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废名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分类
作者 吴晓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受惠于王风博士编辑的《废名集》。《废名集》被学界誉为《鲁迅全集》之后现代文学领域编得最好的作家文集,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王风从原始报刊筚路蓝缕般地搜集整理出来的,在版本和校勘方面所做的工作尤令人叹服。本书所收作品基本上选自《废名集》,包括题注和校勘,也一并照录。

内容推荐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本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础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作家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散文

 说梦

 往日记

 斗方夜谈

 看树

 古槐梦遇小引

 今年的暑假

 悼秋心(梁遇春君)

 知堂先生

 北平通信

 蝇

 三竿两竿

 陶渊明爱树

 钓鱼

 中国文章

 随笔

 父亲做小孩子的时候

 树与柴火

 打锣的故事

 放猖

 散文

 我怎样读论语

 《废名小说选》序

 谈杜甫的“登楼”

小说

 莫须有先生传(节选)

第二章 莫须有先生下乡

第四章 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节选)

第二章 莫须有先生买白糖

第七章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第十七章 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

第十八章 到后山铺去

第十九章 路上及其他

 柚子

 浣衣母

 阿妹

 火神庙的和尚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桃园

 菱荡

 枣(旅客的话一)

 墓(旅客的话二)

 纺纸记

 桥(节选)

万寿宫

闹学

“送路灯”

棕榈

清明

路上

茶铺

花红山

今天下雨

八丈亭

桃林

水上

钥匙

 梦之二

 琴

 灯

 泪落

 海

 镜

 掐花

 妆台

 无题

 自惜

 镜铭

 秋水

 赠

 花盆

 理发店

 北平街上

 飞尘

 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北平初冬大雪后,夜半作是日鹤西回保定

 灯

 星

 十二月十九夜

 宇宙的衣裳

 寄之琳

 街头

 雪的原野

 四月二十八日黄昏

诗论

 关于我自己的一章

试读章节

冬夜,在西城根臭胡同Y兄之寓里,几个友人围炉谈闲天,喝清茶,几乎是再也难得的快乐的时光。本来不算少的四五个人到了今年就零落了,各人都去干什么,为什么,走了。聚谈本来要少长成集才最有意思,若只剩了我们这一两个不大不小的家伙,朝夕见面,真是枯坐得很,谈什么呢?首先就没有那个恋爱的佳话可以插得嘴进去。然而人总是有杀风景的地方,至少我总是觉得我不好,又可气又可笑,但也好玩,反正事过境迁,别人早已忘记了,人都不会记得他所听见的人家讲给他听的道理,只各人自己生活上的“故事”才牢牢的锁住不放。记得有一夜正是故事谈得高兴的时候,我忽而从Y的桌上翻开一本《庄子》看,一翻翻到这一节文章,“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日,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冷之渊”。我顿时很喜欢,仿佛是今天才寓目的一本新书似的,觉得这样的人真迂腐得有趣,可以不要天下,而也就因为这一点乱子而“自投清冷之渊”。又翻到这一节,“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日,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缔,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我乃更是忍不住,也听不见大家在那里笑闹一些什么,指着要F君看,简直是要捏住他的耳朵把他拉拢来的样子,而言日,“你看,这一节文章,这一个‘悲夫’,实在不能当作你们平常用的惊叹号随便看去,这两个字,加一个惊叹符号,足足有一千斤!这个人总算是旷达极了,然而不能忘情于人之不相知,‘悲夫,子之不知余也。’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F君他当然要敷衍我一下,给我逼得无法,只好唯唯说是了,实在他此时心不在焉。一会儿我就很是自窘,茶余酒后讲这一套话干什么呢?于是转过身去故意同F君讲别的笑话了。今日之夜,思念朋友,惘然于那个良辰美景,因之还觉得“昨日之我”大可爱。

吾友平伯兄与余相识算晚,风流儒雅,海内知名,天下的人物真是“那样的旧而又这样的新”也。与古为徒,大概也算得人生一乐,至少接触时髦是怪容易令人有一个“不好玩”。这一些佳趣,我只好同喝茶一样,香在口,无须你喝彩。然而座中平伯无头无尾的说辛稼轩这两句不错:“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平伯曾指其庭院一棵大树顾我而言日,“这棵树比这个房子年纪大。”我一看是殷仲文之槐,生意不尽。他不晓得我是真爱看树的。

“因材而教”,实在不是一个不费工夫而得到的资格。我们都太爱说话,爱表现自家。孔圣人实在是圣人,我们无论如何只好承认。平伯说的很有趣,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老师只随随便便的答应一句就算了,“古之贤人也”。再问才照答,说了那一句要紧的话。我们终日饶舌,果有所知乎哉?有所知亦迫不及待,生怕人家、兑我不懂,其实所表现的恐怕都是你自己也。虽然,“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亦云悲矣。百世以下,殊堪嘉奖。

