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狂喜,令人痛苦,令人心灵溶化。苦涩恋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字版)》是歌德的代表作,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字版)/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名译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歌德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令人狂喜,令人痛苦,令人心灵溶化。苦涩恋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字版)》是歌德的代表作,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字版)》由歌德编著。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字版)》简介: 少年维特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绿蒂。在得知绿蒂已订婚的情况下,他依然不顾一切地爱恋着她。为了忘掉这段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维特离开绿蒂,力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被爱情和社会逼人绝境的维特,最后举枪自杀。 目录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译后记:漫话维特 试读章节 1771年5月4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艾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丁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做好她交待的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里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精力充沛热心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她准备在什么条件下全部交出来,这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这件小事儿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人世问的误解与成见,往往会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景致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自己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形成了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简单精巧,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已离世的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不了他。 5月10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称得上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的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P1-4 后记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毕生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一笔光辉巨大、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1774年,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这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仅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因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一向被人轻视的德国文学也提高到了与欧洲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问世前,歌德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便一直作为《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 影响如此巨大的《维特》是部怎样的书?这部书有何价值与意义? 《维特》是一部规模不大的长篇小说,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也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尚有一段“编者"的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的灵魂。稍后,他又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若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 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 第五次出逃: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浑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他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揉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夫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别的重要人物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只一个原型。所以歌德自己说,《维特》这部作品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有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然而,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但与此同时,封建贵族阶级仍牢牢掌握着政权,在其军队和国家机器面前,年青的资产阶级感到自己十分软弱无力,因而普遍滋生了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伤感多愁竟成了一种时髦。1772年在故乡法兰克福养病期间,歌德就参加过一个由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组成的团体。而在文学中,感伤主义的小说以及市民悲剧也应运而生。《维特》便是在这种时代气氛和文学潮流中出现的。它那位耽于幻想,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便是当时一代青年的代表。他代表他们,述说了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并以其一次次碰壁失望后的悲伤哭泣,“对横跨在市民的现实和自己对这个现实所抱的同样是市民的幻想之间的鸿沟”(恩格斯语),发出凄惨的哀号。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 而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在这里,“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见恩格斯《德国现状》)。另一方面,德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却最软弱,根本没有力量与勇气像在英、法等国那样去做改变现状的实际尝试。他们中最先进的人物也只能在文学与哲学中去寻求自由,幻想未来,一般平庸之辈就更是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了。所以,我们在《维特》这部作品中看见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了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所以,维特只能一次次逃走以至最后自杀,因为——“别无他途”! 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维特恰恰自杀于圣诞节前一天,临死还读了莱辛的抗暴悲剧《艾米尼亚·迦洛蒂》,就更清楚地表示了他对社会的愤懑和抗议。但也仅仅如此而已,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有更勇敢的行动,虽然这已比恩格斯说的“处在(德国)这粪堆中却很舒服"的平庸资产者要高尚一些。 能不能说,维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呢?诚然,他的性格是病态的;但这病态的性格一如上述乃是时代和阶级的产物,维特即是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那种“时代病"的一名重症患者。 能不能说,维特的悲剧仅仅产生于他不幸的爱情和生活际遇呢?也不完全,我们知道,爱情是一个社会问题,历来都反映着时代与社会的风貌。而在《维特》这部小说中,仅仅因婚姻恋爱问题而死、而疯、而犯罪的不幸者还有好几个,并且几乎都是由礼法、财产、等级悬殊社会限制造成的。 综上所述,《维特》应该说是欧洲十八世纪这个过渡历史时期的悲剧,软弱无力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悲剧,落后腐朽的德国社会的悲剧。而这,便是《维特》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不过,以上所述,仍然不能讲已经穷尽歌德这部杰作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年轻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情讴歌,对天真无邪的儿童的热爱,对淳朴的古代社会的向往,还有他视死亡为回返自然父亲的怀抱,所有这些,通通都表现了作者返归自然的启蒙思想和哲学观。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广大青年不仅读它,而且纷纷摹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风度举止,更有少数人学他而自杀了的。大诗人如克罗卜斯托克也为《维特》所倾倒,拿破仑读它甚至达七遍之多。与此同时,《维特》却遭到形形色色卫道士的诟骂,被斥为“淫书",“不道德的该遭天谴的书"等等,因此译本一出现在米兰,就被教会搜去全部销毁,在丹麦和德国的一些邦,也被宣布为禁书。但尽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维特》的流传。它很快译成了各种语言文字,在英、法两国译本分别多达十数种,仿效之作也大量出现。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于我又有何益哟,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 画上了镜屏! 歌德这节诗,说的就是他对《维特》的广为流传所感到的矛盾心情。关于中国古瓷上出现维特与绿蒂画像的说法有好几起,较为可信的要数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在《歌德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所提到的。他写道:“……在广州地方,特别为外国人预备瓷器,所谓客货的那类东西,上面的画图是照欧洲人的嗜好绘的,所以画上维特与绿蒂等人的像。"但不管这类传说是否可信,千真万确的却是在《维特》问世后一个半世纪的1922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处于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代中国青年,在《维特》中找到了知音。仅据1932年的一个不完全统计,十年间郭译《维特》已由不同书店重印了三十版之多。最近一些年,各种新译也层出不穷,包括1981年率先推出的拙译在内,各个时期的译本加在一起,数量更多达30种左右。以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影响之大和重译、重版次数之多论,《维特》恐怕是无与伦比的。 《维特》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起决定作用的,首先应该是《维特》所具有的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也即上文已经指出过的,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关于这一点,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中说得十分明白:“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恰在适当的时候出版的缘故。正如只须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 等到欧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高潮时期,《维特》便不再时兴了。于是海涅在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中劝诗人“别再像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把《维特》贬得无以复加,干脆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因为当时的青年不再是哭哭啼啼的厌世者,他们已成了举起剑与火焰来进行斗争的战士。 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飚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其次,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惋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是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即将离开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成了他自己的凄凉心境与悲惨命运的真切写照了吗?在《维特》中,类似这样能给人以诗的回味的段落,不胜枚举。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从1772年《维特》问世到今天已经过去近两个半世纪。时代完全变了,世界完全变了,今天我们再来阅读、欣赏经典名著,当然也会以完全不同于一百年前的先辈的态度和眼光。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希望今日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不但能从中了解、认识主人公维特生活的十八世纪的德国社会,也能受到文学的陶冶,获得阅读杰作的巨大愉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