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当今中国决策层、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
集中诺顿教授和西方以及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持,全面描述和评价了中国经济。不但填补了国际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空白,也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中国自 194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研究的空白!
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撰写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一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在书中不仅重点介绍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而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创性见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美)巴里·诺顿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聚焦当今中国决策层、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 集中诺顿教授和西方以及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持,全面描述和评价了中国经济。不但填补了国际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空白,也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中国自 194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研究的空白! 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撰写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一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在书中不仅重点介绍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而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创性见解。 内容推荐 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撰写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一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全书涉及范围之广,研究内容之深,在英文著述中罕有其匹。作者在书中不仅重点介绍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而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创性见解。本书不仅是学生、教师、学者、商界人士和决策者的必读书,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最佳教材。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把中国经济置于一个比较的背景下,联系其他转型或发展中的经济体以及类似美国和日本这种发达工业国家的情况来进行讨论。本书从宽广的历史视角和宏观视角,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的实际运作以及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参与者,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也将持续增长。本书是理解和讲授下一个经济强国的标准参考书。 目录 中文版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论 从转型到发展 漫漫改革之路 二元转型 中国经济的增长业绩 成为“正常”的国家 走向未来的中国 如何使用本书 第1篇 历史遗产与资源禀赋 第1章 地理概况 1.1 地形 1.2 气候与水资源 1.3 行政区划 1.4 矿产资源 1.5 结论:地区差异 第2章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 2.1 传统中国经济(1127—1911年) 2.2 工业化的开端(1912—1937年) 2.3 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1937—1949年) 2.4 1949年前的经济遗产 第3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大力推进工业化与政策的不稳定性 3.1 大推进发展战略 3.2 中国的指令性经济体制 3.3 政策的不稳定性 3.4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遗产 第4章 市场转型:战略与过程 4.1 中国的转型之路 4.2 改革的发端:农村的最初突破 4.3 经济改革的两阶段框架 4.4 1978—1992年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 4.5 1989年政治风波 4.6 改革的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 4.7 当前的挑战 第5章 城乡差距 5.1 城乡差距的二元体制 5.2 城市化 5.3 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5.4 城乡差距的经济后果 5.5 结论 第2篇 增长与发展模式 第6章 增长与结构变化 6.1 增长 6.2 投资 6.3 结构变化:共同的模式 6.4 中国劳动力的结构变化 6.5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变化 6.6 结构变化与全球化 6.7 结论 第7章 人口增长与独生子女政策 7.1 人口转型 7.2 中国的人口转型 7.3 政府政策的作用 7.4 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 7.5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7.6 结论 第8章 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8.1 中国劳动制度的变迁 8.2 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8.3 社会保障 8.4 结论 第9章 生活水平:收入、不平等和贫困 9.1 收入增长 9.2 贫困 9.3 不平等 9.4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9.5 再论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购买力平价 9.6 结论 第3篇 农村经济 第10章 农村组织 10.1 中国的村庄 10.2 农业集体所有制 10.3 第二次农村革命:1979—1984年的农村改革 10.4 农村土地市场的出现 第11章 农业:产出、投入和技术 11.1 1949年后的农业概况 11.2 农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发明 11.3 绿色革命 11.4 农用动力 11.5 产出和产量:集约化的挑战 11.6 多样化和未来的挑战 11.7 转基因生物 11.8 全球化 第12章 农村产业化:乡镇企业 12.1 乡镇企业的缘起 12.2 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12.3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的原因 12.4 乡镇企业发展的多种地区模式 12.5 乡镇企业在新世纪的转型 12.6 21世纪农村产业新形式的出现 第4篇 城市经济 第13章 工业:所有权与治理结构 13.1 所有制改革:多样化的产业基础 13.2 工业融资 13.3 国有部门企业治理制度转型 13.4 私有化与混合所有制 13.5 结论 第14章 结构变化:工业、能源和基础建设 14.1 制造业的增长和结构变化 14.2 能源 14.3 电信 14.4 基础建设投资的普遍特征 14.5 结论 第15章 技术政策与知识经济 15.1 追求关键技术:研发成果 15.2 人力资本的资源基础 15.3 研发投入的成果 15.4 21世纪政府技术政策的重新定义 15.5 全球生产网络的高度一体化 15.6 结论 第5篇 中国与世界经济 第16章 国际贸易 16.1 背景 16.2 外贸改革的进程 16.3 二元贸易体系:出口加工体系 16.4 迈向开放型经济 16.5 成果:快速增长与结构变化 16.6 中国外贸的地区结构 16.7 结论 第17章 外商投资 17.1 中国经济中的外商直接投资 17.2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逐步开放的投资体制 17.3 当前的投资体制 17.4 中国的外资来源 17.5 中华经济圈 17.6 直接投资的情况 17.7 结论 第6篇 宏观经济与金融 第18章 宏观经济趋势与宏观经济周期 18.1 国民储蓄的趋势 18.2 财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18.3 现行财政体制 18.4 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18.5 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周期 18.6 货币政策 18.7 结论 第19章 金融体制 19.1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时期的金融体制 19.2 银行体系 19.3 中国银行体系的弱点 19.4 股票市场:学习中成长 19.5 债券市场 19.6 其他金融市场 19.7 结论 第7篇 结论:中国的未来 第20章 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增长 20.1 污染 20.2 可持续性 20.3 结论 索引 试读章节 二元转型 今天,随着中国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越来越趋同。