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三日--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选编了列夫·托尔斯泰不同的创作时期的十九部中短篇小说,较真实地反应了作者在各时期的艺术探索情况。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村中三日--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诗意生活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村中三日--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选编了列夫·托尔斯泰不同的创作时期的十九部中短篇小说,较真实地反应了作者在各时期的艺术探索情况。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内容推荐 《村中三日--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选编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多篇中短篇小说,所选小说有的描写农民生活,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自私与虚伪,有的描写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返朴归真的思想。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人格和艺术理想。文笔从容、优美。 目录 奔袭 一个台球记分员的笔记 被贬谪的军官 卢塞恩 阿里贝特 三死 高加索的俘虏 人靠什么活着 傻瓜伊万和他的两位兄弟武士谢苗和大肚塔拉斯的故事,还有关于哑妹马兰及老魔与三个小鬼的故事 雇工叶美良和空空的鼓 舞会之后 瓦罐阿廖沙 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 野果 神性和人性 我在梦中见到了什么 穷人 村里的歌 村中三日 试读章节 部队将于晚上十时出发。九点半我骑上马朝将军那儿驰去,但想到他和他的副官一定正忙得很,我在街上停下,把马拴在围墙上,往墙边土台一坐,为的是等将军一出来就赶上他。 太阳的灼热和辉煌已被夜的清凉和一弯新月的朦胧月色所替代。月亮快下山了,在深蓝星空的背景上,月牙儿周围镶上了半圈银辉;大房子的玻璃窗和小土屋的木板护窗缝中都透出了灯光。叠印在远处天幕上的小林子里挺秀的白扬,从浴满月光的小土屋芦苇屋顶后面挺立出来,显得更高更黑了。 房屋、树木和篱墙的长长阴影,好看地投洒在白亮但尘土飞扬的路上……河里青蛙无休止地清脆鸣叫;街上一会儿传来急匆匆的说话声,一会儿传来马匹的奔驰声;要塞外圈的居民区偶尔传来手摇风琴的乐曲声:一会儿是《风儿在吹》,一会儿是《Avrora-Walzer》。 我不愿说明沉思中我都想了些什么,这原因之一,在于身处四周只见喜悦和欢乐的时刻,我羞于说出萦绕心中不愿离去的阴郁想法;原因之二是这不适合于我的故事。我沉思良久,就连钟敲十一点以及将军率随从从我身边走过都没发现。 我匆忙骑马,去追赶队伍。 后卫部队还在要塞大门里。我奋力从挤在一堆的大炮、木箱、连队辎重车和大声发号施令的军官中间穿过去挤过了桥。骑出大门,我催马快跑赶过了铺开近一俄里、在黑暗中肃静前进的队伍,才赶上将军。我骑马从排成单行的炮队以及走在炮队中间的骑马军官身边走过,在这肃静、庄严的和谐中,一个唐突冲撞的不谐和音猛然响起,那德国口音的嗓音令我震惊:“点火杆!拿个点火杆来!”接着是士兵的声音:“谢甫琴科!中尉要个火!” 天空的大部都被又长又黑的乌云覆盖了,只有在它们的缝隙中有几颗不太亮的星星。月亮已经沉落到右面近处山峰的清晰可见的黑色剪影后面,把它们的峰巅染上一层微微闪烁的朦胧幽光,与笼罩山脚的穿不透的黑暗形成对照。空气中温暖而寂静,静得好像每棵小草、每朵轻云都没有半点动作。天色是这样黑,以致连最近的什么东西都辨不清;路的两旁不断出现的不知是岩石、还是野兽,或是奇形怪状的人形,直到我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并感觉到覆盖其上的露水的清凉时,我才发现这是灌木丛。 我看见前方有一堵晃动着的黑墙,后面跟着几块移动着的斑点:这是骑兵先锋,还有将军与他的随从。而我们后面行进着同样的一片阴郁的黑影,比前面的低矮,这是步兵。 主宰整个行进队伍的是肃静,融合交汇的充满神秘魅力的夜籁清晰可闻:胡狼在远处悲号,时而如绝望的哭嚎,时而又像哈哈大笑。蟋蟀、青蛙和鹌鹑的单调歌唱和一种我怎么也解释不出原因的越来越近的喧嚣,以及所有那些永不可能听懂辨明的大自然的细微响动,都融汇成一种丰满而绝美的音响,这就是通常我们称呼的夜之宁静。这宁静毁于或者准确地说是融合了喑哑的马蹄声和缓慢行进的队伍造成的深草的飒飒摩擦声。 队伍中间或也会传来沉重的大炮的钝响、刺刀的碰击声、压低的谈话声和马匹的喷鼻声。 大自然散发出充满宁静平和的美丽和力量。 难道人们生活在广袤无垠星空下的美好世间还觉狭窄吗?难道身处这样迷人的大自然中的人,心中还能存有憎恨和复仇的情感或者对消灭同类的渴望?人类心灵中一切的不善都应该在接触自然这美与善的直接体现物时消失殆尽。 P13-14 序言 大学时代,我就为《战争与和平》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亦为《安娜·卡列尼娜》的丰满细腻所迷醉。此后,我成了托尔斯泰艺术的忠实崇拜者和学习者。 研读过俄文原著后,我在另一层次上认识卜个新的托尔斯泰:他不只是一位不断否定自我、重建自我,旨在探求达到人类终极幸福之真理的思想使者;亦不只是一位在艺术上擅长大破大立的文学宗师;而且是一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思想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都去掉一切虚饰,对真实和丰富敢于直追到底的大智慧者。