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康瑞锋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脉络清晰、简洁易懂的案头常备书,一本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绝佳读本。

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度,历史向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重视读史、学史,以能否博古通今、见解独到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和修养的重要尺度。不仅如此,我国历朝历代也都非常重视修史,历史学家们以各种形式编撰出版历史文献,使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绵不绝。但是,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古老的史籍大多文字艰涩,篇幅冗长,使人们在阅读时很难以轻松的心情和方式获取历史知识。

本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190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百九十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语言简洁生动,将浩繁的中国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各个阶层的读者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此外,本书还选取很多相关历史图片,使事件更加立体,人物更加丰满,让读者能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全过程。

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目录

第一章 文明曙光——远古传说

 第一节 盘古开天地/3

 第二节 女娲造人补天/4

 第三节 华夏足迹/5

 第四节 氏族社会/7

 第五节 黄帝战蚩尤/8

 第六节 神农尝百草/9

 第七节 燧人氏钻木取火/11

 第八节 有巢氏筑木为巢/12

 第九节 仓颉造字/13

 第十节 尧舜禅让/14

 第十一节 大禹治水/15

第二章 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 第一个王朝的建立/19

 第二节 少康复国/20

 第三节 夏桀亡国/21

 第四节 奴隶宰相伊尹/22

 第五节 盘庚迁都/23

 第六节 傅说拜相武丁中兴/25

 第七节 武王伐纣/26

 第八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7

 第九节 厉王止谤国人暴动/28

 第十节 幽王烽火戏诸侯/29

第三章 群雄争霸——春秋战国

 第一节 齐桓公九合诸侯/33

 第二节 晋文公退避三舍/34

 第三节 秦穆公厉政称霸/35

 第四节 楚庄王一鸣惊人/37

 第五节 孔子周游列国/38

 第六节 百家争鸣/40

 第七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43

 第八节 韩、赵、魏三家分晋/44

 第九节 李悝变法与西门豹治邺/46

 第十节 齐威王治国/47

 第十一节 胡服骑射/48

 第十二节 商鞅变法强秦/50

 第十三节 马陵之战/51

 第十四节 合纵连横/52

 第十五节 三闾大夫沉江/54

 第十六节 李冰与都江堰/55

 第十七节 荆轲刺秦王/57

 第十八节 统一六国/58

第四章 帝国雄风——秦、汉

 第一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63

 第二节 焚书坑儒/64

 第三节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65

 第四节 巨鹿之战/67

 第五节 刘邦“约法三章”/68

 第六节 楚汉之争/69

 第七节 西汉立国/71

 第八节 白登之围/72

 第九节 吕后篡权/74

 第十节 丈景之治/75

 第十一节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76

 第十二节 汉武雄风/78

 第十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9

 第十四节 丝绸之路/80

 第十五节 司马迁忍辱著史/82

 第十六节 苏武牧羊/83

 第十七节 昭君出塞/85

 第十八节 王莽改制/86

 第十九节 绿林、赤眉军起义/87

 第二十节 光武中兴/89

 第二十一节 抗击匈奴/90

 第二十二节 班超通西域/91

 第二十三节 党钢之祸/93

 第二十四节 黄巾军起义/94

 第二十五节 董卓擅权/95

第五章 分裂动荡的年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挟天子以令诸侯/99

 第二节 官渡之战/100

 第三节 孙权称霸江东/101

 第四节 三顾茅庐/103

 第五节 赤壁之战/104

 第六节 三国鼎立/106

 第七节 白帝城托孤/107

 第八节 诸葛亮六出祁山/109

 第九节 司马氏专权/11O

 第十节 三国归晋/111

 第十一节 八王之乱/113

 第十二节 流民起义/114

 第十三节 西晋灭亡/115

 第十四节 王与马,共天下/117

 第十五节 石勒建立后赵/118

 第十六节 祖逖北伐/120

 第十七节 淝水之战/121

 第十八节 士、庶族之争/122