我们都喜欢做诸葛亮陶潜合论,论旨大概也差不多,中国的圣人之徒车载斗量,真是“汗牛之充栋”焉,这两位倒不见得言必道孔孟,倒羽扇纶巾好一个“儒者气象”!平伯又说得有趣,诸葛先生,不出来大概就不出来罢,一出来就真个鞠躬尽瘁。我看这位山人殊精明得可以,别的且不谈,你看他那《出师表》,说来说去可不都是一个意思,知道孺子之不可教吗?早就担心那个“宫中府中”的把戏。这真是一篇不是文章的文章,气象万千,令人可爱。糟糕,我这大有《古文观止》的模样。  六

很早的时候平伯看了我的《桥》,曾对我说过,“看你书中的主人公,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当下我很吃一惊,因为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自己当然总是给自己蒙住了,我万万想不到我这个“恶劣”家伙的出产原来可以得到那一个当头棒,后来我仔细一想,平伯的话是对的,或者旁观者清亦未可知,因之我写给平伯的信有云:“我是一个站在前门大街灰尘当中的人,然而我的写生是愁眉敛翠春烟薄。”

在开章第二回就说了我不喜欢住大房子,那是的确的,——我几时撒过谎?然而有一回同“吾家”君培在午门外走路,我忽而得意极了,赶紧掉身向他道:“别的事情我真不想做,到了今日之我,如果罚我做皇帝,把我一个人关在这个城墙里头,我真有点喜欢。”把他那一个笑罗汉说得个嘻哈笑,我则立地已经返老还童,简直的是安徒生手下的孩子,“你不要打我!”他拍我一肩也。当下我觉得我丰富得很,在天下没有皇帝之日,且将团扇共徘徊,我真什么也不要了。从前我还想遇见狐仙,现在这个也不想。然而暗暗的又好像在那里爱玩两件东西,大概又想——“偷!”(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法官注意!)从前逛历史博物馆,看见有宝剑一口,逛故宫东路看见骰子一副,那真是古而不老之物,小子不禁如临深渊焉。到今年,这两个地方先后我又各去了一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然而看来看去,“我的东西”好像真个没有了,这倒“奇矣!”因此街谈巷议关于“古物”的消息,我也落了耳朵听,看是不是真有什么丢了,那我也可以有诗为证也。P17-20

序言

文学史家通常既把废名(原名冯文炳)视为京派小说的鼻祖,同时又把他定位为自成一家的小说名家。废名的小说尤其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他的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长篇小说《桥》等都可以当作诗化的田园小说来读,这些小说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为背景,展示的大都是乡土的老翁、妇人和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给人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他的这类小说,尤其受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笼罩了一种出世的色彩,濡染了淡淡的忧郁与悲哀的气氛。因此剧作人在给《桃园》所作跋中说,“废名君小说中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一种悲哀的空气中行动,“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近,互相和解。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势力”。

废名刨作的一系列小说——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枣》(1931),长篇小说《桥》(1932)、《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等,大都以自己的故乡湖北黄梅作为题材或背景。他从30年代开始集中创作的一些散文中,也每每向故乡的童年生活回眸,这些别致的散文所状写的儿时旧事,完全可以与小说中的乡土事迹进行比照。沈从文在《论冯文炳》一文中对废名作品中作为文学世界的故乡有如下描述:“作者的作品,是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农民。在一个我们所生长的乡村,如我们同样生活过来的活到那地上。不但那农村少女动人清朗的笑声,那聪明的姿态,小小的一条河,一株孤零零的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就是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出的。”沈从文是从“乡村空气”的角度进入废名的文学创作的,这种视角与周作人不谋而合。他们都从废名的作品中嗅到了某种空气,沈从文的“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的说法更贴近废名营造的原生态的质朴而淳厚的乡野气息,而周作人则捕捉到废名小说中淡淡的悲哀的色彩和氛围。沈从文看到的是一个令他感到真实而亲切的乡土,周作人所表达的,则是对这一乡土世界必然失落的怅惘的预感。

如果说,《竹林的故事》、《河上柳》、《菱荡》等短篇小说中令读者嗅到“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那么,长篇小说《桥》中则浸透着一种世外桃源般隐逸的空气。《桥》的隐逸色彩表现在它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情调,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废名倾情讲述的毕竟不是真正的桃花源故事,小说中的田园视景尽管不乏诗化的韵味与出离尘寰的格调,却同时也像沈从文所说的那样混合了牛粪与稻草的气息,或许这才是令废名魂牵梦绕的真实的乡土。流泻在废名笔下的,就是那浸透着牛粪与稻草气味的,既零散又无序的儿时乡土的断片化记忆。