他痛恨无内容的矫情倾诉和华辞美藻,厌恶任何形式上的雕琢虚情。在这方面,甚至莎士比亚也没能逃过他的挞伐。诚如罗曼罗兰所说:“托尔斯泰在一切作家中是最少文学家气质的人。”在托尔斯泰的艺术天平上,真与善是唯一的一对法码,而美,只是天平指针在真与善之间指向最佳方位时自然并且必定产生的结果。在托翁笔下,有的是因内容负载过重而变得重拙冗长的句子;有的是与丰繁多彩的形象相比显得异常简朴单调的辞句;还有的是在滔滔奔涌的思想感受之潮中覆灭了诸多语法规则的险句乃至病句。但托翁的作品就像一个思想高贵深邃然而外貌平常的人,你—旦与之交谈,他的思想的火光和内心流溢出来的美就会焕发在他的容貌上,普通的容貌恰恰为他精美的内心世界镶上了一个最朴实而真诚的框架。设想换一副精致的外貌,则有画蛇添足之嫌了。屠格涅夫曾说,列夫·托尔斯泰才华横溢的长兄尼古拉·托尔斯泰是因为缺少作家的短处_虚荣,才成为一位作家。我们却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则是因为摒弃了一切虚荣,才成为一位如此伟大的作家。他不为文学的虚荣所眩惑,不因雕虫之技而困扰,他所做的一切,“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自领略到托翁作品独特魅力的那天起,我就渴望并尝试着翻译托翁作品。但怎样忠实地转达作品艺术之精美,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朴拙风格而不涉“蛇足”之嫌,这在我仍是初步尝试,难免许多错失不当之处。况托翁著作已有许多为我素所敬仰的前辈翻译家翻译介绍过,这种尝试就更可能是班门弄斧了。 在这个选集中,因篇幅所限,一些杰出然字数较多的短篇小说只得忍痛割爱,那些精美的中篇就更不在其选中了。译者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便较真实地反映作者在短篇创作中各时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情况。 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托翁划出了_一条与其中长篇创作及创作思想发展同步的轨迹,在某些方面丰富和补充着中长篇创作的艺术成就。因此,托翁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其全部创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份。 在创作的早期(19世纪60年代前),最吸引托尔斯泰的问题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发育乃至衰亡的过程。他让人物的心灵经历一次次精神漫游,让它们在善与恶、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纯洁与丑恶的道德铁砧上经受锤击,然后忠实地记录下它们每一次的颤栗、扭曲或是发光和升华。中长篇创作中,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最有代表性。不难看出,托尔斯泰此时期受启蒙主义人道思想影响,喜好较为抽象的道德探讨,他把自然与社会、自然人与社会人对立起来,认为后天的社会的恶扼杀着先天的自然的善。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他在更广泛的范围里探讨验证着这个问题。 《奔袭》和《被贬谪的军官》这两篇小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着勇敢和怯懦的问题。作者首先在《奔袭》中解答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的问题。然后在《被贬谪的军官》中指出什么才是真正勇敢的大敌。两篇小说均以简洁而细腻的心理性格刻划和真实的军队生活写照而使抽象的理论探讨具有了说服力和吸引力。这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作的一系列塞瓦斯托波尔战事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篇。 在《一个台球记分员笔记》中,作者以一个无知粗野的台球记分员的口吻记述了一个纯洁善良的灵魂走向堕落毁灭的过程。记分员的麻木冷漠代表着那个拉人下水的冷酷环境,与经受折磨的灵魂的阵阵痛苦抽搐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阿里伯特》探讨的是同样的灵魂堕落与升华的问题。奇异的是,托翁在小说中展示了同一灵魂在堕落与升华方面的双向运动:—方是现实生活中无望的堕落毁灭,—方是音乐领域中超凡脱俗的升华。结论如何,由君自思。 《三死》则以纯净的形式展示三种不同的死,用三种死构成两组对比:自私矫情的贵妇之死和安命豁达的穷车夫之死相比,显出不同的社会教养对人们生死观的影响;多少有所索求的人类之死,与无所求、只有奉献的自然生物之死,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显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的思想。 《卢塞恩》则是一篇充满激情和愤怒,向资产阶级文明开火的小说。小说中燃烧的人道主义激情,不事雕琢、却在纯净的心灵之火照耀下显得异常瑰丽多彩的文字,使它成为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中期创作中托尔斯泰表示出了一位文学大师的真正成熟。