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和国力撬动世界的?中国GDP超越日本,如何看待“中日逆转”?为什么第三世界国家只能是世界舆论的“二传手”?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模式比西方优越?谁才能建立“强政府、强市场”的经济模式?崛起的中国将会给世界涂抹上什么样的色彩?……阅读全面分析中国模式的本书,让自己理性看待中国崛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世纪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刘涛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和国力撬动世界的?中国GDP超越日本,如何看待“中日逆转”?为什么第三世界国家只能是世界舆论的“二传手”?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模式比西方优越?谁才能建立“强政府、强市场”的经济模式?崛起的中国将会给世界涂抹上什么样的色彩?……阅读全面分析中国模式的本书,让自己理性看待中国崛起。 内容推荐 中国逐步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国家就整体战略而言迫切需要理论的和大战略的建构,而理论的建构又需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需要的是在安静环境中对未来进行长远的思考。本书尝试向历史交出一份答卷,它着眼于长远的大历史眼光,着眼于中国的21世纪,而并非着眼于某一单一事件或是某一单个社会热点问题。 本书分为“大国作为”和“中国模式”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大国作为”中,笔者在结合了多种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后,提出了笔者建构的关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分层功能分化理论”和“分层分化系统”。在第二部分“中国模式”中,笔者试图总结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复杂乱象,通过结合社会学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系统性地阐释中国模式的优点,同时也分析中国模式的不足。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国作为 第一章 成为头等强国,我们进入畅想时代 第二章 G8、G20、G2、G3、G4,中国抉择? 第三章 全球化进程中看“中日逆转” 第四章 头等强国的最高境界——取“势”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币缘战略 第六章 美国撬动世界的秘密 第七章 大国强军,21世纪的全新战争观 第八章 美国掀起新军事革命的深层用意 第九章 全球化的中国需要全球化的军事战略 第十章 西方媒体思想垄断下我们都是二传手 第十一章 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制度性根源 第十二章 建立中国的全球媒体“中国之声”正当其时 第二部分 中国模式 第一章 “后民主”时代的来临,全球需要新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民主模式能超越西方? 第三章 中国民主模式适应中国实际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王国 第五章 中国经济奇迹改写世界经济理论 第六章 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七章 中国区域经济奇迹的背后——动态均衡和动态整合的战略 第八章 浮士德精神与民族的求知欲——中国崛起的侧面观 第九章 中国崛起带来社会主义复兴 第十章 清晰地说出我们的“北京共识” 试读章节 转眼我们就要告别21世纪的头10年了,如果要判断一下中国崛起的整个大局,笔者最想用的一个词恐怕就是“想不到”。的确,许多西方战略家和理论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预言到中国崛起,但在当时,那毕竟是未知数,是将来时。中国崛起泛指在将来某一个时间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力量势必上升到世界强国的地位,与领先世界已久的西方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分享部分权力。到达这个时间点需要多长,没有具体的预测,可能是100年,也可能是50年。从中国官方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战略目标来看,中国到21世纪中叶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崛起是一个超长程的目标,在21世纪到来之前,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很难将中国视为世界强国和未来超级大国的角逐者与候选人。 在20世纪90年代,甚嚣尘上的观点是西方理论界很热衷的“中国崩溃论”,西方世界用自己的想象取代客观的理论分析,以自身的期待来盼望中国的衰落,但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引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超常规的发展又引来新一轮对中国国力提升的预测。有趣的是,“中国崩溃论”往往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威胁论”。无论是“崩溃论”还是“威胁论”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僵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描述模型往往与中国发展的现实完全脱节,在解释中国发展规律时力不从心,经常是某些预测被中国现实的发展击得粉碎。不过除了意识形态的理论家以外,西方也有杰出的战略家、社会政治理论家,比如说保罗·肯尼迪、布热津斯基、亨廷顿、基辛格、海尔穆特·施米特等,他们或是从客观现实的分析性模式,或是从社会政治理论模式出发,或以赞赏的眼光,或从威胁的角度谆谆告诫西方世界:中国必将崛起。 即使在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的时刻,西方战略家对“中国崛起”的描绘依然停留在未来时,中国对于自身的定位也依然是韬光养晦。即使是预测中国崛起的战略理论家,当时恐怕都还不能想象,10年之内,中国将坐拥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真正获得影响世界的力量,当然也无法想象国际主流观点会出现“中国拯救世界”的声音以及G2的提法,更无法想象的是美国财政部部长、国务卿和总统朗诵着中国诗词、引用中国先贤哲人的冷僻字句,以近乎谄媚的方式来欢迎中国人。还是网上一句幽默的名言深刻反映了现实:“1989年是中国拯救社会主义,2009年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面对10年内发生的剧变,某些国人欢欣鼓舞,某些国人沉着冷静,某些国人认为这一切仅仅是西方忽悠中国,或是不无讽刺地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提款机,无论中国人自身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国际主流观点的变迁反映的始终是国际权力结构的变迁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迁。从本质而言,西方并没有理由无原则地吹捧中国国力或是夸耀中国为“救世主”,哪怕是出于自利的动机或是出于脱离困局的本能而赞许中国,恰恰都在无意间深刻展示了一个正在成形的世界新趋势,一个我们在10年前甚至是5年前不敢想象的趋势,那就是中国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头等强国,在某些方面正在全力追赶成为头等强国,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中国已经充分展示了成为头等强国的潜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领先世界200多年的整体西方世界、世界第一强权的美国,还是曾经自诩为亚洲头等强国的日本,都面临着近200年来世界未有之变局,那就是中国的崛起。世界所有的强国,所有的弱国,都必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调整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本身也将剧烈调整与世界的关系。