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萨哈林岛/诗意自然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契诃夫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散文集《萨哈林岛》写的就是俄国流放地苦役场的情景。

内容推荐

《萨哈林岛》是一部散文集,主要编选了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以《新时报》记者的身份,途径西伯利亚,远赴萨哈林岛(也即库页岛)旅行考察时的沿途随笔和札记。描写了一路所见的风光和人事,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叙述客观、冷静,充满责任感和人道精神,抒情写景极富感染力。

目录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XIX

XX

XXI

XXII

XXIII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阻止人们逃跑的障碍中,最可J怕的不是大海。无法穿越的萨哈林原始森林、群山、经久不散的潮湿、浓雾、人迹杳然、熊、饥饿、小咬、冬季骇人的严寒和暴风雪才是看守真正的朋友。在萨哈林原始森林里,每一步都得跨过堆积如山的枯木、坚硬缠脚的灌木丛和竹子,没腰的泥沼和溪流,赶不完那叮死人的小咬,就算是吃饱喝足的自由人_昼夜也走不到8俄里路,而被监狱折磨得赢弱不堪的人,在原始森林里吃的是烂东西蘸咸盐,分不清东南西北,一般走不到3—5俄里,况且他不能走大路,还得绕远,避开哨卡。逃跑1个乃至2个礼拜,很少有1个月的,他就会被饥饿、腹泻、疟疾折腾都几近衰竭,被小咬叮得体无完肤,双腿浮肿,湿淋淋脏乎乎地一下子就死在原始森林里了要么拼命往回爬,祈求上帝大发慈悲让他碰上士兵或吉利亚克人,好把他送回监狱。

罪犯想通过逃跑而非劳动和悔悟获救的原因,主要源于他内心尚存的生命意识,因为他不是哲学家,无法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生活得一样好,否则他就不可能也不必要逃跑了。

首先,促使流放犯逃出萨哈林的是他对故乡狂热的爱。听听苦役犯说的,就知道他在老家过得何其幸福,何其快乐!谈起萨哈林,这里的土地、人、树、气候,则是鄙薄的嘲笑、反感和懊恼,反过来在俄国样样美好,事事称心,随便怎么样也想不到在俄国会有苦命人,在图拉或库尔斯克省住着,每天看着俄罗斯木屋,呼吸着俄国的空气,自己当家做主,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上帝,让我们受穷、生病、失明、失聪、丢人现眼,但求让我们死在家里。有个老太太,女苦役犯,曾经给我帮过几天佣,总夸我的箱子、书籍、被子,就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萨哈林的,而是我从这边带去的;每每神职人员到我这里做客,她并不上前祈福,而是看着他们讪笑,萨哈林哪来真正的神甫。对故乡的牵挂表现为时时刻刻伤心动情的回忆,伴和着苦涩的哭诉;要么就表现为无法实现的希望,荒唐到令人震惊,近似发疯;要么就表现为明白无误的癫狂。

促使流放犯逃离萨哈林,还因为追求自由,在正常条件下,这是人人具备的高尚品质之_。只要流放犯年轻体壮,他就会竭尽全力能跑多远跑多远,逃到西伯利亚或俄国去。通常他会被抓住,受审,发回苦役场,不过这并不那么可怕,慢慢地、一步一步穿越西伯利亚,频频地换监狱、难友和押解人员,在路上的种种历险,这一切自有特别的诗意,毕竟比蹲沃耶沃达监狱或筑路干活更像投奔自由。岁月消磨,信不过自己的双腿,他就跑得近点,逃到阿穆尔省或者哪怕是深山老林,只要远离监狱,看不到可恶的高墙和身陷囹圄的人,听不到镣铐叮当响和苦役犯的说话声。科尔萨科夫斯克哨所的流放苦役犯阿尔杜霍夫,一个年届花甲的老头,他的逃跑就是拿上一块面包,把自己的木屋一锁,跑到离哨所不超过半俄里的山上,望着原始森林、望着大海、望着天空,一坐3天,然后回家,拿上食物再上山……以前为此抽打过他,现在他这种逃跑法只是招人笑话。有些人就是想自由自在地逛上1个月、1个礼拜,有些人1天就够。就一天,属于自己的一天。对自由的挂念犹如周期性的暴饮症和癫痫病,把有些人控制住了,听说,每到一定的季节和月份就会发作。有那老实本分的苦役犯每次感觉到要发作了,就将自己逃跑的想法提前报告长官。凡逃跑者不论缘由一般都要处以鞭刑和树条抽打,但是也有人经常由始至终都是不管不顾、没头没脑地突然就跑;有些理智稳重,拖家带口的人,也会不带衣物、不带食物,没有目的、不做计划地逃跑,而且明知会被抓住,冒着失去健康、长官信任、自己相对的自由,有时还有失去薪水的危险,冒着冻死或被枪打死的危险,这种荒谬应该提醒萨哈林的医生们,是他们决定惩罚与否,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与之打交道的不是罪犯,而是病人。