1937年抗战的爆发改变了当时作为北京大学讲师的废名象牙之塔里的生活,他回到了老家湖北黄梅,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返北大任教。1947年,应《文学杂志》的编者朱光潜之邀,废名创作了以自己故乡避难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小说更接近于信史而远离虚构作品,基本上可以当作废名故乡避难生活的传记来看。而充斥于小说中的莫须有先生的长篇大论也值得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认真对待,小说由此堪称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历经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涯的另类心史,是废名在小说中一再提及的“垂泣而道”之作,在某些段落可谓是忧愤之书,甚至可以说是像当年鲁迅那样忧愤深广。废名极力使读者改变对30年代那个疯癫癫的莫须有先生的印象,以期引起读者对小说中的宏论充分重视,正是因为小说中表达的是废名在整个抗战期间避难乡间从事的思考,其中的思想大多关涉国计民生,伦理教育,生死大义,道德信仰,是从底层和苦难生活中逼出来的活生生的念头,而非象牙塔中的凭空玄想。  从文体学层面上说,从30年代的《桥》到40年代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都表现出废名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批评家刘西渭曾经这样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往返的桃源。”这个让“少数人流连往返的桃源”,就是废名所精心建构的别开生面的小说世界。朱光潜把《桥》称为“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桥》之所以是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的文章,朱光潜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屏弃了传统小说中的故事逻辑,“实在并不是一部故事书”。因此,如果为废名的小说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说他接续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几千年的诗之国度的诗性传统,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废名堪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

而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废名则发明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体——一种兼具哲理感悟和浓郁政论色彩的,以史传为自己的写作预设的散文体。以往的评论都倾向于以“散文化小说”来定位《坐飞机以后》,废名自己也称“莫须有先生现在所喜欢的文学要具有教育的意义,即是喜欢散文,不喜欢小说。散文注重事实,注重生活,不求安排布置,只求写得有趣,读之可以兴观,可以群,能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好;小说则注重情节,注重结构,因之不自然,可以见作者个人的理想,是诗,是心理,不是人情风俗”。他在《坐飞机以后》中可谓是自觉地实践他所说的这种“散文体”的写作。为了承载史传功能,废名把散文体向更散的方向作去,以致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散漫无际的大杂烩文体,他把自己抗战期间在乡下避难的全部思想,甚至战时写的那本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的断片,都一股脑儿塞到这部小说中了。废名堪称找到了一种集大成的写作方式,集历史、文学、宗教、道德、教育、伦理于一炉,小说的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史论、诗话、传记、杂感、典故、体悟、情境……都因此纳入到小说之中,也可以说为整个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种他人无法贡献的文体形式。

废名的诗在现代新诗史上也是自成一格。在史家眼里,废名是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群体的一员,但却被视为现代派诗人群中最晦涩的一位,这也多少影响了废名在诗歌史上的声誉。或许可以说,废名作为一名诗人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他的具有诗化特征的小说的烘托。单从诗歌体式上讲,废名诗歌的不足还是比较显见的。卞之琳的评价最为到位:“他的分行新诗里也自有些吉光片羽,思路难辨,层次欠明,他的诗语言上古今甚至中外杂陈,未能化古化欧,多数场合佶屈聱牙,读来不顺,更少作为诗,尽管是自由诗,所应有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尤其是废名的诗歌语言过于散文化,白话化,打磨不够,有时尚不及小说语言精炼,则是更明显的缺失。但除却上述不足,废名诗歌独特的品质却是他人无法贡献的。这种特出之处可能正在于他为现代诗坛提供了一种观念诗,一种令人有出尘之思的幻象诗,一种读者必须借助禅悟功夫才能理解其深玄奥义的理趣诗。

幸好废名对自己的一些诗作有独家的解释可供参考,这就是本书最后收录的废名《关于我自己的一章》,提供了我们进入废名晦涩的诗歌世界的一个途径。

本书在编排顺序上力求有新的尝试。从散文开始,是想先给读者呈现一个传记形象的废名。废名的散文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自己的生活的摹写,有着真实性的生活经历为依托。二是废名对自己的作品以及中国文章的言说。本书所收的散文的一部分即展示了废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的理解,而另一部分则可以做废名的传记材料来读,呈现给我们一个童年记忆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废名的形象。而《莫须有先生传》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虽为小说,且主人公也似乎是“莫须有”的,但是里面的本事却大多是废名自己的,小说就有了自传体的味道,尤其是后者,更是写实性的作品。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开端就呼吁读者把这部小说当成历史和传记来认真对待,所以翻检今人关于废名的传记,写到抗战阶段,所借助的材料大都出自《坐飞机以后》。所以本书的读者从散文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再到《坐飞机以后》,会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一个废名其人的形象,在此基础上进入废名号称难懂的《桥》和更晦涩难懂的诗歌,是一个不妨一试的阅读顺序。

本书受惠于王风博士编辑的《废名集》。《废名集》被学界誉为《鲁迅全集》之后现代文学领域编得最好的作家文集,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王风从原始报刊筚路蓝缕般地搜集整理出来的,在版本和校勘方面所做的工作尤令人叹服。本书所收作品基本上选自《废名集》,包括题注和校勘,也一并照录。同时王风博士慷慨允诺我采用《废名集》中精心搜集的珍贵的废名照片与废名手迹,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废名的哲嗣冯思纯先生授予版权,同时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培元先生对我的信任,以及本书责编徐广琴先生认真负责的工作。

吴晓东

2009年5月12日于京北育新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