亡成为奴役人格的枷锁时,选择当一个反法西斯的烈士,也就符合他的人生发展逻辑了。 是书于今年春天完成初稿,此后杂事猬集,俗务缠身,一直难得有空坐下来修改,加上在此期间电脑硬盘崩溃,情绪大受影响;而书窗之外,则有汶川地震,圣火传递,风声雨声,世事蜩螗,虽为匹夫,心系家国,感同身受,无法学太上忘情,也就难免有大悲痛、大沉郁、大感动、大震撼,旧邦新命,多难兴邦,唯愿国家更加强盛,国民更有尊严。 等到这次暑期休假,得以谢绝交游,摒弃杂务,闭门一月,修改订正,终毕其功。写完书稿,本来应该如释重负,但我总是难免心生惆怅,因为此时此刻,已经意味着即将要与盘桓经年的郁达夫告别了。付梓后的书籍固然可以重读重翻,但写作的过程,其问的苦乐,对话和交流,五百多个漫长的读写之夜,还有许多次中宵独立,面对一天星月、满地山湖的诗情画意,一切已如逝水,只堪追忆。 感谢郁达夫先生的长女郁黎民女士对本书写作的支持,83岁高龄的老人在电话中爽朗热情的笑语,令人难忘,祝愿她永远健康。 感谢我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在你们善良、宽容的眼眸中,我总是能感受到安稳和慈悲。 还要感谢读到这一行字时的您,世风浮嚣,弦诵不绝,祝福天下素心人。 2009年8月 于武昌青苗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