P227-228

序言

2013年,我社开始策划出版“世界精短文学经典译丛”,这套丛书约请国内最优秀的翻译家担任主编和译者,将世界几大主要语言写成的短篇作品择优选入,并按照一定的主题和体裁进行分类,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各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为我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即是这套选题中的一种。

俄罗斯文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让他们形成了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一精神资源的承续和发展出现了断裂。为重新深入挖掘、整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秀资源,我们倾心推出“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20册),分为“诗意自然”“诗意人生”“诗意心灵”和“诗意生活”等四个系列,让读者再一次感受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在阅读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提升对诗意生活的自觉追求,丰富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

后记

今天,旅游已经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远的去澳洲南美,险的登珠峰履南极;求刺激的去大堡礁潜海,讲享乐的乘邮轮逛地中海;炫富的去巴黎老佛爷烧钱,差钱的呢,节假日里招呼上三五好友,拖儿带女,去城外农家乐打牌吃茶,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然而,倘若时针倒转,回到1890年,像俄国19世纪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契诃夫那样出门,漫说旅游观光,就连跑路都十分不易,况且他去的是距离帝俄首都彼得堡万里之遥的萨哈林岛,它的地理环境远不似其自然天成的鲟鱼形状可爱,岛上山峦起伏,北部是极地冻土带,中、南部的河谷和平原遍布沼泽;气候恶劣,年平均温度在零度上下,极其潮湿,一年中有181天严寒,151天刮寒风,189天下雨下雪,7、8月份仍有冰冻,总之,萨哈林岛虽然景色独特壮丽,动物种类繁多,植物极地性明显,鱼类资源丰富,但大自然在创造它时,的的确确丝毫都没考虑人的因素。所以,尽管契诃夫在岛上行走当时,没受冻没挨饿,毕竟与我们今天意义的旅游相差太多。

大自然考虑欠周详,不等于人迹必定不到。事实上,萨哈林岛上的原住民源远流长,18世纪起岛上更时不时出现入侵者——日本人和俄国人的身影,1875年日俄签订《桦太日俄交换条约》,萨哈林岛彻底归属俄罗斯帝国,至此人类在岛上的活动达到顶点,萨哈林岛被正式辟为苦役场,成为继西伯利亚之后帝国又一个天然流放地。如是,光阴荏苒15年,在原住民人口锐减,流放犯遍布岛屿之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当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探险了。

从1890年7月上岛到lO月离开,前后4个月的时间里,契诃夫遍访岛上的监狱和流放犯居住的村落,带回苦役犯登记卡、呈请、医生的诉状等—万张,3年后,根据这些一手材料,加上亲眼所见及亲身感受,探险结果陆续面世,《俄罗斯思想》杂志1893年第10-12期,1894年第2、3、5-7期发表契诃夫《萨哈林岛》的第1-19章,最后4章于1895年单独出版。只不过契诃夫的探险成果与之前的探险家们的报告极其不同,书中第1-13章描写的是萨哈林从中部,即北部两个行政区到南部的沿途观感,第14-23章探寻的则是关于监狱管理体制、流放苦役犯的刑罚、苦役劳动、逃犯、农业移民区、妇女儿童、萨哈林生活状况、医疗、道德水平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看得出来,对习惯于形象思维,擅长让文学人物说话动作的契诃夫而言,问题的症结让他搓手难解,但彰显问题的惨状,却使作家按捺不住地在每一章里都向读者重复一个理念:萨哈林,那是“人间地狱”。

