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四美”
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五讲”、“四美”,进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1981年2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高校大学生以及全国有上进心的青年,都开始一窝蜂地研究美学,到外都能听到有关“美的本质”的讲座。
和这些讲座一起风行的,是萨特存在主义、尼采、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在大学校园掀起波澜。
1981年5月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王府井中国照相馆今年开设了生活摄影室,专门拍摄五寸彩色照片,几个月来深受群众欢迎。
1983年2月18日上海《青年报》就如何看待青年美容问题,采访了著名整复外科专家、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张涤生教授。张教授主张,仪表美应该大力提倡,心灵美更要着力追求。所谓心灵,才能手巧。后来张涤生院士一直认为:“心灵的美丽表现在眼睛、表情、一颦一笑、举止步态、修养服饰以及语言、心态等诸多方面。美容外科医生能做的,只是表面的一部分而已。”并重申:“还是那句话,’真中求美,美不离真’,才能让你得到身心健康的美。”
1985年2月14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绢花厂平均每日向市场促销三万元人造花,最高时达六到七万元。人们越来越注重审美。
“菜花头”和“波浪头”
80年代初,大多数学生仍喜欢扎70年代普遍流行着的麻花辫,而那些已经工作了的年轻女孩却纷纷剪掉了长长的大辫子,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发。有的留起“招手停”式的硬硬刘海,有的还将头顶的头发稍稍拱起后用发夹固定,据说这是“增高”的好手段,很受小个子女孩的欢迎。
当时一些年轻姑娘,硬是把长到腰际的头发剪了,竟然一点都不心疼。烫了一个流行的“菜花头”,觉得一下子时尚起来了。有些曾经烫过的“菜花头”,留长之后就成了浪漫成熟的中长卷发,也称“波浪头”,这个优雅的发型一时为女星们所喜爱。当时的《大众电影》《电影世界》等杂志封面上,龚雪等影星常以中长卷发出现。对卷发一往情深的人担心睡觉时头发被压直,还要在睡前用卷发夹把头发卷一卷。
当时为了省钱,许多人都不愿去理发店,而是买了发卷自己做,经常可看到头顶满头发卷的人走上街,成为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景。
《血疑》和《排球女将》的播出,让剧中两位日本女星的发型相继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范本。把额角两侧的头发扎起小辫来,便能把有碍运动的披肩发变成运动感十足的“小鹿纯子头”,而幸子的小短发则至今都未过时。 1983年,内地第一次播放了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剧中演员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开始流行于年轻人中。
80年代是港台剧在内地风靡的黄金年代,林青霞的中分直发作为经典的琼瑶女发型成为流行到今的清纯流派;那个年代比较经典的发型有“徐小凤头”和“肥肥头”,至今都是香港电视玩复古的范本。
到了80年代后期,烫发逐渐普遍起来并开始有了不同的造型。大辫子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呈向外爆炸型的烫发,整个头发都向外“爆炸”,走起路来满头都是卷卷儿在空气中抖动。
当时也有借助摩丝的“钢丝头”,超强力发胶打造。若干年后,湖南卫视出品的电视剧《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就是这个发型。
P136-138
中国生活记忆之1949年
一张白纸百废待兴
中国生活记忆之50年代
中山装取代了西装
女特务王曼丽穿的是“列宁装”
年轻姑娘爱上工装裤
舞会的灵魂“布拉吉”
发行粮票开启“票证时代”
户口簿控制“盲流”进入城市
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
“四合院”与“排子房”
“挑水师傅”和“自来水站”
“我有月票!”
调解无效,准予离婚
调上海理发师进京开出“四联”
土改斗地主“周扒皮”
资本家“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
全民炼钢
比窦娥还冤的麻雀
做广播体操害臊的妇女与“劳卫制”
工资定级后梅兰芳只拿336元
不足80天,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钢琴
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
代食品运动:人造肉精和小球藻
产妇给予一次性补助鸡蛋2斤
葱、姜、蒜都要凭票限量供应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全民穿军用服装:“狂不狂,看米黄”
“红卫兵头”
筒子楼:城市人的共同回忆
从蜂窝煤到“高大上”煤气罐
借辆自行车“接新娘”
北京建中国第一条地铁很神秘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焦裕禄兰考治沙
学习雷锋好榜样
新婚夫妇先恭恭敬敬对毛主席像鞠躬行礼
家家有本“红宝书”
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前肉上
“早请示,晚汇报”
忠字舞
红卫兵串联
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小兵张嘎》带热了弹弓
“斗鸡”: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
中国生活记忆之70年代
“内有的确良”
警察追捕一群穿喇叭裤的年轻人
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宫
见缝插针搭地震棚
“石库门”并非“新天地”
黑糊糊的外滩是情侣们的天堂
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发往北京
八个样板戏被八亿人看了八年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反复看《望乡》《人证》和《追捕》
小人书点燃了多少孩子的梦
36条腿和“三转一响”
上海货很吃香
第一则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出现在大年初一
恢复高考:报名费5毛
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轰动美国
小岗村大包干按下红手印
收看《新闻联播》成为习惯
滚铁环让“风火轮”一直不倒
抽动陀螺飞快地旋转,一如转瞬即逝的童年
丢手绢: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你身旁绕啊绕
街上飘来爆米香
鸡毛换糖
“皮皮鲁”和“阿童木”让童年更美好
中国生活记忆之80年代
《庐山恋》张瑜换了43套服装
满大街“幸子衫”“光夫衫”
斩衣、斩裙:街上流行红裙子
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
“美在花城”开选美先河
“这里出租西服”
假领子讲的是个“面子”
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将被拒绝录取
又暖又轻的军大衣
“五讲”、“四美”
“菜花头”和“波浪头”
悦宾饭馆打卤面吃得外国记者两眼放光
“如果我能在北京开马克西姆,那我也能在月亮上开马克西姆!”
