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世称“旷世才情,风化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仰叹。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录本书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徽因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陈学勇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世称“旷世才情,风化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仰叹。 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均已收录本书中。 内容推荐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经典作品,其中涉及了散文、诗歌、书信、建筑漫笔、小说、评论等内容。 目录 前言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仍然 激昂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首桃花 莲灯 中夜钟声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忆 吊玮德 灵感 城楼上 深笑 风筝 别丢掉 雨后天 记忆 静院 无题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昼梦 八月的忧愁 过杨柳 冥思 空想 你来了 “九一八”闲走 藤花前 ——独过静心斋 旅途中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静坐 十月独行 时间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孤岛 死是安慰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小诗(一) 小诗(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一天 对残枝 对北门街园子 十一片的小村 忧郁 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 桥 古城黄昏 我们的雄鸡 散文 悼志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和平礼物 书信 致沈从文信(1934年2月27日) 致沈从文信(1937年10月) 致沈从文信(1937年11月9-10日) 致沈从文信(1937年12月9日) 致沈从文信(1938年春) 致费慰梅费正清信(1934年) 致费慰梅信(1936年5月7日) 致费慰梅信(1937年11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信(1940年9月20日) 致费慰梅费正清信(1940年11月) 致费慰梅信(1946年2月) 致费慰梅费正清信(1948年12月) 致梁思庄信(1936年夏) 致傅斯年信(1942年春夏问) 致梁思成信(1953年3月12日) 致梁思成信(1953年3月17日) 建筑漫笔 平郊建筑杂录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附梁思成君通信四则)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我们的首都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钟绿——模影零篇之一 吉公——模影零篇之二 文珍——模影零篇之三 绣绣——模影零篇之四 评论 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 惟其是脆嫩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试读章节 悼志摩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的望着这死的帏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却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汛。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那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凡是志摩的朋友,我相信全懂得,死去他这样一个朋友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惨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逖更生先生。 P113-115 序言 林徽因十分多情,诗人总归是多情的,而林徽因的情感愈加细腻。一处静穆的庭院,一株垂柳,乃至一柄菩提叶,甚至单是默默坐在窗前,便会牵出她细细的绵绵的情思。这些小诗,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触景生情,犹如古代诗人的即兴遣怀,无不是林徽因生活情绪及时的真实的记录,她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在涛里得到生动的体现。然而,林徽因又终究是颇具知性的学者,她不满足停留在表层的情感抒发,多半寄寓了咀嚼人生后的思索。《红叶里的信念》这样逾百行的咏叹长幅自不必说,即使如不足百字的《前后》,看桥下驶过的船、桥上走过的人,十分寻常的生活场景也能激起她感叹:“没有终点/这前面。/背后,/历史是片累赘!”晶莹的短章便显得些许沉甸。人生阅历不深的青年,怕不易体会这样的涛句:“吹散记忆正如陈旧的报纸飘在各处彷徨,/破碎支离的记录只颠倒提示过去的骚乱。/多余的理性还像一只饥饿的野狗,/那样追着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着/咬嚼人类的感伤;生活是什么都还说不上来,/摆在眼前的已是这许多渣滓!”需提醒读者,专注林徽因诗篇的优美时,切勿忽略了那些凝重而形象的诗句。