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
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
一代仙人高卧,贵地也哉贵地!
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山野才人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村的称颂,大思想家老子就出生在这里。
老子到底出生于何时,已经无据可考了。学者们推测,老子大约生活于周灵王元年(前571)至厉公六年(前471)之间,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春秋后期。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摧,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距离老子生活的时代已有六七百年的时间,在他之前,对老子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因此,司马迁的记述也就很少了。
据说,老子的父亲李乾在周做官,老子小的时候则在家乡度过,家里给他请了一个叫商容的老先生专门教他学习。这个商容是个有学问的名士,上通天文地理,下懂礼仪人伦,按说教授老子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老子太聪明了,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很快,商容就满足不了老子的求知欲了。于是,商容就把老子介绍到周都洛邑学习。那年,老子只有十几岁。
当时的周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是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城市。在那里,老子一心一意学习天文、地理、人伦。几年中,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问和见解日见提高,思想也日益丰富了。老子的老师觉得应该让他接触更多的典籍了,于是,他就推荐老子到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什么样的机构呢?应该相当于国家档案馆,周朝的所有典籍都收藏在那里,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很高兴来到这里。在守藏室,在书籍的海洋里,老子如蛟龙游人大海,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渐臻佳境,礼乐道德无所不通。他一面感叹着学问的博大精深,一面思考着其中的深刻含义。作为一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开始在周都有了名气。当时人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老子之名也在这时叫开了。
又过了几年,老子被任命为守藏室的史官。这意味着老子的学问不但得到学者的认同,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担任这个职务,与其说是一种职位,不如说是一种荣誉。在当时,老子的学识无人能及,只有他才配享有这个荣誉。
这时候,老子管理着朝廷的众多藏书,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更高层次的书籍,比如《尚书》。老子时代,《尚书》称《书》或《书经》,到汉代称《尚书》,那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它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中期,记载了约1500多年的历史,而大部分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老子日日研读,用心思考。当他读完这篇著作时,他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应该说,做官不是老子的志向和兴趣,但是,周朝守藏室史这一尊贵的职务,不但使老子的思想不断地升华,也使他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篇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聃”一事。《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于17岁至20岁之间,《天运》则称孔子已年五十有一。
P2-3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毅然骑青牛西去,从此无踪无影。他死在哪里,是不是真的死了?没有人知道。有人说,他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大沙漠,到他向往已久的西域去了。也有人说,他已达到“不死”境地,升仙成神了。所以,老子是一直活着的。
老子一直活着,他和他用韵文写成的五千言《道德经》,把一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搞得半痴半醉。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仰望着那个老子骑青牛而去的方向,高声诵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尽管没有几个人真正的读懂其中的意思,但这神神秘秘的《道德经》的确使这个曾经的周朝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馆管理员)永远地活在了后世人们的心中。
现代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老子应该就是上帝吧,因为他并非情愿地写下了这五千言,使之传于后世。那为什么他还要写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赋诗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白居易说,既然您老人家说过了,干嘛还要违背自个儿的意愿,留下这五千文呢?其实,诗人太过苛责了,若不是那个叫尹喜的关长赖皮赖脸地逼着老子写下《道德经》,老子还能活到今天乃至以后千万世吗?
老子一路歌着,向西而去,他的后人就一直追寻着他。尹喜得到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便辞职而去,追随老子,自己也成了神仙。那个写过《逍遥游》的庄子得了老子的指点,就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抛却了人间的一切恩怨,向西追寻老子去了。到了汉朝,张天师张道陵把老子推到了道教教主的宝座上,说他“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如此,老子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了。后来,老子来到“三清”境,成了宇宙第三大神仙,而第一、第二大神仙据说还是老子幻化来的。连君临天下的玉皇大帝,名义上也得由他领导。神仙们对老子都很敬重,因为他总是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这个世界,虽然,他很少去管那些繁琐的事情。
其实,人间的帝王也很崇拜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高祖李渊,硬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尊他为“太上老君”,并奉太清宫为家庙。他的孙子唐高宗给老子上了尊号“玄元皇帝”,高宗的孙子、更加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说自己多次遨游仙境,亲眼看到了他的老祖宗老子,并祈求祖宗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帝王家业,就连他的爱妃杨玉环据说也是老君身边的神仙,专门下到凡间,与他演绎了一场生死情爱。其他如李隆基之前的秦始皇、汉武帝,之后的宋徽宗、元太祖成吉思汗、明世宗嘉靖帝、清朝雍正帝无不对老子项礼膜拜。
老子还时不时地显迹于人间,老百姓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老子的帮助。也许是老百姓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老子一个人度化不过来,所以,他就想了个办法,把人间不少有悟性的人士点化成仙,于是,一个人的有限力量化作多个人的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后天成仙者加入了拯救人类的行列。比如八仙、妈祖、关帝、药王,等等。
老子不仅在我国享受着尊荣,在西方也受到深度关注。据说,老子的《道德经》被翻译成50余种外国语言,是翻译语种最多,翻译版本也最多的汉语经典,老子甚至被当作“东方尼采”。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次施政纲领中还念念有词地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引申意就是治理一个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就好像烹小鱼一样,是用不着总去翻动的。里根到底是真的读懂了老子,还是在作秀,不得而知。但几年前,《纽约时报》把老子评为世界十大作家之一却是真的。
老子崇信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喜欢自由自在,不为利诱,不为威迫,做到了这些,也就达到了长生不老的目的。他手下的那些神仙们也是这么做的,虽然这么做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少方法,而其中最多的可能就是归隐山林了。
受了老子的启发,后代很多明达时世的人便都归隐山林。比如,姜太公、范蠡功成身退;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在打了9年的恶仗,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也写日记、寄家书,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让多年劳碌的心态放松下来。
老子说“道法自然”,也就是活着要顺乎自然,返璞归真。可是,现在,一种深深的不安常常困扰着老子,忙忙碌碌的人们顾不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欣赏一番自然风景;工业文明已经快发展到极限,自然被无情地毁坏,人类还能寻找到“返璞归真”之路吗?
老子骑青牛而去,把他的智慧永远地留在了人间。从那个遥远的年代开始,人们就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己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从那个遥远的年代开始,人们就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
张艳玲编著的《老子的智慧》以老子的思想为根源,追寻他的智慧,并把他的智慧用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治国安邦。尽管老子的这些思想产生于遥远的文明还相对落后的时代,但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