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画家黄阿忠近十几年里在美术创作之余撰写的散文和艺术笔记,主要收录了《濠水悠悠》、《桃花岛看日出》、《走过那条长长的峡谷》、《架上心语》、《点燃心灵的圣火》、《认识色彩》、《石禅》、《家有木雕》、《墨花飞扬》、《约会“印象派”》、《在水色中交融》等作品。全书文笔优美、洒脱,角度新颖独特,是一本美术家的美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阿忠随笔(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阿忠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画家黄阿忠近十几年里在美术创作之余撰写的散文和艺术笔记,主要收录了《濠水悠悠》、《桃花岛看日出》、《走过那条长长的峡谷》、《架上心语》、《点燃心灵的圣火》、《认识色彩》、《石禅》、《家有木雕》、《墨花飞扬》、《约会“印象派”》、《在水色中交融》等作品。全书文笔优美、洒脱,角度新颖独特,是一本美术家的美文。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中青年画家黄阿忠随笔近100篇。分作“游山玩水”、“架上心语”以及“写人记事”三类,包括《大连的阳光》、《从戛纳到尼斯》、《笔情墨趣》、《画风景》、《我眼中的拍卖市场》、《我所崇敬的吴冠中》、《回望水乡》、《老木匠的给予》、《游山》等。画家散文,行万里路,抒心中意,写文朋画友交谊之情,别有一番情趣,另开一方天地,配以画家的丹青,是一种具有文化品位的读物。文字清新,感情真诚,是黄阿忠写文的最主要特点。书以彩色印制,适合读者收藏。 目录 游山玩水 二月的鹭岛 长城,一首永恒的歌 大连的阳光 登松山城 濠水悠悠 金华二溶洞 南浔拾梦 雷雨伴游大龙湫 三进沙漠看落日 龙胜梯田 深圳印象 桃花岛看日出 游天柱山记 武夷下梅 细雨洒落庆州府 武夷山水 写意平遥 沿沱江走走 游柯岩记 游台湾记 湘桂行踪 推开春雨游凤凰 走过那条长长的峡谷 与新场老屋有约 月光下的鼓浪屿 札幌的雪 梦萦阿尔山 巴黎的街头雕塑 巴塞罗那的阳光 从霍利威尔到利物浦 白色的小城 散步柬埔寨 从戛纳到尼斯 匆匆走过利雅得 哥本哈根——灰色的交响 荷兰,一个充满符号的国度 回望伊斯坦布尔 走过香榭丽舍大街 默西河水悠悠流 伦敦的地铁 沐浴热海 欧洲的街头雕塑 瑞士的湖山 圣·保罗德旺斯——经典的审美 威尼斯的阳光 希腊——白房、碧海的梦 向往意大利,一个永远不灭的梦 夜游安特卫普 欧洲记游 架上心语 架上心语 “水”路悠远 日本浮世绘对西方油画的影响 “眼力”与收藏 笔情墨趣 水墨心解 画风景 点燃心灵的圣火 油画家的水墨状态 回首俄罗斯油画 拒绝电脑 画家的综合素质 学会鉴赏 清景慰以是心境 认识色彩 天籁 途中的风景 我眼中的拍卖市场 心路漫漫 审美的趣味 画语 写人记事 我所崇敬的吴冠中 天际白云任舒卷 长忆沈老话相识 说说孔柏基老师 石禅 读《九人》 贵有画中态 穿过世纪滩涂 寒天自拓《云亭》碑 西站 回望水乡 记取陈年旧事 记忆中的曹家渡 家有木雕 城市的感觉 龙井亭榭片时息 女儿上大学 品解巴城蟹 墨花飞扬 平淡是真 城市上空飞着乌 老木匠的给予 童趣随着白云飘 洗澡 吃蟹 老家具 留在东滩的岁月 游山 约会“印象派” 在东京看马蒂斯 御风而行,泠然长存 在水色中交融 试读章节 登松山城 松山城是日本松山市中心一座小山上的古城,保存得相当完好。从我们住的宾馆里能看到,绿郁葱葱中城墙隐隐忽现,还有弯翘的屋顶,因为距离较远,把那些树、城墙和翘矗的屋檐模糊成了一片。只有那弯弯的屋角改变了山形,与之天空相映成趣。 松山不大,也没有多少名气,不像京都,因为留有诸多的唐代遗风,以及醉人的秋色而为人向往:也不像名古屋,因为有了鲁迅先生的多次提及,还有众多的工业基地,使得大家只要一提起日本,就会想到那个充满美意的名字。然松山还有一座古城,故而,登城观光就成了会议间休闲的唯一选项。 是日,天呈蔚蓝,气爽清朗,时下虽已是入冬季节,却也秋意融融。驱车前往,不及十分钟便到登山索道入口,周围都是民房,怎么也不见索道缆车,待沿着七拐八弯的木制楼梯走上去,像是穿过居民的房顶,不一会,就到了缆车边上。山不高,索道的坡度也不陡,缓缓地斜上去,并不见险要。