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还是“不争”
早上,孩子不爱起床,你说:如果你现在起来,妈妈今天第一个接你。
参加完园所的半日开放,你说:宝贝,你今天真棒,你是第一个回答老师问题的。
在公园里面玩,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在孩子还没有表示的情况下,你立刻冲上去对别的小朋友说:你为什么抢他的玩具?
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你说:你怎么不知道还手呢?他再打你,你就打他,听见没有?
孩子步人小学,要考试了,你说:你要是考了第一名,妈妈就给你买你想要的玩具。
就这样,孩子在你的教育和引导下,变得越来越争强好胜。
有时,我站在幼儿园的门口,总是能听到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跟爸爸、妈妈邀功请赏:
“妈妈,我今天拍球得了第一名!”
“奶奶。今天老师夸奖我吃饭吃的最快!”
“爸爸,今天在班上,我插的枪最长!”
总而言之,孩子们似乎把每天中的小游戏都当成了一场决一高下的比赛。竞争意识深刻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并成为了孩子们成长以及得到奖赏的动力,而你呢?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享受得一塌糊涂。
直到这样一天,孩子吵着要玩跳棋,然后,你们开始摆棋布阵,你怕他输了会哭闹,就提前说明了规则,打了好几下预防针。怕孩子不明白,特意演示了一遍,而且,还警告孩子说“不许耍赖”,他高兴地答应着。可是,刚刚过去了几分钟,孩子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虽然,这才是刚刚开始,并没有显示出输赢,但是,他看到自己的棋子落后了,便开始接受不了了。无论你怎样讲,孩子都不服气,最后,竟然一下把棋盘打翻。看着满地的棋子,你又会说:你怎么回事?任何事都是有输就有赢,你怎么可能一直赢?怎么可能每次都是第一?输了又能怎么样?这很正常。
在说完这些话以后,你表现得也很气愤!
之后,孩子的思绪被我们矛盾的教育干扰了,在每一次面对比较游戏时,究竟是争还是不争?
Cindy的说说
其实,拥有竞争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先要了解,竞争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三岁左右,孩子的竞争意识已经在逐步地形成,不断地和他人进行比较,不断地用比较结果来评价他人以及自己,并且比较的对象还在不断地更换。
孩子们在相处的时候,竞争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但是,远远没有家长们感觉的那样的严厉和残酷。有的时候,竞争的结果的确会给孩子带来短暂的不愉快,在那个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只需要借他一个臂膀,让他趴在上面边哭边讲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做一些疏导工作。不过,你要知道,竞争也不是坏事,孩子们在彼此的竞争中可以学会以及掌握与他人相处、交流的模式;学会面对压力、承受挫折;学会自信地展现自己;学会应对各种场合下的失败和成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等等。
但是,3~6岁,我依然不赞同孩子的竞争意识过分强烈。
因为,对幼儿来说,彼此之间竞争的结果是说明一切的有力证明,而非让幼儿客观地对此进行他人以及自己的评价。
比如,谁第一、谁最快等等。
得到第一的小朋友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赞赏以及老师的表扬,所以,赢了的孩子并非是真正地获得了自信,而是,以为只要自己永远都“得第一”才能得到大家的关注及认可,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便是事事都想争第一。很有可能会变得,面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获胜的比赛从而选择放弃,不敢参与,因为他们只想赢、只有赢!
对于那些在竞争中输了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进行全盘的否定、自暴自弃、看重结果、不分析过程。
孩子与成人并不一样,成人在面对失败时会仔细地思考和分析,但是孩子不一样,因为这是他们年龄特征所导致的。
过分的竞争会破坏孩子之间彼此的友谊,并让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而社会合作意识越来越薄弱。
孩子的分析能力也并不完善,所以,过分的竞争会让孩子产生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赢的强烈感觉,这样会增强孩子身体中的攻击性因素,增强攻击行为。
第一,永远只有一名,但是,第一代表的不是永远的成功、永远的胜利和掌握全局。重点是,孩子获得的成功和胜利是需要经过努力,或许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的进步和提高,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的。
生活中,没必要因为孩子轻视他人的言论而惩罚他,但是,你也绝对不能过度鼓励。不要因为孩子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进行过度的夸奖,但你也绝对不能置之不理,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另外,在生活中,父母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父母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当自己谈论某些领域上成就的时候,是不是会洋洋得意、夸大其词呢?自己是不是也总是爱和他人相比较?甚至曾经做过不恰当的比较呢?
最后,不要让孩子事事争第一,而是要让孩子将全部的注意放在努力的过程中,不要特别地在意自己有没有把他人超越,或是自己哪方面不如别人,要引导孩子和自己作比较。比如: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比,哪里变得更好了?哪里需要进行改进?
人的成长是建立在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认知上的。当你明确了自己,那么你便明确了成功的所在。
P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