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总动员(美国二战国内史)/指文图史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陆乐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乐编著的《战争总动员(美国二战国内史)/指文图史系列》将从一个极为有趣的窗口——战争海报,来一窥美国普通民众是如何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本书中的画面能帮助今天的我们了解那场残酷战争中更多的细节,正是这些无数的细节综合成的伟力。最终埋葬了法西斯。

内容推荐

陆乐编著的《战争总动员(美国二战国内史)/指文图史系列》以上千张精美的二战美国战时海报为主要切入点,首次向读者详细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后方社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全书共由12章组成,涵盖了当时美国国内战争动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战事宣传、资助盟友、招募征兵、促进生产、物资供给、战争债券、民间援助、反敌反特、疾控预防等多个方面,让读者从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认识到,整个美国是如何从一个漠不关心的中立者转变成一个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而竭尽全力的主战者。《战争总动员(美国二战国内史)/指文图史系列》不仅是对国内相关领域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亦是一部介绍美国二战期间社会进程的简明断代史。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鼓舞士气

第二章 敌我分明

第三章 厉兵秣马

第四章 加速生产

第五章 军需补给

第六章 军工安全

第七章 战争债券

第八章 定额配给

第九章 后方支持

第十章 巾帼英雄

第十一章 谨言慎行

第十二章 疾控预防

后记

试读章节

很多美国历史学家都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称得上是美国人在整个20世纪凝聚力最为坚固的4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历史中最为团结一致的4年。就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专栏记者阿瑟·克罗克(Arthm·Krock)便在自己的撰文中表示“某种凝聚力正从火奴鲁鲁的废墟和残骸中逐渐形成”。这位绰号“华盛顿新闻业主管”的资深媒体人与很多眼光敏锐的新闻观察家都发觉:罗斯福的两位异党对手——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和在1936年总统大选中铩羽而回的前堪萨斯州州长阿尔夫·兰登(AlfLandon)似乎都不再忙于制造两党间的各种矛盾。

在1941年12月10日对国内民众所进行的一项民调中,有超过98%的美国人赞成对日本及其他轴心国开战,而罗斯福的民意支持率也一跃攀升至89%——这也是美国在整个20世纪中总统支持率最高的一段时期。按照美国历史学家乔弗雷·佩雷特(Geoffreyr Perrett)的说法就是:“整个国家似乎从未有过如此同仇敌忾的时刻……不管任何的失败、阻力或挫折都无法打破这股坚韧的团结意识。”12月14日,美国中央车站候客大厅内的东侧大墙上张贴出了一张长120英尺、高75英尺的巨幅壁画。这张由美国著名摄影师阿瑟·罗施坦(Arthut·Rothstein)和农场安全管理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下属信息部的十余位海报设计工作者历时3个月完成的巨幅壁画尽管其主旨是帮助财政部推广国防债券,但通过壁画中间摘录自《葛底斯堡演说》最末一句“这个民众领导下的政府——将不会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也让人们从中强烈地感受到美国人对于赢下这场战争的信心。

可惜的是,美国人的这股团结意识和信心似乎并未在珍珠港事件后就被完全激发出来,尤其是平面媒体的反应让人觉得有些迟缓。尽管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早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1941年初,美国的政府机构和各地企业便已通过海报和广告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号召了美国人团结起来以应付可能到来的战争风险,但这种将设计主旨上升至国家层面的实例成果相比起多如牛毛的商业海报和广告显得太过微不足道。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因为这种性质的海报或者广告根本不会给商家和雇主带来任何经济利益,而非营利性的政府机构又在当时国内外媾和、绥靖与孤立思潮的复杂舆论影响下显得不知所措。在国内对于是否应该派兵参战而争论不休的大环境下,政府宁可抱着骑墙观望的态度也不愿因为言语上的疏忽而遭致任一阵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甚至连《新闻周刊》这样的大型期刊都只是模糊地向民众发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警告:“你可曾做好面对危险的准备?”