大约七八分钟后,便到了山腰,随即大约步行200米,就到了山顶。身后是松山城的城墙,城墙的底座用花岗岩砌块堆垒而成,底座往上砌的是青砖。砖与砖之间横竖着一条条白色的灰缝,把城墙勾勒得很有审美效果。城门厚厚的,同中国古代的那些城门略有不同,但保养得很好,门上不知除了什么,是亚光的,看上去有了些年代,从木头的质感上能感觉到包浆。门上的框架、横梁等全用木料构筑,那些木材都是整块的,很结实,让你一进门就感到一种古朴和威严。 从高高低低的屋顶可以看出,其建筑样式显然是中国风格的,走进一看,楼楼相连。那砖墙,木质地板等,用的是地道的传统建筑材料。楼中有文物展览,从陶罐到武士佩刀、盔甲,还有泛黄的壁画等,这些都是这一地区的藏品。日本是一个善于收藏的国家,一个小小的市,会发现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随便找一个市级(相当于我们的区级)美术馆,都会有诸如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作品。从城楼推开一扇门,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那里可以从各个角度居高临下地观望松山市。 走到木栏边,北望能看见海,虚虚蒙蒙的,不知边在何处。从海边到我们站立的山之间,横亘了许多矮平房,那矮平房都为二层楼建筑,板式的搭建方式,轻巧简易的结构,成了日本式建筑的特点。或许这是为了防地震的关系吧,但却都能在不经意中透出精致。往西看能望见两天前在那里听学术讲座的有着玻璃外墙的教育会馆,还有整洁的街道。眼前教育会馆静悄悄的,我忽然想起那天在教育会馆听学术报告时的情形。有人在台上演讲,全场四五百人鸦雀无声,大家都是全神贯注的,待到精彩处,笑声、掌声迭起,忽而又刷静下来。我座位边上有一小门,从门进出的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出响声,忽见一老人轻步下梯,怕是要提前退场,只见他走到边门旁,朝着演讲者深鞠一躬,随后轻声推门离去。其实,演讲者根本看不到他,这举动分明是对演讲人的尊重,这一细节让我顿时生出许多感动……登高望远,静寂中的教育会馆仿佛有音乐声飘出。随着音乐我想到洁白整齐的砖缝,想到陈列室中武士铠甲上的鳞片,想到白色且有厚度的透亮的一尘不染的交通标志线,以及在线前站立的人,想到朝演讲者鞠躬的老人……想到这城市中点点滴滴的细节。那细节在悠扬的乐曲中渐渐地化作了一种精神,我想那该就是我们希望营造的城市精神。 濠水悠悠 一千多年前,南通还只有一个个小沙洲,借着长江从巴颜喀拉山带来的泥沙,长年累月地逐渐堆积成今天的南通。原先的湖泊,经过人工开凿,把南通城围了一圈,成了一条护城河,悠悠地流淌了千年。 历史就在这悠悠的濠水中流过。 乘一叶扁舟荡漾濠河,也就如同淌过历史。立小舟眺望,濠河南岸有前清状元张謇的“濠南别业”,这幢小楼如今成了博物馆,记载了张謇,也记载了濠水。在碧波荡漾的濠河岸边,留有众多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它们都同张謇有关,我仿佛觉得张謇融化在濠水之中,还在继续着他的“强国之梦”。 当年,张謇在濠河之畔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大生纱厂,使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纺织工业:张謇还疏通内河航道,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濠水和苏北河道上因而拉响了中国人自己的轮船汽笛,随着汽笛声响,把文明送到了濠河两岸。濠水流过和平桥,水面豁然开阔,水边绿树成荫,景色尤为优美。这里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园林,合称为五公园,也是当年张謇赴日本参观博览会回国后,精心勾回兴建的。公园中留有张謇所撰的楹联:”诗合江湖集,人疑书画船”,读后大有超凡脱俗之感。登上双层八角的观万流亭,别有”登楼清听市声远,倚栏潜窥鸟梦闲’’之风韵。 张謇崇尚科教救国,深知教育之重要。