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出生在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残酷,规模也更大。各大国都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三晋、齐、燕各有带甲之士数十万人,秦、楚两国各有“奋击百万”。作战时往往是大量出动。战国末,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出兵40余万。秦为了灭楚,动员兵力达60余万人之多。春秋时的大战,有时数日即告结束,战国时则短者要数月,长者可以旷日持久达数年。战争中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有时一次战役中被斩首的士兵便达数万乃至数十万。正如《孟子》所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战争的残酷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一次大战损耗的物资则是“十年之田而不能偿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都意识到,单靠武装力量很难达到兼并别国的目的,运用外交手段,联络盟国的策略开始提到各国政治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公元前266年,正值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在位。宰相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兼并方针,得到昭王采纳。秦昭王一面大力进攻与秦接壤的韩、魏二国,一面通过与赵结盟来破坏三晋的联合。按当时惯例,成盟之后要互送人质,用来表示信任。人质往往由国君的儿子或孙子充当,故又称“质子”。秦、赵两国成盟后,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使被作为质子送到了赵国。
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名柱,妻妾众多,仅儿子就有20多个,子楚排行居中。子楚的母亲名夏姬,安国君不喜欢她。母亲不受宠,而他自身又非长子,所以子楚便被充作了质子。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后,秦国无人问津,赵国也就不把他当回事,以至于生活窘迫,受人歧视,成为一个流落异国的寒酸公子。
也是子楚命不该绝,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吕不韦的投机商人。此人从事投机生意多年,往来于各国都市,贩贱卖贵,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人称“阳翟大贾”。由于商业投机受政局影响甚大,所以吕不韦在多年的经商生涯中也练就了一双敏锐的政治眼光。因此,当他一见到子楚时便立即发现了他的投机价值。
吕不韦对秦国宫闱的内幕了如指掌。他知道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妾是华阳夫人,但美中不足的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如能通过游说华阳夫人扶持子楚得到王位,那自己就可以“定国立君”之功大发一笔政治财。
吕不韦的投机心理从他与父亲的谈话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吕不韦问父亲:“耕田能够获利多少?”
“获利十倍。”父亲回答。
“如果投资经营珠宝呢?”
“获利百倍。”
“如果投资政治,立君王、定国家,又能获利多少?”
“那就无法计算了。”
父亲的回答更坚定了吕不韦做这笔政治投机生意的决心。
吕不韦不愧为一位有气魄的投机商人,他一次就拿出1000金,500金交给子楚,让他改善处境,广交宾客;500金用于采购珍奇玩物,自己带上去游秦国。P3-4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书·吕刑》。其日:“皇帝哀衿庶戮之不辜”;又云:“皇帝清问下民。”在我国古代,帝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赢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前无古人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最终,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秦始皇统治后期,更加残酷地剥削人民,在暴政的压迫下,人民群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残暴统治。这其中有一位农民起义军头领——刘邦,也就是后来的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他审时度势,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建立了强盛的西汉王朝。
汉武帝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重孙子,他雄才伟略,是一位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皇帝。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文景之治”打下的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在书写汉代历史最光彩夺目的篇章的过程中,他大胆改革选官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知人善任,使得各方面人才风起云涌,极一时之盛。所以,很多人称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义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无论如何辉煌,到头来总免不了被其他的朝代代替,这就是自然规律。朝代的更替,随之而来的是产生更多的皇帝,这些皇帝都有各自的特点。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一旦成为皇帝,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身上就会笼罩着传奇的色彩。帝王头上闪耀着让人仰慕的历史光环,同样也有着被人津津乐道的另一面。
中国历史从轩辕黄帝到辛亥革命一声吼,推翻帝制,前后约五千年。共出了三百多位帝王。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理性的思维、翔实的史料和过硬的考证,寻根究底,探幽发微,以十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为例,为大家揭开帝王们的神秘面纱,让读者近距离去了解这些帝王。
姜若木编著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说说历史上那些帝王们》内容介绍:辉煌盛美,权倾天下傲视群雄;德象天地,举措审谛行于天道。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最先使用“皇帝”这个名称的,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皇帝是九五至尊,权利至高无上,同时他们的享乐自然也达到极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间的一切。都归于他们,属于他们。
皇帝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神化的外衣,他们是“天”之子,他们的皇位是“君权神授”的,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的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
“皇帝”一词,最早见于《书吕刑》。其曰:“皇帝哀衿庶戮之不去辜”;又云“皇帝清问下民。”在我国古代,帝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一起来翻阅《大风起兮云飞扬:说说历史上那些帝王们》吧!
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朝代更替已是寻常之事。大浪淘沙,有贤能者脱颖而出,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时代的主宰者。他们改旗易帜,建立自己的王朝,建制称帝,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伟业。
历史上从轩辕黄帝到辛亥革命一声吼,推翻帝制,前后约五千年,中国共出了三百多位帝王。这些帝王或雄才大略,或经天纬地,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才能。姜若木编著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说说历史上那些帝王们》以独特的视角带您近距离去了解那些神秘的帝王,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