此时的他,仍不懈地致力于真理的探求,然而这种理论探索被淹没在作家对无限丰繁的人类生活的观察追踪中。托翁这时期的创作特点,可以用《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第一次负伤后去罗斯托夫家途中见到的老橡树的形象来作比喻。理论就像老橡树经冬不凋、虬曲怒张的铁干铜枝,经春风一吹,被生机盎然的生活的绿叶覆盖淹没,在橡树昂然挺拔的身姿中感觉得到枝干的力度与坚韧,但扑人眼帘的是丰满而多层次的绿意。作家似乎用这时期的创作证明着这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 有趣的是,这时期作家的精力差不多完全被他宏伟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所占据,中短篇作品变得十分少见。这两部分别完成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著作,绚烂多姿而丰满细腻地从各个角度展现生活,使人觉得,对托翁如此热爱而又洞悉其奥秘的俄罗斯生活而言,长篇小说是最出色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时期里我选译了《高加索的俘虏》,这篇小说仍以丰满的生活形象证明着生命的顽强和力度。小说主人公被俘、受难及脱逃的生动描述,融和着早期对勇敢与怯懦,文明与野蛮的讨论,但着力表现的则是一个强有力的生命,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不屈服地坚持着自己生存、思维和维护尊严的权利。这是—首生命的赞歌。 托尔斯泰在80年代之后经历了一次大的精神转折,世界观和立场发生了根本改变。他摒弃贵族阶级的一切,以能成为农民的代言人而深感自豪。此时他在创作中贯彻的已不是人道主义的抽象道德。也不是中期肯定生命的积极人生观,而是脱胎于基督教教义的以爱和宽恕为基础的托尔斯泰主义。这种精神转折导致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大变化。纵观托尔斯泰创作风格从中期到晚期的发展变化,形成一个由丰繁到简约、精美到凝炼的新进程。然而在作品体裁和作品主人公的选择方面,恰恰相反,经历的是一个由简到丰的过程。此时体裁上除已达炉火纯青境地的中长篇创作外,托尔斯泰还写下大量短篇小说、民间故事、散文和论文,还有识字课本。而作品的主人公已遍及社会的各阶层各层次,写得最多并最美的则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这后一点,在短篇小说中反映得特别明显。 《人靠什么活着》、《神性和人性》两篇作品是明显反映着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的,但它们以托翁晚年精湛的艺术功力向人们宣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了解这两部作品,就难以全面了解托翁晚年思想艺术的优劣。 《舞会之后》和《我在梦中见到了什么》都取材于托尔斯泰二哥谢尔盖的亲身经历,这两篇小说继续着早中期对贵族精神世界的探索,但展示的是晚年宽恕与仁爱的主题。 《傻瓜伊万和他的两个兄弟的故事》、《雇工叶美良和空空的鼓》是两篇精美的民间故事,以朴素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与暴力的思想。 《瓦罐阿廖沙》、《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野果》、《穷人》是一组乡村生活的写真。前两篇以客观朴实的笔法展示了一幅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农民生活图景,显现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大师洗炼而深刻的功力。后两篇则勾描出沉重阴暗的农村生活背景上的一抹暖色。《野果》轻松明快地描写农家小姑娘采野果的健康活泼场面,间接嘲笑了贵族家庭教育的苍白病弱。《穷人》更是一幅明媚的诗化小品,是托翁根据雨果诗篇《世纪之歌》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是一篇优美而隽永的散文,是穷苦人美好心灵的赞歌。 《村庄里的歌》和《村中三日》则是集中了作者对俄国农村生活的观察及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思索的作品。它们集凝炼与生动、优美与深刻于一身,是托翁晚年思想艺术两方面成熟的结晶。其中有许多深刻的思想观点,仍能够打动—百年后的现代人,至于艺术上的简炼精粹,则更不待言了。 本书的全部译文经由我母亲——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沙安之审校,使我避免了许多不应有的错失。这里我要深深地对她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托尔斯泰的小说)是十九世纪一个强有力的个性从事的一切探索的文献性叙述,这一个性旨在寻找自己在俄国史上的地位和事业。 ——高尔基 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成反比的,只有大艺术家才能克服这个矛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大而波涛万顷,气势磅礴,小而人物须眉,纤毫毕现。 ——谢素台 托翁的作品就像一个思想高贵深邃然而外貌平常的人,你一旦与之交谈,他的思想的火光和内心流溢出来的美就会焕发在他的容貌上,普通的容貌恰恰为他精美的内心世界镶上了一个最朴实而真诚的框架。 ——张蕾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