在濠河边上,有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培养了不少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通州师范学校里有“怡亭”,其北面正对濠河,亭中有一联一匾,联为:“濠流明净天开镜,生意回旋柳展眉”,匾为:“烟波一览”。这些文字不仅是在赞誉濠河的景色,同时也褒扬了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人才。 濠河边上还有一段张謇同梅兰芳交往的佳话。在更俗剧场的欧梅馆里有张謇和梅兰芳,还有欧阳予倩会晤时的人物塑像。他们面向濠河并肩而立,仿佛在谈论长裾广袖,雾从风生的古典戏曲,又仿佛在谈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们为悠悠的濠水又增添了一个人文之景观。 为兴修水利,张謇请来了荷兰人特莱克,这位水利专家像大禹般在濠河治水,终日辛劳,最终客死他乡。如今,南通人民纪念他,他的塑像立在水边,目光炯炯,望着悠悠濠水远去,似乎还在思考着他的水利大事。 濠水还在悠悠地流,滋润着养育这里的文化和艺术的一方水土:濠水还在欢快地唱,好像也在告诉张謇,他所希望的国家已经强大,但濠水的梦还在继续。P6-8 序言 与黄阿忠先生熟起来,起初是因为经历相近,大家全在农场做过知青,后来又爱上了文艺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阿忠先生是出版社的美术作者,为了插图题花的活儿,经常到绍兴路74号走走。我们还有一个爱好相同,就是喜欢围棋。记得阿忠先生应付完工作,常赖在二编室拥挤的办公室里,趁午休或下班后的空档,与编辑室的老金他们下棋。我路过那里,总忍不住张望几眼,全是随意摆的棋,没路数,下得开心就是。 后来,知道阿忠先生在美术创作上日益长进,除中国画越发成熟,又在油画上拓展一块天地,成为沪上有名头的一“家”了。我想,插图题花那些业余的活儿,为解决生计而应付的杂事,他大约很少做了。不过,人生之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悔少作,不避讳成功之前的艰苦跋涉,当是为人磊落的气度。 最近,阿忠先生让我吃了一惊,他拿来厚厚一沓校样,说是将要出版散文随笔集,让我这个爬格子的老朋友“批评”几句。校样在我桌上压了近一个月吧,估计要拖延他的出版时间,真是对不起。我很仔细地读了那些文稿。说真的,有无从下笔之感。毕竟对美术创作懂得很少,对画家独特的文字更难把握,所以踌躇很久。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琴棋书画是相通的,比我们要高雅深厚得多。到我们这里,为什么就那样隔阂呢?写作的活,我干了三四十年了,画画是不敢想的,连字也从来没写好过,谢天谢地,有了电脑打字,字的丑是遮掩了。我佩服作家中能做画的朋友们,像冯骥才、鲁光,上海也有王小鹰等几位。至于画家作文的,可能更多些,只是与我不熟,就一直没多关注。阿忠先生的散文随笔,是我集中阅读画家文字的首次,感想自然复杂些。 画家领悟世界,应当是比较感性的。他对色彩、形象的敏感,肯定高于其他文化人。在阿忠先生的文章中,我发现了这样的特点。他是用文字在作画,或者说,是在用文字扫描自然和人文景观。他在《雷雨伴游大龙湫》一文中写到“水顺着石块的凹接处,叮叮咚咚地蜿蜒流下,有一字型的,有人字型的,也有像是‘迷你’的瀑布。”有了“凹接处”、“一字型”、“人字型”这些关于斯时斯景形象的文字记录,画家复原成画面是很方便的了。 在阿忠先生的文章中,对色彩的敏感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遥远的西班牙旅行时,留下了一篇《白色的小城》的记忆,其中有一段代表性的文字:“龙达的建筑大部分是白色的,那种白色调,只是我们对这个山脊上的古老的小城的一个整体的感觉。其实,白色仅是主体,另外还有其他的颜色匹配,比如那里的屋顶是深赭褐色的,窗是黑色的,或者是土红灰的等,再加上灰灰的浅蓝紫的天……”我也去过西班牙的那小城,在山头久久凝望那非常有特点的白色的建筑群,但是,我没有用文字来表达当时感觉的冲动,坦率地说,一般的文字作家,也很少会这样不厌其烦地记录色彩,更不会把颜色描绘的那样复杂,什么“土红灰”,什么“灰灰的浅蓝紫”,你甚至觉得那些形容词有生造的嫌疑。