 第十九节 东晋灭亡/124

 第二十节 拓跋琏建北魏,125

 第二十一节 魏孝文帝迁都/127

 第二十二节 梁武帝礼佛/128

 第二十三节 侯景之乱/129

 第二十四节 陈后主骄奢亡国/131

第六章 巍巍盛世——隋唐五代

 第一节 隋文帝节 俭治国/135

 第二节 隋炀帝亡国/136

 第三节 瓦岗起义/137

 第四节 李渊建唐/139

 第五节 玄武门兵变/140

 第六节 贞观之治/141

 第七节 文成公主人藏/143

 第八节 玄奘取经/144

 第九节 一代女皇武则天/146

 第十节 开元盛世/147

 第十一节 唐明皇秋叶梧桐雨/148

 第十二节 安史之乱/150

 第十三节 平定安史之乱/151

 第十四节 名将郭子仪/152

 第十五节 永贞革新/154

 第十六节 藩镇割据/155

 第十七节 甘露之变/156

 第十八节 牛李朋党之争/158

 第十九节 黄巢起义/159

 第二十节 朱全忠灭唐/161

 第二十一节 李存勖建后唐/162

 第二十二节 “儿皇帝”石敬瑭/164

 第二十三节 风流才子李后主/165

 第二十四节 柴荣革新/166

第七章 割据与统一——辽、宋、夏、金

 第一节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171

 第二节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172

 第三节 阿保机建辽/173

 第四节 一门忠烈杨家将/175

 第五节 王小波、李顺起义/176

 第六节 澶渊之盟/177

 第七节 萧太后治国/179

 第八节 李元吴建立西夏/180

 第九节 范仲淹推行新政/182

 第十节 铁面无私包青天/183

 第十一节 王安石变法行新政/184

 第十二节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185

 第十三节 苏门三父子/187

 第十四节 阿骨打建金反辽/188

 第十五节 东京保卫战/190

 第十六节 靖康之变/191

 第十七节 南宋建立/192

 第十八节 黄天荡大捷/194

 第十九节 岳飞抗金/1 95

 第二十节 钟相、杨幺起义/197

 第二十一节 绍兴议和/198

 第二十二节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99

 第二十三节 成吉思汗西征/201

 第二十四节 文天祥抗元/202

 第二十五节 南宋灭亡/204

第八章 草原帝国——元

 第一节 忽必烈建元/209

 第二节 耶律楚材治天下/210

 第三节 阿合马专权/211

 第四节 马可波罗来华/213

 第五节 “汉人”和“南人”/214

 第六节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215

 第七节 元末农民人起义/217

第九章 汉族复兴的王朝——明

 第一节 朱元璋立国/221

 第二节 胡蓝之狱/222

 第二节 靖难之役/223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224

 第五节 明成祖治国/226

 第六节 上木堡之变/227

 第七节 于谦保卫北京/229

 第八节 戚继光抗倭/230

 第九节 张居正改革/231

 第十节 海瑞罢官/233

 第十一节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234

 第十二节 萨尔浒之战/235

 第十三节 魏忠贤专权/237

 第十四节 东林党争/238

 第十五节 宁远大捷/239

 第十六节 闯王李自成/241

第十章 末代封建王朝——清

 第一节 清朝建立/245

 第二节 史可法血战扬州/246

 第三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247

 第四节 康熙智擒鳌拜/249

 第五节 三藩之乱/250

 第六节 清军收复雅克萨/252

 第七节 改上归流运动/253

 第八节 三征噶尔丹/254

 第九节 文字狱/256

 第十节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257

 第十一节 康乾盛世/259

 第十二节 大贪官和砷/260

 第十三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262

 第十四节 鸦片战争爆发/263

 第十五节 辛酉政变/265

 第十六节 太平天国运动/266

 第十七节 火烧圆明园/268

 第十八节 洋务运动/269

 第十九节 左宗棠收复新疆/271

 第二十节 中日甲午战争/272

 第二十一节 中法战争/274

 第二十二节 戊戌变法/275

 第二十三节 义和团抗击八囤联军/276

 第二十四节 辛亥革命/278

 第二十五节 袁世凯复辟/279

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281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隋文帝节俭治国

隋文帝即位以后,认真总结了自己能够统一全国,登上帝位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实力强大是一个方面,但陈后主的奢侈残暴也帮了他的大忙。因此,隋文帝惟恐重蹈陈后主的覆辙,极力提倡节俭治国,实行廉政以安抚民心。

隋文帝首先从自己的后宫生活做起。他节俭朴素,很少大摆筵席,自己乘坐的车马、身穿的衣服,也不求华贵,只求简朴实用。整个后宫在隋文帝的带动下,都开始崇尚节俭。有一次,隋文帝配药,要用到一些胡粉,但他竟然找遍整个后宫,都没有找到。关中闹饥荒的时候,他看到百姓们吃糠拌豆粉,就拿来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自己和文武百官都不许吃肉。

