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科举制是独一无二被西方学习的中国制度。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您介绍那些关于科举制度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科举制度/图说世界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刘景云//杨林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科举制是独一无二被西方学习的中国制度。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您介绍那些关于科举制度的故事! 内容推荐 科举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在封建社会不失为一项进步的社会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外人才选拔制度。被命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扬弃了世袭、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科举制度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公开、公平的晋身之道。学子以自身之力获取功名,跻身国家管理者之列。金榜题名成为读书人的理想。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中举者以很高荣誉,形成了一股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 本书包括了隋朝二帝始创分科举士、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等内容。 目录 前言 001.隋朝二帝始创分科举士 002.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003.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 004.常科制举选进士 及第登得进士门 005.“通榜”、“行卷”、“纳省”考生竞投奔忙 006.隋唐科举流弊种种托请取士滥行 007.唐穆宗创立宾贡进士 008.曲江盛会 雁塔题名 009.唐太宗发展科举广纳天下贤才 010.白衣公卿一品衫 011.高宗、武后开殿试先河 012.武后重视文举 创设武举 013.座主、恩门与门生 014.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 015.唐代的贡举考试 016.科举失察铨贡失才 017.唐代的科考官员知贡举 018.“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019.鹿鸣、琼林、闻喜宴褒掖文才 020.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 021.贿买夹带以身试法 022.宋代考试取士规范化制度化 023.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程序和方法 024.三试面聆帝皇殿天子门生天下同 025.状元的由来 026.建科举户籍制革冒籍应举弊端 027.实施封弥誊录制度防止徇私舞弊 028.推行别头试、锁院制以避亲嫌 029.大兴武学 行三舍考试制 030.恩科恩榜皇恩浩荡 031.宋代的武举考试体系 03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贡举改革 033.王安石改科举 推行太学三舍法 034.科举考试存废利弊的高层论争 035.武举考试地位逐步提高 036.科举考试中名额分配政策的演变 037.科举及第显荣耀 金殿传胪唱名赐第 038.童试闯三关 功名得秀才 039.秀才、举人、贡生、进士 040.“一国两制”的辽朝考试制度 041.金设南北选 开女真进士科 042.几起几落的元朝科举考试 043.右榜左榜 民族不同 044.八股文取士 锦绣前程 045.朱元璋三途并用确立科举制度 046.洪武年发生的刘三吾科举案 047.朱元璋设立监生差遣、历事制度 048.北京贡院和江南贡院 049.保存至今最早的殿试状元卷 050.清朝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 051.清代举人任职的铨选方式 052.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 053.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054.最后一榜进士的礼遇及命运 055.历经千年的科举成就 056.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实行“新政”废除科举 试读章节 “通榜”,唐代科举的一种习尚。即主考官通过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状元的人选。例如《唐摭言》卷六《公荐》载:崔郾知贡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推荐杜牧,极力称赞其《阿房宫赋》之佳,建议取为状元。崔郾答:状元以下前四名皆“已有人”。吴武陵说:“不得已,即第五人。”于是杜牧乃得名列第五。有人向崔郾提出异议说杜牧品行不端,崔郾说:“已话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姑且不论杜牧是否符合录取状元的条件,这种做法却说明了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这无疑是给达官显贵等权势者的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 行卷也是唐代科举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把自己平时所作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投送朝中名公巨卿、社会贤达,以求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往往投献一次不够,还要投二次、三次,称为“温卷”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卷”,供知贡举官参考。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愎作,况愎能学人行卷耶?”鲁迅对此有过评述,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中说:“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预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做行卷。” 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糊名制用于考中后在吏部的释褐试。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取舍。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宫录取的准确性。对于那些公正无私、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行卷”是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定乾坤确有积极意义。但行卷有致命的消极一面,它为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便。所谓“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行卷之风与进士科紧密联系,因进士科考核诗文,以诗赋取士,看重文词的优劣高下,兼采时望。高宗永隆二年(681)进士加试杂文成为制度以后,安史之乱以前,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下第者众,登第艰难,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唐代的举子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 唐代的行卷之风非常盛行。据记载。王维20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考中状元,他拿着自己的行卷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门下。哪知另一个文人张九皋在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门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权势大,她已经答应了张九皋的请求,把状元的名位给他。于是岐王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在一次公主举行的宴会上,岐王叫王维装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弹奏琵琶,公主听了,赞叹不已。又见王维年轻英俊、风流倜傥、风姿潇洒,心中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公主问王维:“子有所为文乎?”王维即献上怀中的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急忙命王维换衣,待以上宾之礼。岐王便说王维希望此次科举考试能中状元,请公主多加关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中了第一名进士。P026-027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园地中一朵奇葩。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传统文化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精神纤夫,牵引着历史航船破浪前行。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复杂。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指经过改造了的自然存在物;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规范化了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制度、体制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因子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但有许多文化因子具有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历史发展的“价值客体”。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继承发展、综合创新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开掘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丰富的宝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优秀文化遗产就如一座座高峰,我们要定期登上这些山峰去看一看,去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我们才能神清气爽地下得山来,勇敢地投入生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中国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高歌猛进,中国传统文化所使用的语言,当时虽然明白易晓,今天却变得古奥难懂了;所反映的生活,当时虽然真切实在,今天却显得遥远隔膜了;所表达的观念,当时虽然几乎妇孺皆知,今天却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学习,我们吉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了这套《图说中国文化丛书》。全书共分20册:《图说中国文化·思想卷》、《图说中国文化·文学卷》、《图说中国文化·艺术卷》、《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图说中国文化·考古发现卷》、《图说中国文化·建筑工程卷》、《图说中国文化·中医中药卷》、《图说中国文化·器物卷》、《图说中国文化·饮食卷》、《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图说诸子百家》、《图说儒家文化》、《图说科举制度》、《图说敦煌艺术》、《图说新文化运动》、《图说中国书法》、《图说中国绘画》、《图说中国戏曲》、《图说中国音乐》和《图说中国舞蹈》。每卷均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或对文化巨人、文化思想,或对文化事象、文化运动予以阐释。但要凿通悠悠的时空隧道,破解往圣先贤们的符号编码,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尚有许多见仁见智、悬案百年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叙述和阐释只是读者达到彼岸的桥梁,而它们本身并不是彼岸。 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套小丛书只能说是在海边采撷了几枚小小的贝壳,远谈不上包罗净尽、解说确当,更不待说尽其精要、毕发奥旨了。为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教,以期日后改正提高。 胡维荣 2009年9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