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主编的《知行》以国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为宗旨,尤其重视国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国学养成教育。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儒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不论是从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从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价值来讲,儒学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本书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
宋一夫主编的《知行》内容简介: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知行》的核心命题是知行,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知,是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动、行为、践履之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涉及认识论,也涉及伦理道德等其他哲学范畴。知行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古人争论久远且又激烈的问题,乃至今日也是认识论中时常讨论的重要课题。历代的哲学家,在探索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诸种看法。这些思想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清朝的时候,沧州有一个姓刘的书生,他性情很孤僻,不善于交际,更不愿意抛头露面。他只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每天,早上起床之后,便埋头苦读,一直到日落西山、月上梢头才停止。他书读得多,但实践得少,又不和别人交往。所以,若让他讲古书,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得头头是道;若让他处理世事,却显得异常迂腐。
有一次,刘生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伏案研读了整整一年。书上的兵法、条目都烂熟于胸,他自以为通晓了兵法,可以统率十万精兵了。于是,他每天异想天开,寻找大显身手的机会。事有凑巧,他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些农民由于不堪官府压迫,聚众造反。他听说后,感到真是天赐良机,这正是自己施展本领的机会。于是,他纠合一队乡兵,自命为首领,亲自率兵去镇压。他以为一定会马到成功。岂料他打仗的理论虽然丰富,但打仗的实践却一次也没有。他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布阵,不懂用兵的谋略,更无从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初次交锋,他就溃不成军,被对方彻底击败。这个书呆子气十足、自命不凡的“指挥官”也险些送命。可是,这件事并没有给他以深刻的教训,他仍执迷不悟、我行我素。
过了一段时间,刘生又耐不住性子了,心想军事搞不成,也许是运气不佳,那就干点别的吧。他东找西翻出一部古代水利著作,闭门苦读一年多,把书背了个滚瓜烂熟,自以为学有所成,于是自命为水利专家。他雄心勃勃,想一展身手,把以前惨败的教训忘得一干二净。他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可以把千里贫瘠土地,改造成肥土良田。他在家闭门不出,精心绘制了一幅水利工程图,苦思冥想,又附了个详细说明,呈送给州官。事情也巧,那位州官新官上任急功近利,看了他的设想,以为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事,就破例批准他在一个村庄里做实验。刘生一听,欣喜若狂,迅速实施他的计划。可是按他设计的图纸刚刚掘通沟渠,就遇上了一场大雨,倾盆大雨连降几天,造成洪水泛滥。水从四面八方顺着渠道灌进村庄,到处一片汪洋,田地淹没了,房屋倒塌了,村民无家可归。
事实证明,刘生的设想和实验都因为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以失败告终。
两次惨败,使刘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自此以后,他消沉下来,所有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每天长吁短叹。他不明白为什么耗掉那么多时日读懂的书、弄通的理,办起事来总行不通。因而他总是闷闷不乐地独自徘徊在庭院里,摇头叹息,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是古人欺骗了我吗?”他每日默念这句话不知多少遍,百思不得其解。不久,他就在极度苦闷中病死了。
传说刘生死后,每当明月清风之夜,人们便常常看见他的灵魂在坟前的松柏树下,仍然同他活着时候一样,一个人踱来踱去,摇首自怜,口中念念有词,满面苦涩之状。仔细倾听,原来,他念叨的还是那旬“难道是古人欺骗了我吗?”可见,他耿耿于怀的还是这件事情。
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可给人的启发却着实不浅。知、行分割,以知代行,刘生所作所为说明了他以古为法,不知变通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他把古人的经验奉为金科玉律,而不管实际情况适用不适用,落得自取灭亡的下场。当然,鬼魂之说都是无稽之谈,在这里是为了鞭笞刘生理论脱离实际、墨守教条而至死不悟的迂腐行为。
南岐,位于秦蜀交界的一个山谷里。由于交通不便,消息也闭塞,这里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近乎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对外界的认识非常浅薄。这个地区虽然山峰秀丽、泉水清澈,但水质却不好,凡是吃南岐水的人久而久之,都要患一种病,就是颈瘤病。土生土长的南岐人颈项上都长出很大的肿瘤,脖子显得很粗。
所不同的就是年长的人长得大一点,年轻的人长得小一点而已。长年生活在同一个山沟里,彼此又患同一种病,习惯成自然,因此,对粗脖子也就见怪不怪。他们都认为人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这里之前几乎没有陌生人来过。有一天,很偶然地来了一个外地人。结果,他一进寨子,便被人们包围起来。南岐人感到好奇,他们看惯了粗脖子的人,突然来了个正常人,倒把他们吓住了。他们惊异地打量着这个外地人的脖子,半晌说不出话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妇女痴痴地笑着说:“瞧,快瞧他的脖子,有多瘦!真难看,太难看了。”她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指指点点,嘲笑着那个外地人。
外地人无端受到嘲笑,感到啼笑皆非。他看看围观的人,个个脖子都长着肿瘤,立刻就明白了。于是,他耐心地对南岐人说:“你们不要笑了,该笑的是你们自己。瞧你们的脖子上长着的大包,那不是天生的,是患了一种病,叫做颈瘤病!”
“什么?”南岐人听他这么一说,笑得更起劲了,“病?我们的脖子粗是病?难道人人都有病吗?”
“是的,确实是病,我怎么会骗你们呢?正常人的脖子是不会这么粗的,就像我的脖子。”外地人摸着自己的脖颈耐心地解释着。
“你才不正常呢,”一个南岐人终于忍不住了,“你看看,你看看。”边说边把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往外地人跟前拉。“这都是粗脖子,没有一个像你那样细的,就连孩子也不例外。”说着又把一个长颈瘤的小孩拉到前面。“你说,到底是谁不正常呢,是你一个人,还是我们大家!”这个南岐人说得慷慨激昂,似乎有理有据。“只有你脖子细,有病的是你!”周围的人都随声附和。外地人哭笑不得,只得再一次地说:“相信我。你们确实是患了颈瘤病。你们不去查找患病的原因,寻找良方加以治疗,反而认为是我的脖子细,这太可笑了。”南岐人看这个外地人气急败坏的样子,更加来了兴致,嘲笑、议论得更起劲儿了。“哎哟,你瞧瞧!”一个妇女指着大伙对外地人说,“我们这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祖祖辈辈也都是这样的人,从来没人说过我们不正常,更没有人说过我们得什么病。你一来,不仅说我们有病,还要我们去摘掉什么瘤啊、肿的,太莫名其妙了。”她的话音一落,周围的人爆发出一阵大笑。
看着这些南岐人,这个外地人无论怎么解释也没有用,无可奈何只得悻悻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南岐人的可悲就在于走不出南岐,他们就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有疾病,在封闭的环境只能产生狭隘的认识。正确的知识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实践,没有实践,认识就会有极大的局限性。外界普遍认识的事物,他们却一点不了解。甚至把错误的认识当成是正确的,这才更可怕。P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