也莫要只顾陶醉于她吟咏个人情感的佳句,由此以为,优雅的女涛人只会在客厅里浅吟低唱。要知道,看似十分柔弱的诗人,竞出人意料地坚强。她担心肾切除手术失败,躺上手术台之前留下了《写给我的大姊》准备与亲人决别。诗里并不见丝毫的凄楚悲哀,倒反过来安慰火姐:“如果有点感伤,你把脸掉向窗外,/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如果真的决别了,她愿自己定格于美丽的晚霞。 是的,林徽因爱情主题的诗篇广为读者传涌。欣赏这类作品,最好不必拘泥于诗人生活里的情事,不宜索隐她写给哪位异性、眷恋什么情状。这样读诗,不免徒劳添足,有时会适得其反。一些被学者们解渎为与徐志摩相关的作品,若深入了解诗人生平,其所指更像是她的丈夫或者金岳霖。尤其不应把林徽因的全部诗作认定是仪仅“止于写小姐隐秘的情事”,乃至武断她“在诗艺上精研追求,思想上却消极颓废”。认真统计的话,爱情主题只占她诗篇的少数,写风物、写时光、写生死的笔墨格外多。为了寻访古建筑她经常踏入穷乡僻壤,有机会和底层大众接触,穿戴着“乡下人的笠帽,草鞋”,仿佛有了“乡下人的性情”(见《旅途中》)。当然笔下就呈现了民生疾苦,如《年关》、《微光》,以及不是他们疾苦但饶有意味的同样值得关注的《昆明即景》。 文学史家越来越正视林徽因的小说创作,尽管她只有六个短篇。作品这么少,不意味内容的寡淡。《吉公》批判扼杀人才的时代,《文珍》歌颂敢于自主命运的弱者,《窘》体现人性关怀,《绣绣》充满人道精神,《钟绿》叹息世事无常的宿命,《九十九度中》记录了贫富悬殊的都市景象。这与林徽因诗歌的偏重个人思绪不同,也与许多女小说家逾越不了自我情结有异,显示林徽因具有关怀现实的宽阔胸襟和审视历史的深邃目光,较之“闺秀”派显得“大气”,较之“大气”的“革命”派则不那么空泛。林徽因的小说,一篇有一篇富于特色的艺术追求,或着力塑造人物如《文珍》,或客观刻画心理如《窘》,或渲染主观情绪如《绣绣》,或细节上见精神如《吉公》,或营造涛意氛围如《钟绿》,或穷形尽相如《九十九度中》。凹顾现代白话短篇小说进程,五四文学初期乃至整个二十年代,除鲁迅一些作品(并非全部)脱却了稚嫩痕迹,整体状态尚有待成熟,冰心、庐隐、冯沅君这等一流的女小说家无一例外。现代短篇小说真正成熟阶段在三十年代,林徽因的作品堪称成熟作品的代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王蒙初试意识流小说仍明显的生涩,再看三十年代的《九十九度中》已经那么圆熟,恰如卞之琳评价的,“允称吾国早期最像样的意识流小说”,林徽因有着怎样的才气不言而喻了。 在学院派看来,林徽因的散文作品更少,能归入他们的狭义美文视野的仅寥寥数篇。和林徽因小说一样,是以少胜多。那篇《彼此》,其文如人,让后世读者得以直接感受林徽因生前口若悬河的健谈风采、豪爽性格。关于徐志摩的两篇,一往情深外包含对诗人的洞见,是其他女性悼念文章所不备。《蛛丝和梅花》更把柔美与睿智融合得天衣无缝。林徽因散文思路活跃,情感浓烈,文气酣畅,语言简练,加之优雅的抒情,生动的叙事,精辟的议论,因此赢得了学者高度评价,认为可在“五四以来优秀篇目之列”。卞之琳甚至说,林徽因诗歌“不如她的散文好”,赞赏林徽因散文其实是“并非形式上的诗,不外露的诗”(《窗子内外:忆林徽因》)。《窗子以外》一篇,兼用小说技法,不仅场景素描、人物剪影非常精彩,而且不乏情节因素,为作品增添许多异彩。本书破例选入她十多封书信,不要误会以它凑数。书信作美文读,自古而然,司马迁有《报任少卿书》,嵇康有《与山巨源书》,以后的王维《与裴迪秀才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宗臣《报刘一丈书》,直至清末民初林徽因自家先贤林觉民的《与妻书》,历代无缺,数不胜数。林徽因的这些书信,纵然难比他们那般回肠荡气,亦自有其真切、妩媚,拨动读者的心弦。她给沈从文信中写道:“不过我同你有大不同处:凡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以下我情愿也随着赔偿这天赐的幸福,坑在悲痛,纠纷失望,无望,寂寞中挨过若干时候,好像等自己的血来在创伤上结痂一样!”林徽因的书信,不是书信体的文章,不在做文章,破了文章的套套框框;不会想到身后公开,没有种种心理羁绊,纯粹的私下交谈,信笔所至,随意率性。不经意问,比散文作品愈加能看到她的为人本色和文学才华,可以说,不读林徽因书信,很难真正认清这位才女。还值得一说的是,林徽因的建筑文章,富于激情,文采斐然,毫无学术文章的枯燥乏味,素来为建筑同行们称道。他们确信,即使梁思成署名的文章,其精彩处必定经过林徽因润色点化,所以书中也选入普及性的几篇。不过,比起不适宜一般读者的专业论文,这几篇已经不大能够窥见才女文笔的神奇。 林徽因还有个剧本《梅真同他们》,但只完成四幕中的三幕。就这残本,无论就内容,就艺术,恰如美学家朱光潜所称赞:“现在话剧中仍留有不少的‘文明戏’的恶趣,一般人往往认不清Dramatic与Theatrical的分别,只求看一个‘闹台戏’,林徽因女士的轻描淡写是闷热天气中的一剂清凉散。”限于丛书体例规定的篇幅,剧本割爱了。 综观林徽因创作,就得回到开头说的林徽因“票友”身份。唯票友才能有林徽因这样从容自在的创作心态,不矫情,不浮躁,不粗疏,不勉强,创作出十分精美的作品。与他人相比,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齐整,三是内容和情感的诚实。林徽因说“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同样的意思她表达过多次,要求真实、诚实,是林徽因创作观的基点。加之她的天赋、学养、性情,读者有幸获得一位唯真、唯情、唯理、唯美的优秀作家,她身处众多现代才女中,卓然不群,耀眼夺目。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九二年和二〇〇五年先后出版过《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林徽因选集》,两个版本除插图数量有异,文本完全相同。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不多,似无从选起,故“选集”未选,基本一网打尽。此“新编”依旧求尽,另外,补入若干不无审美的书信、建筑文章,并加上一批新发现的诗歌、舞台评论。要特别说明,以前各种林徽因作品集,文字、标点错讹不少,校勘十分用力的三卷本《林徽因文存》纠正了数十处。“文存”里还包括建筑论著、翻译作品,其实是套“全集”。此编文本全选自“文存”,唯首次编入“文存”的诗歌《古城黄昏》,“文存”遗漏了最后七行,这次得以完璧,请读者留意。 陈学勇 二〇〇九年的四月天于银花苑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