当某些国民还沉浸在弱国心理中,对中国的任何进步都认为是“虚幻”,对中国现实不满而无尽地抱怨,甚至产生逆向种族主义的时候(见《中国不高兴》的论述),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大国。是的,中国内部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仍然太多太多,腐败与民生问题仍然影响着国民的认同感和国民的团结一心,但是中国模式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带着问题超速前行。前进路上问题很多,超级复杂,国民性中很多积习难改,民生问题牵涉着深层的社会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成就更令人瞩目,前行的速度更快,往上冲的动态势能的确是世界第一。前进的速度带着超强的力量和活力克服了问题的难度牵引着中国崛起的列车在全世界为中国谋求利益。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一场角逐,看究竟是前进的速度克服了问题的障碍,还是问题的障碍绊住了前进的速度。到目前为止,中国非常成功。 也许是不同人群对“国势增长变化”的把握不同,当部分站得高看得远的战略家看到世界大势的变化之时,很多国民还沉浸在过度的“弱国心理”和“防卫心理”中,有的人本能地认定中国不可能“阔”,不可能“强”,说“中国崛起”都是精英忽悠大众的结果。这是典型的“穷国”心理和“积弱”心理,在自己由弱转强的时候本能地不相信自己已经变“阔”,而是要找出一切理由来证明这是个“虚幻”。当中国的普罗大众还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可能变得强大的时候,世界上那些先知先觉的战略家早就在为世纪未有之变局而积极谋划了。 10年前,我们哪里敢想象,中国人的身影遍布赞比亚的铜矿、亚马逊的森林和平原、马达加斯加的玉米田、尼日利亚的油田?10年前,我们哪里敢想象中国投资者的身影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10年前,我们哪里敢想象中国的私人投资者购下德国的飞机场?10年前,我们哪里敢想象美国伊利诺伊州期待中国投资者来拯救该州摇摇欲坠的财政收支,并期待中国投资者来参与美国的基础建设?10年前,我们哪里敢想象全球十大市值银行的前五名居然有四个位置为中国银行所占据?中国的力量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力量,而是拉动世界能源市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力量。如果这么多的事实还不能说明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缺乏世界视野,缺乏对自身力量的理性评估。当力量不足时,想超越自己的力量完成我们不能完成的任务,那会带来国力的透支,当自己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世界力量,向世界性强国迈进的时候,我们却以“小国心态”、“弱国心理”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则同样会错失良机。今天的中国要正视自己的世界性力量,并非是自夸国大,更不是扬扬自得地忽略中国的问题,而是“实观”中国,正确判断自己的力量,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量身做衣,既不要小孩穿大衣服,也不要大人穿小衣服,两种心态都是会贻笑大方的。 P3-6 序言 毋庸置疑,中国在迅速崛起,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在未来20年后与西方的整体实力逐步接近,当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那一瞬间,在这个星球上,整体物质力量超过中国的国家就不多了。中国的发展速度无疑是惊人的,但是在从落后到繁荣阶段的过渡期间,中国的社会又难免浮躁,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长远的理论研究,因为理论研究费时费力,最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但恰恰是理论对中国的长远、科学理性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物质贫乏到物质富裕,在一个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容易单纯沉浸于物质化的指标,失去对理论趋势的把握。可是,在国家大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必须并且迫切需要去除浮躁和简单物质利益算计,以冷静和沉着的态度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中国逐步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国家就整体战略而言迫切需要理论的和大战略的建构,而理论的建构又需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需要的是在安静环境中对未来进行长远的思考。 本书尝试向历史交出一份答卷,它着眼于长远的大历史眼光,着眼于中国的21世纪,而并非着眼于某一单一事件或是某一单个社会热点问题。本书分为“大国作为”和“中国模式”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大国作为”中,笔者在结合了多种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后,提出了笔者建构的关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的“分层功能分化理论”和“分层分化系统”。今天,中国在面对与美、欧、日、俄、印以及国际机构等复杂国际关系的时候,笔者试图提出稳定的、长远的国际谋略。对于关注国际战略和喜欢理论分析的朋友们,笔者强烈推荐“大国作为”的第四章到第九章,它们涉及笔者自己探索出的一整套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的理论解释模型。笔者力图拨开国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迷雾,清晰地阐释国际关系的多元立体层面,从而在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中真正实现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大国作为”的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中,笔者具体提出了关于中国加强软实力的十六条战略建言。 在第二部分“中国模式”中,笔者试图总结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复杂乱象,通过结合社会学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系统性地阐释中国模式的优点,同时也分析中国模式的不足。通过对中国模式的深刻分析,我们可以从理论和战略上发掘自己模式的长处,增强国民信心,同时在全世界提升中国的制度影响力、精神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和分析,我们不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模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以及中国文明对于世界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意义。由此,在认识自身长处并修正本身制度弊端的同时,中国必将迎来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曾有西方作者或是西方记者撰文谈到“中国世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中国学者系统阐述“中国世纪”,希望以本书为开端,实现中国人自己畅谈中国世纪的理想。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将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飞跃提升,而在更高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层面上,中国的社会政治模式、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哲学思想将提升人类的文明。在结合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后,中华文明必将以海纳百川的态势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开路,从而历史性地迎来中国主导世界文明发展的全新时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