隋文帝时常教导太子说:“自古以来,没听说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你是太子,应该注意节俭。”他还十分注重皇亲国戚的行为,他们要是犯了法,也一律严惩。隋文帝的三儿子秦王杨俊觉得自己是皇子,又在灭陈的时候立下了战功,生活越来越奢侈。他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用外国的香料涂抹墙壁,还搜罗许多美女,日夜寻欢作乐。隋文帝知道了以后,非常生气,把杨俊革了职,还将他囚禁了起来。杨俊不久就得病死了,他手下的人请求隋文帝给杨俊立个碑,隋文帝也不同意,还下令把杨俊宫中的华丽装饰全部毁掉。

隋文帝对皇亲国戚、百官大臣们很严格,但对百姓却非常体恤。有一个叫王伽的小官押送70多个犯人去京城。在路途中,王伽见犯人们戴着枷锁,忍受风吹日晒,实在痛苦,就把他们的枷锁去掉,与他们约定时间,‘在京城集合。约定的时期到了,犯人们果然在京城聚集,一个都不少。隋文帝知道了这件事后,马上召见王伽,对他大加赞赏。还把犯人们招进宫里,设宴款待,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随后,隋文帝又下了一道召令,让全国官吏向王伽学习,用感化的办法管理百姓。

由于隋文帝的廉政和百姓们的辛勤劳动,隋朝的经济很快繁荣起来。朝廷的仓库装得满满的,一直到隋朝灭亡后20年,隋朝仓库里的粮食还没用完。

第二节 隋炀帝亡国

隋文帝晚年,把大儿子杨勇立为太子。但隋文帝的二儿子杨广,不仅精明能干并且心狠手辣。杨广一心想当太子,就设计诬陷太子。隋文帝信以为真,就废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害怕隋文帝临死前有新的考虑,就急不可待地谋划即位。不久,隋文帝有了发觉,准备废掉杨广。杨广得知后,抢先一步,杀死了隋文帝,自己继承了皇位,就是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后,立即着手营建东都洛阳。从公元605年3月开始,他每月征调200万民夫来日夜不停地施工。5月,他又在都城西面建造方圆200里的御花园西苑。园中奇花异草,精致楼阁,应有尽有。许多人都因为不堪忍受修建重负劳累而死。

与此同时,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地区百姓100多万人开凿南北大运河。在六年的时间里,隋炀帝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三条运河,随后又把这三条运河与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4000里的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航后,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它成为了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但它也耗费了成千上万百姓的血汗甚至生命。

为了大显威风,游玩享乐,大运河的修建工程还没完工,隋炀帝就带着20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巡游。为了满足船上皇室人员的享乐,隋炀帝每到一处,都命令当地官员准备美味食品献上来。食物到开船的时候吃不完,就将它们挖坑埋掉。后来,隋炀帝几乎每年都要出巡,每次出行都要浪费无数钱财。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连年的大规模巡游的重担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隋炀帝骄奢淫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从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为了炫耀武功,隋炀帝三次出兵高丽。他下令把全国的军队都向涿郡集中,并从河南、淮南、江南各地征发民工,把大批粮草、武器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几十万运送物资的民工饿死在路上。由于民夫都被征去打仗,耕牛也被征去拉车,田间一片荒芜,民不聊生。

百姓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三节 瓦岗起义

在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影响最大,威震中原。

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官。他因为得罪了上司,被判死刑,关人大牢。后来,一个看守大牢的人十分同情他,就偷偷把他放了。翟让逃出东郡,回到家乡瓦岗寨,召集了一些贫苦农民,举行起义。这时,曾经参加过反隋起义的李密正走投无路,就来到瓦岗寨,投奔了翟让。

最初,起义军的人数并不多。但由于军中有很多平时善用长枪的渔猎手,所以战斗力很强。后来,一些规模较小的起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瓦岗军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1万人。李密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见瓦岗军的力量越来越大,却只在小范围里劫富济贫,没有更大的抱负,就对翟让说:“刘邦、项羽本来是普通百姓,后来却推翻了秦朝。现在皇上昏庸残暴,百姓们怨声载道,朝廷的士兵大部分又远在辽东,您手下兵强马壮,要想拿下东都和长安,推翻隋朝,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翟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与李密商量了一番,决定先打荥阳。