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相互趋于一致的趋势使中国越来越容易让人理解。正如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渐渐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趋同一样,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正在发生变化,也正在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趋同。在过去不长的时间内,中国面对的最棘手的挑战是从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今天,在最初的市场转型中遇到的困难都已经克服。在当今中国,市场已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结果是,转型的挑战渐渐被发展的挑战所取代:必须投资于人力技能和物质基础设施,必须创建有效的制度,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新的挑战现在依然严峻,因为相比于之前的转型挑战,这些挑战更难把握。事实上,中国的成功将取决于它创建稳定而有效的制度的能力,取决于处理社会压力、升级人力技术素质的能力。 今天,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尤其明显。事实上,在中国当代历史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一直是一个恒定不变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采取社会主义体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领导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成为富强国家的捷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人们对作为发展战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越来越失望,也使人们越来越相信,市场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发展途径。因此,为加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实施向市场的转型。从此,经济欠发达和转型的双重挑战交织在转型过程的所有阶段。1978—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转型过程,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获得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如粮食和石油,以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基础设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确信中国能够加速经济发展,原因很简单,人们并不清楚有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有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工厂运行,有没有可以到世界市场进行交换的充足的产品。所有这些基本的供给不确定性今天都不再存在。中国事实上已经从早期的危机中走了出来,并持续增加着增长的势头。在所有转型经济体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独此一家维持——事实上加速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改变了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改变了我们评价经济的标准。30年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贫穷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身处社会主义,贫穷也可以“与我们同在”。今天,虽然中国仍然存在极度贫困的1亿人口,但人们不再将其视为必然现象,也不再愿意接受贫穷这一事实。此外,转型在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许多风险。现在,中国的城镇正在努力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已经形成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国的乡村人口在被拴在家乡的土地上时,就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经济成长或医疗保险,现在,当他们为寻找机会而四处迁徙之时,他们身处的经济环境更不稳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使人们逐渐看到了社会日渐增长的不公。事实上,比之社会主义条件下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更难解决,但至少在原则上,增长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使解决贫穷和匮乏问题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的增长业绩 过去25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非常突出。但是,中国为什么会有这种经济表现?为什么偏偏在今天才有这种经济表现?一般的研究都无法从不同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寻找原因。但将中国经济增长放人一个大的框架中,减少它的神秘性,增加它的可理解性,还是做得到的。实际上,中国经济今天的急剧增长是三种独特的历史因素——结构的、过渡性的和传统的因素——造成的结果。 首先,中国呈现出与急剧增长相符的一系列结构性特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特征与经济投入的急剧增长相一致。中国每年都会拿出国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则用于属于公共资产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设施。中国的人口已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劳动力增长格外迅速的阶段。劳动力的急速增加,部分是因为“人口红利”,即出生率的降低导致赡养率的下降。随着城乡转型达到高点,城市可以大量吸纳从农村经济流出的劳动力,因此当代劳动力的增长步伐也在加快。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卫生和技能的广阔基础,也成就了今天对更高级人力资本的大量投资。因此,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都急剧增长的时代。 其次,中国正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中获取经济利益。有很多文献讨论了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对转型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大爆炸”和“渐进主义”孰优孰劣的讨论也持续了多年。但是,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同意从中国的这段经历中可以汲取两点教训:第一,市场才是组织经济交易的较好途径。事实上,在中国转型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加速增长都与开放市场和引人竞争相关。不久之前,中国又在为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做准备,这一轮开放市场的措施加速了(从2002年至少持续到2005年)的经济增长。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经验显示,市场作用才是一国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二,中国的经验不支持“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的经验不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因为市场机制是一个较好的机制,所以应该尽可能在许多领域尽快实施全盘市场化。相反,中国的经验表明,人员和机构的稳定扩充,激励与财产权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以及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协调,与市场的稳定扩张同样重要。在某一特定阶段,市场制度的发展可能并不比其他类型的制度和能力的发展更加重要。 成功的转型在使中国获取过去社会主义的福利(比如,相对基础广泛的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同时,也避免了许多转型经济体国家那种将这种福利一扫而光所带来的萧条。这些转型因素与结构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投资率高是因为国内储蓄率高,国内储蓄率高是因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进行,中国居民和企业已经体验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再次,中国也在从其传统经济关系的复兴中获取利益。与中国深厚的传统农业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高度商业化和企业化的社会,在中国很多地方都重新开始出现。这种重现让中国有能力利用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的许多特点,比如长期的国家经营的历史,宝贵的习俗和信用的沿革以及对商业程序的熟悉。