义利快餐厅:冷饮的杯子、小勺、吸管都是一次性的
甚至有新人选择在肯德基举办婚礼
遥远时空中的超级无敌亲爱的麦乳精
贫嘴张大民住房太紧张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长城饭店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导游借了一件咔叽布的中山装
陈昌浩之子质问国家计委:为什么你能坐小轿车别人就不能
卡式录音机带热“家庭舞会”
风靡迪斯科
卡拉OK“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刻骨铭心
崔健《一无所有》横空出世
《我的中国心》和《冬天里的一把火》
《少林寺》引发功夫热
琼瑶征服了少男少女
有人看不惯“朦胧诗”
宋世雄解说的女排姑娘让国人扬眉吐气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高位截瘫张海迪自学了四门外语
蛇口青年质问李燕杰、曲啸
《庚申年》猴票开启集邮时代
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老百姓可以买金戒指、金项链了
经济学老师抢购了100盒火柴
电视村
“高价姑娘”择偶标准:“海陆空”
“度蜜月”和“旅行结婚”
“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高加林与刘巧珍拨动了多少人的人生
单位为001号博士马中骐准备了200元钱的着装费
个体户最怕“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
停薪留职
“我们都下海吧”
《跟我学》:外语热中国
“打桩模子”不停地喊:“外汇有伐?”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居民身份证便于随身带
中国生活记忆之90年代
《公关小姐》带热“一步裙”
我的衣服都是从专卖店买的
万人空巷看《渴望》
踏脚裤让女人们共同发烧
休闲装最时兴
松糕鞋越高越神气
郭富城那一头经典的中分
“你眉毛粗了、你眼睛黑了……”
“哈日”的人很“量贩”
“韩流”袭人
“菜篮子工程”
知道了什么是“麻辣烫”
生猛海鲜天天空运
自助餐让好多人“扶墙进,扶墙出”
王海打假
“买房了吗”成问候语
“黄虫”面的伴随北京市民走东逛西
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
婚纱照让人认不出自己
每家房门后面都会挂一两个呼啦圈
家长痛恨网吧
被QQ和MSN改变的人生
中国,成为第145个五天工作制的国家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高大上出国游就去“新马泰”
丁克
大片VS贺岁片
没人肯租房给“亚当夏娃”性用品商店
《子夜》中的股票交易所回来了
“我们要公平,我们要股票”
传销“老鼠会”愈演愈烈
超市革命
艰辛外来妹
华西村“吴仁宝开了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文化苦旅》掀起散文热
到处都是小燕子大阿哥皇阿玛
中国生活记忆之00年代
APEC峰会捧红了唐装
北有秀水街,南有襄阳路
从3G时代走向4G时代
“财产性收入”构建“橄榄形社会”
“哈佛女孩”打动了望子成龙的父母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同性恋不再被当作精神病
第一个起诉性骚扰的人
新婚姻法遏制“包二奶”
延安的夫妻在家看“黄碟”被警察抓走
超级女声,想唱就唱
限塑令直指“白色污染”
9亿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交“公粮”
高铁:最高时速486.1公里
“黄金周”让老百姓玩得称心
提高个税起征点
信用卡改变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看王治郅、姚明,看中国人的NBA
WTO让中国人实现了汽车梦
“史上最牛钉子户”:物权不得侵犯
华为事件与新《劳动合同法》
三鹿奶粉事件最后的黑手,原来就是草他妈!
非典,让我们戴上口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都是汶川人
“鸟巢”盛宴
蜗居
不差钱
中国生活记忆之10年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微博元年
“到此一游”刻上了埃及金字塔
“我爸是李刚”
为那只咬了一口的“苹果”着迷
PM2.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舌尖上的中国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
“十三五”规划纲要激荡中国梦
微信红包
打车软件的价格大战
打虎拍蝇“你懂的”
跌停
“获得感”
新常态和供给侧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自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至2016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和超市,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超级女声和”动车组””蜗居””苹果””单独二孩”……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陈煜编著的《中国生活记忆--追梦进程中的百姓民生》紧紧围绕民生主题,从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流行变化角度切入,选取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留存在记忆深处,能拨动人心的与生活有关的点滴旧事,有些事情,也许你会觉得似曾相识,就发生在昨日;有些你也许未曾经历,却是你父辈们的真实生活。往事并不如烟,岁月点滴汇聚,这就是一部我们共和国的社会成长史和潮流进化史。
陈煜编著的《中国生活记忆--追梦进程中的百姓民生》朴素的出发点,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拾过往,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本书是打开记忆之门钥匙,当你拿起它的一刻,触动记忆深处的生活点滴将会汹涌而来,请自备纸巾,以免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
·平凡往事追忆旧时苦乐,点滴民生见证大国崛起
·曲折坎坷、成功喜悦,我们共同走过,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200多幅珍贵老照片,还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百姓民生
·封面全新设计有惊喜,封面拉页可裁下,取下中间的明信片,寄送给自己记忆里的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