公元616年,瓦岗军在翟让和李密的率领下,设计杀死了隋朝大将张须陀,攻下了要塞金堤关,占领荥阳诸县。瓦岗军从此名声大振。

第二年,李密又率领瓦岗军精兵7000人攻打洛阳附近的最大一个粮仓——兴洛仓。瓦岗军兵分两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兴洛仓。他们打开仓库,立即把粮食分给百姓。忍饥挨饿的百姓手捧着粮食,感动得热泪盈眶。许多农民因此参加了瓦岗军,瓦岗军的队伍从此更加壮大了。

由于李密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杰出政治才能,翟让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李密,就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了他。于是,李密以“魏公”为称号,兼任行军统帅。李密率领瓦岗军攻克许多郡县,隋朝官兵纷纷投降。南北的起义军也不断响应,前来归附瓦岗军。公元618年,隋朝将军宇文化及趁机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

但是,正当瓦岗军势力发展壮大、节节胜利的时候,李密为了保住自己在军中的统治地位,杀死了翟让。从此,瓦岗军内部开始相互猜疑,走上了失败的道路。而北方李渊父子的反隋队伍却日益强大了起来。公元618年,李密带领瓦岗军剩下的部队,投降了李渊,不久就被李渊杀死。

第四节 李渊建唐

隋朝灭亡后,李渊父子最终消灭群雄统一中国。

李渊出生在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和北周最高军官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就继承了祖父的爵位。隋朝建立以后,李渊先后担任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太原刺史等职位。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太原镇压农民起义。李渊在作战中非常卖力,镇压了很多支起义军,但是隋炀帝还是不信任他,另派了自己的心腹监视李渊的行动。李渊敢怒不敢言,整天借酒消愁。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很有远见和抱负,他见父亲如此消沉,就决心帮助父亲起兵反隋。他对李渊说: “父亲奉命讨伐叛贼,贼能讨伐完吗?我们不如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扯起反隋大旗。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李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李渊认同了他的建议。

于是,李渊父子杀掉了隋炀帝的心腹,在太原起兵。这时,北方的突厥进攻中原,李渊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好几个败仗。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觉得不如和突厥联手反隋,一来可以消除自己南下的后顾之忧,二来可以得到援兵。于是,李渊派人到突厥请求救兵,表示自己愿意永远与突厥结为盟好。突厥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出军队协助李渊讨伐隋朝。李渊的势力果然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他们的大军所指之处,隋将纷纷投降。在短短的120天内,李渊就占据了关中,攻下了长安。为了争取民心,李渊把隋朝的苛刻法令一律废除,又立了隋炀帝的孙子,13岁的代王杨侑做皇帝,尊当时逃到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做大丞相。这样,李渊既取消了隋炀帝的帝位,又利用了杨侑的招牌去招揽隋朝的文武百官,把国家大权紧紧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起义军杀死,李渊趁势废了杨侑,自立为帝,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一面稳定局势,恢复生产,一面提高军事力量,四处征讨,扩展势力。他陆续平定了各地割据武装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第五节 玄武门兵变

唐王朝通过南征北战统一全国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却愈演愈烈。

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除三儿子早死外,他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儿子李元吉为齐王。三人之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他曾立下赫赫战功,扬名天下,威震四海。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可是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所以被封为太子。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还网罗了大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既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将领,又有房玄龄、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学士。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就和弟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借突厥进兵的机会,想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兵力。李世民知道后,就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密谋,于6月2日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走到玄武门时,发现异常,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李元吉拿起弓箭想射杀李世民,连发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箭,把李建成射死了。李元吉也被李世民的部将射死。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士兵听说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士兵。、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禀告唐高祖。

尉迟敬德手里拿着长矛冲进宫去,对高祖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护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璃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他们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在三天之后,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又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被迫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P135-141

序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人们留下了几千年的回忆。在这几千年中,中华儿女创造的奇迹犹如夏夜繁星,数不胜数,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并且繁衍不息的源泉。每当我们回忆历史,都会从中发现许多可贵的知识点和智慧点。历史虽然成为了过去,但这些宝贵的财富会一直刻在我们的脑海,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使我们有所领悟。

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度,历史向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重视读史、学史,以能否博古通今、见解独到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和修养的重要尺度。不仅如此,我国历朝历代也都非常重视修史,历史学家们以各种形式编撰出版历史文献,使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绵不绝。但是,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古老的史籍大多文字艰涩,篇幅冗长,使人们在阅读时很难以轻松的心情和方式获取历史知识。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编写了《一口气读懂中国史》一书。本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190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同时,我们力求语言简洁生动,将浩繁的中国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各个阶层的读者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选取很多相关历史图片,使事件更加立体,人物更加丰满,让读者能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全过程。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