P5-6

序言

孤立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之一。这个贯穿美国历史,自华盛顿时代就逐渐确立起来的政治观点在珍珠港事件前一直都是美国国内盛行的主流思想。由于美国与多数国家的联系都被太平洋和大西洋所隔绝,故此自独立以来,美国人就始终认为自己与其他地方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美国建国伊始,华盛顿就要求美国在结交盟友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尽管当初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并不受到支持。然而随着约翰·亚当斯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而在二期总统选举中落败,其继任者托马斯·杰斐逊又在第二个任期内因避免美国卷入拿破仑战争遂中断与欧洲的贸易往来而导致支持率暴跌,再接着詹姆斯·麦迪逊在执政期间遭遇了惨淡收场的1812年战争;自此之后。“不要卷入欧洲战争”就渐渐成为了所有美国执政人士达成的某种默契。

到了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开始认为,美国当初参与一战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而当纳粹于30年代早期攫取德国的执政权并开始重整军备之后,更多的人认识到,欧洲大陆迟早要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于是很多关于军火商从战争中获利的流言开始被散布开来,诸多美国人也觉得自己的国家这次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再次卷入战争。这种反战意识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变得愈加强烈,盛行的反战观点以及对于在一战中阵亡将士的哀思促使很多人坚信一点,那就是美国绝不能再次卷入任何欧洲战事。人们开始更多地专注国内发生的事件,而对国际政局变化变得漠不关心。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降临在美国人头上的一场大灾难,其影响甚至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尽管罗斯福随后推出的新政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人的绝望情绪,但大萧条的负面影响直到30年代晚期才算逐渐退去。与此同时,同样遭遇了经济重创的德国和日本则以大萧条为契机成功地实现了集权化,在军国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先后挑起了地区的侵略战争。

受孤立思潮的极大影响,美国当局于1935年8月通过了《1935年中立法案》,禁止美国注册公司与那些好战国家进行任何贸易往来。这条法案的颁布间接促使意大利发动了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在随后的两年中,美国政府又三次修改这项法案,并在共和党议员阿瑟·范登堡(Arthur-Vandenberg)的提议下限制美国私人和企业参与涉及他国战争的交易或实施援助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弗朗哥军队获得纳粹德国撑腰的同时,对立的共和政府军甚至都无法从美国购买武器加以反抗。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很多美国人反而更想保持中立、置身事外。孤立主义的倡导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参与欧洲战事,立场鲜明地与罗斯福保持对立,即便后者不断感觉到应该及早插手战事,与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展开正面交锋。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德国的空军力量太过强大,美国几乎没有胜利的把握。由此,许多人不但反对美国参战,甚至在国会通过军备和军费拨款的过程中也施加了很大的阻力。

在这样的危险处境下,罗斯福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巨大勇气决定说服国会拯救处于危难中的欧洲盟友,并为日后全面启动的美国战争机器进行设备调试工作,从而为美国及所有的盟国提供强有力的军事设备和后勤补给。1940年12月29日.也就在圣保罗主教座堂遭德军空袭而严重毁坏的同一天,罗斯福在他的例行炉边谈话中借用当时美国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Robert Sherwood)作品中的台词提出了“民主兵工厂”(Arselqa|ofDemocracy)这一概念。他向公众解释了支援欧洲,特别是为英国提供军事援助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国必须成为为这些民主国家输送炮弹的兵工厂。通过与孤立主义者和国会的周旋,罗斯福还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完成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决策,包括部分废除中立法案,签署和平时期《征兵法案》及更为重要的英美《租借法案》。

后记

当法国画家朱尔斯·谢雷于1869年在他自己位于巴黎的小印刷坊里把他两年前创作的一幅画作变成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彩色现代海报时,这个印刷工的儿子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已将古典绘画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时髦言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当然还要得益于当时日趋成熟的平版印刷技术,它让这些光鲜的海报开始逐渐出现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并迅速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流行起来,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崭新时尚的艺术门类。同时,人们也很快就意识到,一张看似轻若鸿毛的海报除了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功能之外,还蕴含着重似千斤的宣传力量。

四十余年之后,战争性质的海报终于在一战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时代里,一张张张贴的海报无疑成为了政府动员人民加入战争的首要工具。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真正让战争海报大展拳脚的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虽然他们加入战争的时间远比其他几个同盟国战友来得晚,但到战争结束时,他们创作的上百万份海报数量却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美国政府在战争伊始就清楚地意识到了海报的重要性,故此政府号召全国的美术画家和知识分子群策群力,各抒所长;于是海报画家们用他们那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有力地将整个民族的积极性都调动到了极致。这一张张海报,消除的是战争的恐惧,唤醒的是民众的良知,激发的是民主的理想,期盼的是永久的和平。海报动员了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也正是画家们的妙笔生花,策划者的字斟句酌,才将海报俨然变成了向民众灌输必要的爱国主义和积极态度的工具。