古老而深远的亚洲文明——中国和印度——正在重新获取拥有了几个世纪的全球经济地位(参见:Bockstette,Chanda and Putterman,2002)。中国经济的崛起也得益于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重新建立传统商业联系。这些联系有助于使中国向全球经济的开放更为容易。换句话说,全球化促使资源贫乏和劳动力充裕的中国和印度这类经济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长期拥有的优势。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可以用远远低于国内成本的价格从全球获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也为劳动力充裕的经济体提供了机会。总是在理论上可行的先进技术,现在也受到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追捧。当代经济发展已经使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商业和制度的遗产。P5-7 序言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使沉睡多年的中国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举世瞩目。于是,这一宏伟业绩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就成为世人关心的热点。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两大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二是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产业经济。前者被称为转型,后者则被称为增长。什么样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完成“转型”与“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中国经济的未来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中国的转型与增长和世界上其他转型经济体的异同与优劣表现在什么地方?为学者甚至一般公众留下了诸多疑问,需要给予回答。古老国家发生巨变的主要力量即经济“转型”,引起了世界上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的思考和探究。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它集中了诺顿教授和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分析,受到了海内外关心中国的读者的热烈欢迎。这从国外各大图书网站上的读者评论也可见一斑。现在,这本书的中文版也与中国与读者见面了。中文版的出版,为中国194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文本。 在我看来,诺顿教授这部著作有三个主要的优点: 第一,它对中国经济的分析,首先是实证性的,回答的问题首先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例如,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即使出现了某些规范性的分析,也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而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学著作中,往往不问事实实际如何,先作出事物应当如何的规范性规定,然后推论出它必将如何发展,结果,就使我们的许多经济学著作变成了孙冶方所说的“道德训条大全”,完全脱离了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时还摆脱不了传统方法的影响。 第二,与上一条紧密相关的是,本书的分析都建立在经过检验的翔实数据的基础之上,使这些结论言之有据,令人信服。例如,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和历史遗产,叙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为了从传统经济中挣脱出来所做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努力,包括建立计划经济的努力,从而为读者理解当前的经济制度转型和经济增长建立了基础。然后,他用了15章的篇幅来分析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在每一章里,他都是从状况和过程出发,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诺顿教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与他经过严格的经济学科班训练有关外,还得益于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就担任世界银行中国处经济学家的职业生涯,这一经历为诺顿教授提供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和资料积累。 诺顿教授把他数十年的理论和经验数据积累汇集在这本书里,对中国复杂的经济局面作了清晰的解读,使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所有读者能够分享,值得感佩。还要说明的是,在中文版即将付梓之际,诺顿教授对英文版的经济数据重新进行了校阅和更新,使本书提供的资料更为全面和准确。诺顿教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本书的研究视角广阔,不仅有宽广的历史视角和全局视角,还有比较的视角。诺顿教授从教育背景来说,学的是比较制度分’析。在这本书中,他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专长,把中国经济发展置于多国比较的背景中,联系其他转型经济体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以及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进行比较研究,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运作以及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正是缘于诺顿教授扎实的功底,这本书被一些外国学者评价为“是理解和讲授下一个经济强国的标准参考书”。 总之,诺顿教授这本专著的中文版的出版,对于正在总结30年市场化改革经验和规划下一步改革进程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当然,写书和建筑一样,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当书籍写成出版以后,回头一看,往往会感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诺顿教授这本杰出的著作来说,在我看来,在它对中国转型的两个基本分析框架,一个是“计划外成长”(growing out of the plan),与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分析框架——“渐进主义”(gradualism)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够清晰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厘清。好在诺顿教授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材料,可供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吴敬琏 2010年7月12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集中了诺顿教授和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分析,受到了海内外关心中国的读者的热烈欢迎。 ——中国经济学家 吴敬琏 本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精湛的阐述和分析,但我们不能把诺顿在书中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看成他的唯一重要贡献。他不仅用流畅清新的语言阐述了这一巨大经济体的每一重要特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第一手资料的实证数据宝库。此外,诺顿对封建帝国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对当代经济之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因此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即中国是否有能力维持住已经等同或超过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的问题。作为一本教科书,《中国经济》不仅拥有知识内涵,而且是一本能够流传于世的重要著作。 ——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德博拉·戴维斯 巴里·诺顿是研究中国经济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撰写的这本书无人能望其项背。这本书满足了学生了解中国经济的迫切需求,是一本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经济的本质以及中国经济前景的综合教科书。我除了赞扬之外,别无他话。 ——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路易斯·帕特纳姆 由研究中国经济的首席专家巴里·诺顿撰写的这部著作,清晰而有条理地阐述了中国走向“全球经济动力源”的道路,以及目前面临的维持现有成就的挑战。对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的读者来说,本书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极具价值。 ——史密斯学院政府管理索非亚·史密斯讲座教授,史蒂文M.戈尔茨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