写流放地苦役场,契诃夫不是第_人。早在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根据自己10年西伯利亚苦役流放的亲身遭遇和苦难写作并发表了《死屋手记》,里面同样有作家收集的大量一手材料,纪实性很强,但那总归是小说。《萨哈林岛》则不同。不仅收集的统计数据、记述的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当事人基本上用的都是真名实姓,哪怕他是高官要员。这样的矛头所指,这样的曝光力度,注定《萨哈林岛》的面世不那么太平,监狱管理总局局长加尔金一弗拉斯科伊向总局局长发牢骚,《俄罗斯思想》11月这一期出版时间被拖延了3天,书报检查机关查禁其中两章(好在出单行本时收入了)。与政府的态度相反,被《萨哈林岛》重重触及灵魂的人们,反响强烈。正面的呼声与《萨哈林岛》形成合力,终于在现实层面产生反应,司法部和监狱管理总局于1893、1894、1896、年先后派代表、法律顾问上岛考察,尤其是1899年,新任监狱管理总局局长萨洛莫夫本人亦前往视察。他们的报告证实了契诃夫的所见所闻。1902年萨洛莫夫将自己萨哈林之行的报告送给契诃夫,在给契诃夫的信中他写道:

“敬请允许我以此表达对您作品的深深敬意,您的萨哈林考察成果同时属于俄国科学与俄国文学。”随后,作为对《萨哈林岛》唤醒的社会意识的让步,俄国政府实行了一些改革:1893年废除对女犯的体罚,修改流放犯婚姻的法律条文;1895年规定公款负担孤儿院费用;1899年废除终身流放和终身苦役;1903年废除体罚和剃阴阳头。

翻译工作原本不自由,而《萨哈林岛》不自由的内容,对译者来说真真是雪上加霜。不错,契诃夫在萨哈林岛上走访的绝大多数都是刑事犯,可即便是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面对作家时,说话声中都有了让狱吏意外的”人的声调”,更何况第6章里故事的当事人叶戈尔,这个老实到笨的能干农夫,稀里糊涂地就吃了冤枉官司,一家人的平稳生活就此断送,他简直就是苏联解冻时期集中营文学第—人,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里主人公伊万的前世。更何况第16、17章里记述的妇女儿童,眼见得年幼的孩子身临万丈深渊却全然不知,耳听得苦役场女人_声声的苦苦哀告,让人情何以堪。更何况第21章里执行死刑的过程和惊悚场面。记不得在哪里曾经看到过,似乎是说如果一个人上过绞架而不死,就意味着他得到上帝的赦免,他就可以活。然而萨哈林岛的那个“苦命人”一次没绞死,居然又受了第二次。试想,“在短短的时间里,这个人都经受了什么啊!与神职人员的彻夜交谈、庄重的忏悔、黎明前的半杯伏特加、‘带出来’的命令、尸衣、送终祈祷”,其一已甚,岂可再乎!回头一算,这次翻译收获最多的竟然是噩梦连连。幸亏,噩梦醒来,裹在暖和干净的被窝里,望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摸着完好无损的脖子,心里不由地慨叹:

自由真好,自由的生活真好。

李莉

2013年12月于杭州二不轩

书评(媒体评论)

俄语中凡是可以用来论述契诃夫的词汇,似乎都说完了,用尽了。对契诃夫的爱超出了我们的词汇资源。这种爱有如一切伟大的爱一样,很快就耗尽了我们优美语汇的藏量,使我们面临人云亦云和老生常谈的危险。

——帕乌斯托夫斯基

作者说他是在写一本学术著作,实际上这是一本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著作,在冷峻、客观的叙述中透露出强烈的感情。

——田大畏

看得出来,对习惯于形象思维,擅长让文学人物说话动作的契诃夫而言,问题的症结让他搓手难解,但彰显问题的惨状,却使作家按捺不住地在每一章里都向读者重复一个理念:萨哈林,那是“人间地狱”。

——李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