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编著的《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精)》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本书中的文字涉及文化、思想、历史、政治、教育、语言文字诸方面,实为先生百年学思之精华,广受读者好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有光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有光编著的《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精)》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本书中的文字涉及文化、思想、历史、政治、教育、语言文字诸方面,实为先生百年学思之精华,广受读者好评。 内容推荐 周有光编著的《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精)》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周先生自“离开办公室”后,就告别了语言文字的专业研究,开始撰写大量思想文化随笔,内容涉及中西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随笔除了来自阅读积累之外,还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周先生以其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清通晓畅的语言,论述了诸多深奥的问题。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 目录 走进全球化 走进全球化 走进世界 全球化巡礼 全球化和现代化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 多极化与一体化 漫说太平洋 美国归来话家常 闲谈俄罗斯 两访新加坡 扶桑狂想曲 小国崛起 西天佛国的新面貌 传统和现代 双文化和双语言 大同理想和小康现实 从大同论到理想国 漫谈“西化” 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 人类文化问题的再思考 文化的创新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一 文化的衰减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二 文化的流动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三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 四种传统文化略述 汉字文化圈 华夏文化的光环与阴影 如何弘扬华夏文化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 《文化学丛谈》引说 儒学的现代化 中国有三宝 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 信仰问答 读史散篇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回顾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后资本主义的曙光 美国社会的发展背景 苏联历史札记 “拼盘”与“杂炒” 历史包袱 萨满教和圣愚崇拜 刺客列传和现代恐怖 话说天国 微言大义和托古改制 胡适和陈独秀的分道扬镳 科学的一元性 下册 百岁忆往 小学?中学?家庭 张家姐妹 抗战的艰难时期 “反右”运动 住牛棚 《周有光百年口述》尾声 纪念圣约翰大学110周年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变阴暗为光明 傻瓜电脑的趣事 窗外的大树风光 妻子张允和 张允和的乐观人生 “流水式”的恋爱 残酷的自然规律 巧遇空军英雄杜立德 日本新语文的旗手 吴玉章和拉丁化运动 黎锦熙和注音读物 怀念敬爱的张寿镛校长 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 胡愈之引导一代 青年 章乃器:胆识过人的银行家 智慧的巨星胡乔木 水利大师郑权伯 现代教育的开创者蔡元培 卢贛章:切音字运动的开创者 魏建功:台湾普及“国语”的开创者 吕叔湘:语法学大师 张志公:实用语法学家 中国日报创始人刘尊棋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始人姜椿芳 新语文的创导者叶籁士 图学新纪元的开创人曾世英 《今日花开又一年》序 《百岁新稿》自序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学思集》后记 《朝闻道集》后记 《拾贝集》前言 《静思录》前言 诗歌之页 大雁粪雨 新世纪的祝愿 语文与文明 字母跟着宗教走 人类文字的鸟瞰 预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谈谈比较文字学 “文字改革”的百科新稿 我和语文现代化 异形词的整理和汉语词汇的歧异现象 规范音译用字刍议 语言和文字的类型关系 几个有不同理解的语文问题 中国语文的与时俱进 语文现代化的三项当前工作 拼音正词法和国际互联网 书写革命 作文和写话 学写八股文 古书今读 读孟一疑 文房四宝古今谈 “书”的故事 女书: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 后记 张森根 附录:周有光著作单行本目录 试读章节 “二战”之前,太平洋由日美两国分庭抗礼。“二战”之后,日本解除武装,军费限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驻扎在日本横须贺军港。日本成了美国控制太平洋的根据地。太平洋成为美国一国的“内海”。 “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多处岛屿;“二战”期间,日本又夺取其他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例如:帕劳群岛、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等。美国反攻,日本退出,原来日本托管的岛屿改由美国托管。日美的太平洋战争非常惨烈。至今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等地,旅游者可以看到沉在海中的许多兵舰和飞机。 战后,联合国对这些岛屿采取民族自决政策,由当地居民自由投票,以大多数票决定独立与归属。美国宣扬这是和平和民主的政策。一家中文报纸的副刊说,这是如来佛的手心策略,都在如来佛的手心之中,还怕谁翻跟头不成?太平洋中大小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实际都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最近新加坡建成深水港,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立即前去访问。