其实在我看来,此书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本战争题材的画册,那一张张构思精巧且画面精美的宣传海报更多的是我们洞察二战时期美国国内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都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前线的美国军队上,谈论美军航空编队如何依靠摧枯拉朽的战略轰炸击垮整个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命脉,分析美国海军舰队如何将不可一世的日本联合舰队逼入绝境,探讨美国陆军如何能在德军防线中锲开缺口而直捣第三帝国的腹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人之所以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首要原因或许就在于这个国家被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的自身潜力。战争并非只是两国军队之间的较量,更在于兵戎双方在各个层面上的角力。兵策所云的“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若没有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将这些提供给军队,那么因缺少“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所需的千金日费,焉可复举百万貔虎欤?

当然,若我们抛开一切战争和政治因素,不管这些海报出自政府机构、商业公司还是民间组织,我们仍能透过那一句句有力的话语和一张张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海报所蕴含的一个民族团结一致的巨大凝聚力并深深地为之所震撼。这些海报所能衡量的不仅仅只是美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承载,更是他们对诸多普世道德的完美诠释。正如历史学家德索托·布朗所言的:“纵使时光流逝、社会变迁,过去的这些海报还是能在你的心底留下印迹;诚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的确有些滑稽荒诞,但它们给你心灵上带来的感触仍是十分强烈的。”

自高中时期买下两册《战争海报收藏》之后,便由此对战争海报产生了浓厚兴趣,故此完成本书多少也算了却了我心中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当然,此书也可看成是本人早先发表于《深度战争》创刊期中《大音希声:二战美国海报赏析》一文的全面修正和补充,然前作漏误频出,自让我深感自己肤见谫识、款学寡闻,且多乃以郄视文之见。此番执笔中虽已旁求博考,但不免书中鲁鱼帝虎、瑕隙秕谬之误,烦请诸位读者不吝斧正,代为研幾深浅,在此一并道谢。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总体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均相当重视战时宣传。而海报则是战时宣传最为直观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国内外对战争海报的研究非常之少。陆乐先生是国内这方面最为深入的研究者,曾在本人主编的《深度战争》上发表过《二战美国海报》一文。这一本通过海报来进行讲述的《美国二战国内史》,是水到渠成之作,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让大家能够了解美国在二战中的战时宣传,更能够让我们看到海报在推动美国取得胜利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唐思(reichsrommel),专业勋赏文化文集《号角》主编

但凡研究战争者。往往把眼光放在前线战士的生死搏杀。亦或是双方将帅的殚思竭虑上,对其他方面则多有忽视。这本《战争总动员》将从一个极为有趣的窗口——战争海报,来一窥美国普通民众是如何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本书中的画面能帮助今天的我们了解那场残酷战争中更多的细节,正是这些无数的细节综合成的伟力。最终埋葬了法西斯。

——顾剑,《最后的空战》作者

绝大部分人热衷研究美军在二战中的作战行动,却很少关注美国国内情况。本书结合二战期间大量精美的宣传海报,揭示了世界第一强国在二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内在因素。那就是胜利始终源于后方!

——赵玮,《钢铁、鲜血、神话》作者&《巨人的碰撞》译者

德国人和日本人在战术层面上可能并不逊色于美国人,但让他们无法企及的却是来自美国后方的庞大物资补给和资金支持。美军缘何在二战中取胜?本书或许能从新颖的角度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胡烨(一剑倾心),《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作者

很多人都认为,美军之所以能取得二战的胜利,很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二战后期对德国和日本本土持续发起的空中打击;然而。本书将提供一个全新的阐释,它会让你惊讶地发现,真正拖垮轴心国的,根本就不是美军的航空大队抑或是战斗舰队——美国后方夜以继日的生产能力与源源不断的财政资金让轴心国徒呼奈何。或许胜负的裁决早在美国宣战的那一刻便已作出。

——蒙创波,《天火焚魔》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