但是,你想到这是一位画家的旅行随笔,你顿时释然了,你觉得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生动地展开了,那些复杂的颜色,用文字表现不清的色彩,正是水彩画或者油画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说了对画家文字的佩服,接下去要讲点苛刻的意见了。由于画家感受世界的特性,在造型与色彩方面的天然敏感,是否会影响到深入的抽象的思考呢?这至少是我的一个疑惑,绝对没有贬义。在阿忠先生旅行中国与海外的笔记中,我们比较少地发现他内心的壮阔波澜,比较少地听见他深入文化内部的思考。一般的格式,是在他对旅行做画家式的扫描后,发出”我们还能追寻到那远去的古韵吗?”这样的感慨:比较展开点的联想也仅仅是类似这样的几句:“水流是悠长的,溶入水中的文化悠悠地流着,源源不断,故而有了悠长的文化和底蕴。”我读了是不满足的。当然,我不是否定随笔中有文化的内涵,例如他随手拈来的禅言禅语,是非常体现作者文化修养的。我的不满足是在联想的展开和深入方面。阿忠先生在这方面有浅尝辄止的倾向,也许他是要把更深刻的创作激情留给美术创作的时空吧。 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追求通达是一种境界,也是充满豪情的勇气体现。我佩服阿忠先生的勤奋和才情。希望我有一点苛刻的批评给他动力,而不是泼了冷水。 后记 我是一个画画的,喜欢写文章。提笔写下的大多是游山玩水后的感受,又或是我周围的人或事。 对于我走过的山山水水,具有强烈的直观感觉,于是便用文字记下一个个由山、水、花、草、树木、房舍等等组成的画面,还有光色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审美趣味。用画家的眼光抒发自然的唯美,描绘自然的崇敬。至于我周围的人和事,常常采用的也是平铺直叙的方式。其实,我确实真的拿不出什么其他办法来表述他们。好在写的是真情实感,因而,即便浅显了点,或许因为文中的真诚,而使观众不觉讨厌。 我一直以为写文章是一件很随意很直接的事。你只要把事情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就可以了。从这个理念出发,开始了自己所谓的写作,游记、随笔,写人、记事,什么都写,乐此不疲。写的文章倒也平实通畅,读来也觉朗朗上口。就这样写啊写,不知怎么渐渐感到了一种不满足。说不清什么道理,总觉得文章光有真实的感受和朴素的语言还不够,文章也似乎觉得越来越难写了。我陷落了迷茫,一时找不到正解。 还是孙颐先生为我解开了“迷茫”。孙先生是我认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并且也是我心服的朋友。那天雨中,我去作协取来了孙先生为我作的序。回家一看,顿使我豁然开朗。孙在序里肯定了我的那些文章,同时又提到了我为文缺少“深入的抽象思考”,以及文中较少内心的壮阔波澜,还有我游记那一般的格式等,真是一语点中了我的“要害”。 扪心自问,我是不再愿意停留在旅游观感的一般表层抒怀了。也许,这正是我感到“不满足”的缘由所在。 把这几年写的文章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我想把它当作一次总结。现在,有了“深入文化内部的思考”这个命题,这又将是我的一个新的起点。忽然又想到我在我的油画集中那篇“心路漫漫”文章结尾处写到的那则禅语:“初看山、看水,山是山,水是水:再看山、看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回过头来再看山、看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用心去悟,那则禅语也同样蕴含了文中之玄机。若能彻悟,或许,将有利于我全面的提升。 为此,我要真诚感谢指导我的孙先生,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倪建春先生,还有一直关心我的《美术天地》总监陆春涛先生,和帮助我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徐如麒先生。感谢一切指导我、帮助我的朋友们,还有支持我、关心我的读者们。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