美国在太平洋四周进行经常的侦察,就是把太平洋作为“内海”来管理。 不久前,海南岛外上空,美国侦察机和中国战斗机相撞。评论家说,这是中国进入“四海之外”的一次接触。在美国侦察机还没有运回美国的时候,美国上演《珍珠港》电影,纪念六十年前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惨痛教训。新闻说,电影十分逼真,海港残破,机舰摧毁,烈火冲天,骨肉横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镜头,唤起美国观众的愤激情绪,提高美国人民的备战意识。美籍日裔和华裔都惴惴不安。一位评论家问:这是否暗示美国必须有防御导弹? 有一本书上说: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是计算错误。日本计算,摧毁珍珠港之后,美国至少要两年才能恢复太平洋舰队。想不到美国半年就恢复了。日本乘人之危,突然袭击,只用五个月时间轻而易举地占领整个太平洋,建成大日本帝国的东亚共荣圈。当时日本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可是好景不长,中途岛一战,大局倒转了过来。一位旅美朋友来信说,日本把美国当作纸老虎,撕破纸皮,一看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真老虎。日本上当了。 在美国,有一次我去参观勒明顿打字机公司。客厅中央陈列一台小钢炮。我问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陈列小钢炮?他说:美国没有兵工厂,一旦宣战,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我们工厂在战争期间制造小钢炮,所以陈列作为纪念。“美国没有兵工厂。一旦宣战,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这句话在我的耳朵里不断回响! 最近看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译本,1999)中说:从1943年到1944年,美国每天生产一艘轮船,每五分钟生产一架飞机。“二战”中一共生产87000辆坦克,296000架飞机,5300万吨船舰。支援苏联400000辆吉普车和卡车,22000架飞机(主要是战斗机),12000辆坦克。又说:战争初期美国在太平洋只剩3艘航空母舰,两年后增加到50艘。从1941年到1944年,海军飞机从3638架增加到30070架,潜艇从1l艘增加到77艘。从1941年到1945年,登陆艇从123艘增加到54206艘。这些数字是“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的注解。 据说,美国估计,用常规战争占领日本,要牺牲20万军人。为了减少美国伤亡,缩短战争,决定施放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战,进军中国的满洲。8月14日,日本正式投降。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至今认为:海军战败,陆军没有战败;投降美国,附带投降中国。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新闻说,《珍珠港》电影引起了太平洋各国的不安。人们悄悄地问:太平洋会再爆发一次“珍珠港事件”吗?下一次“珍珠港事件”将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爆发呢?一位历史学教授说:历史虽然有“轮回”,但是人类的理智已经提高,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苏联解体而没有发射原子弹。德法世仇而能共同组成“欧盟”。这都是超脱“轮回”的例子。人类在进化。 愿太平洋是“太平”洋。P41-43 序言 周有光先生(1906-)是我国知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文化学者。他自85岁高龄退休之后,潜心思考和研究文化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宏大问题,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读书札记。周先生专业著述之外最重要的三部别集,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百岁新稿》,100岁时出版(三联书店2005年初版,2014年修订版);《朝闻道集》,104岁时出版(世图公司2010年初版,2014年增订版);《拾贝集》,105岁时出版(世图公司2011年)。 对于撰写这些文字的缘由,在2014年3月,周先生曾说:“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这个社会不断出现的变化。这是我退休以后,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个世界公民的职责。”“从世界看中国”也正是周先生观察中国历史、现实的一贯视角。 这些文字涉及文化、思想、历史、政治、教育、语言文字诸方面,实为先生百年学思之精华,广受读者好评。 除了上述三部别集以及他的《文化学丛谈》和《静思录》,周先生晚年的论著,还分散在其他别集中,为全面有效地展示其思考全貌,我们编订《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将先生85岁以后的重要著作悉数收入,以飨读者。《文萃》共有五大部分:走进全球化、传统和现代、读史散篇、百岁忆往、语文与文明。 编订过程之中,我们参考了《周有光全集》、《周有光百年口述》(待出版)及其他单行本,在此一并对周有光先生及其家属、相关出版机构对于编者的支持表示谢忱。 出版《周有光百岁文萃》之际,正值周有光先生110岁诞辰,我们谨以此作为献礼。 编者 2014年12月 后记 后记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是自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被列人30位“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中唯一进入21世纪的老寿星。2015年1月13日将迎来他的110岁生日。他最近的一本别集《百岁新稿》(修订版),出版于2014年1月。不少读者还把他的经典语言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S,在网上传播。 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圈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事实上,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是同年龄段学者中成果最丰硕、知识最渊博、工作最勤奋、思想最新潮者之一,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永远的乐天派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在常州和苏州上中小学,在上海人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各两年)。离校后,在上海、杭州、纽约、香港和北京等地生活和工作。1949年以前,他参加过救国会的爱国活动,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重庆时期,他经常参加周恩来召集的座谈会和讨论会。好多人劝他从政当官,但他都不为所动。解放后,民主党派的地位提升了,他却一直保持低调。他的老朋友章乃器出任粮食部部长,请他去当官,他也不去。 自到北京工作后,周有光的收入从50年代的1000多元降到500多元,“文革”前只有200多元,日子过得很吃紧。朋友们劝他担任行政职务,否则级别低,工资提不上去。但周有光不当官的信念很坚定,他一直守着这条底线。刚到文改会(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工作时,因为吴玉章政治地位高,周有光有专车接送。吴玉章去世后,文改会从部级降为局级,他只能挤公共汽车了。但他看得很淡,自我解嘲说:“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有光:《陋室铭》) 后来,上面让他当了全国政协委员。再后来,他主动从政协教育组副组长的名位上退出。等环境宽松下来后,他又通过著书立说、接受访谈、发表公开讲话等渠道,在学理层次上把他该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因而他的杂文、小品文,看似平实委婉,却总透着一股磨砺批判的锋芒。 周有光一生有20年光景生活在厄运之中。一是抗战时问,他全家搬迁四川,8年中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十多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几个孔。他自己还在一次轰炸中被震倒在沟旁,看到周围的人都死了。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贫穷、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二是“文革”又一次让他受尽折磨。他家五口人分居在宁夏、湖北和北京。“文革”前他要负担母亲、妻子和儿子的生活费、医疗费和学费,几乎要靠借贷过日子。人不敷出的他,竟欠下了4000多元的债。“文革”开始,他每月只收到30元生活费。而1940年代中期,他在纽约生活时每月的薪金高达500美元,如按现在的标准算,月薪高达人民币10多万元。他告诉我,解放初期他的工资收入可及美国教授的一半,改革开放之后收入就只有香港保姆的一半左右,对此他并不太在意,只要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了。“文革”结束,全家人集齐了,但原来那点算不上富裕的“家产”已经荡然无存,不仅书籍丢失,连书稿、笔记、照片也多半被毁,但他毫不气馁,从干校返京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的大部分学术成果,也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取得的。 …… 1956年他改行参加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50岁的他又得从头开始。面对周围一大批国内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还得靠自学劲头和钻研精神。他不但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他忽然觉得自己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于是,他静静地坐在他那九平方米的“有书无斋”的小房间中看书、思考、写作。他写下许多笔记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又不断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就是这样在边学边思考、边写边修改中推向读者的。尽管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公众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周有光主要是在90多岁后写这些文章,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与周有光同时代的人中,自学成才的很多,对周有光也有启发。如他敬重的胡愈之的学问,“几乎全部是自学得来”。周有光当初对调人北京改行想不太通,因为自己对语言文字学是外行,怕不能胜任,胡愈之说:“这是全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受到他人格感染,到北京后发奋自学,从外行变成内行。周有光的连襟沈从文只念过小学,是有名的小说家,后来成了北大教授;解放后一直挨整,被发配到故宫博物院当讲解员,最后靠钻研写出了关于中国瓷器史和服饰史的传世之作。这也给了周有光“攀比”的动力。 最令人钦佩的是,周先生尽管学富五车、自成一家,却是一位闻过则喜的谦谦长者,他一贯欢迎读者对他提出批评。他要求青年朋友对他的著作“不是先肯定文章的内容,而是先怀疑文章的内容,都要经过独立思考,然后接受”。他还说:“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得到有益的批评,我心中十分高兴。如果招来谩骂,我要郑重感谢。在万马齐喑的时代,能听到刺耳的声音,那是真正的时代进步”。几年前,周老把网上对他的质疑、批评乃至责骂,让他哲嗣周晓平先生一一传我阅读。他对待不同声音的度量,足令晚辈更加敬重他的学品和人格。2014年3月在为他即将出版的《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撰写的“尾声”中,他正式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反对的意见或可成为成功的基础,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周老的“不怕错主义”虽然是针对读者指正他的著作中史实和观点说的,但由此引申的道理却是十分深刻的。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难道不就是依赖于对错误不断揭示,而后不问断地改进吗?周先生真是一位生命不息、思考不息的智慧老人!“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写于2012年12月 修订于2014年11月 (原载《南风窗》2013年1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周有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