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喜欢旅游,同时也喜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本书为作者叶永烈的“行走文学”作品,作者用摄影,用文字记录了旅途的见闻,凝固了难忘的瞬间。
“京沪漫步”于细微处着笔,描绘了京沪两地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名胜、历史旧痕;“东部沿海”展现一系列东部城市的风貌——杭州之秀美,绍兴之静穆;“北国风情”刻画了中国东北豪迈沉郁的气质,在萧红故居怀旧抒发其对文学和人生的独特沉思;“南国徜徉”则以活泼笔调记述了作者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足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自由行(东部卷)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喜欢旅游,同时也喜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本书为作者叶永烈的“行走文学”作品,作者用摄影,用文字记录了旅途的见闻,凝固了难忘的瞬间。 “京沪漫步”于细微处着笔,描绘了京沪两地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名胜、历史旧痕;“东部沿海”展现一系列东部城市的风貌——杭州之秀美,绍兴之静穆;“北国风情”刻画了中国东北豪迈沉郁的气质,在萧红故居怀旧抒发其对文学和人生的独特沉思;“南国徜徉”则以活泼笔调记述了作者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足迹。 内容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东部时所创作的旅行纪实的选集。 全书分为四辑。“京沪漫步”于细微处着笔,描绘了京沪两地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名胜、历史旧痕;“东部沿海”展现一系列东部城市的风貌——杭州之秀美,绍兴之静穆,温州之异军突起,雁荡、武夷之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栩栩再现;“北国风情”刻画了中国东北豪迈沉郁的气质,在萧红故居怀旧,在古城保定寻根,抒发其对文学和人生的独特沉思;“南国徜徉”则以活泼笔调记述了作者在广州、深圳、珠海、三亚等城市的足迹,反映了历经岁月坎坷又目睹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代人复杂喜悦的心情。 目录 京沪漫步 最熟是北京 在北京住四合院 与纪晓岚比邻而居 访梁实秋故居 街上流行透明包 毛家菜 北京的另类饭店 三上香山 漫步中国现代文学馆 神秘的毛家湾 当年甲肝流行时 水灾目击记 上海的早晨 夜上海 春到龙华 古刹老僧 乘热气球 非常时期的上海 东部沿海 面对西湖 西子湖畔品茶香 南湖行 秋雨绵绵访绍兴 在西施的故乡 火腿之乡新貌 看山人 泛泛江上鸥 青苔颂 雁荡朦胧夜 三游平阳 雨中南雁 不识故乡路 特殊的窗口 温州的外来务工者 陌生的故乡 重温童年的欢愉 世界徽章大王 目击中国首富村 在华罗庚的故乡 百年树人 垂钓之乐 重访福州 坐水观山 住山房 走马观厦门 在厦门前线旅游 鼓浪屿上的琴声 再游厦门 侨乡探古 青岛的节奏 处处闻啼鸟 胶东行 冬日济南 北国风情 在大兴安岭乘飞机 高高的兴安岭 猎人夜话 大兴安岭火场见闻 南有深圳,北有黑河 勇敢的鄂伦春 “小小联合国” 初夏哈尔滨 访萧红故居 汽车城长春见闻 彩贝生辉 百鸟画 冰雪沈阳行 北方明珠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漫步古城保定 南国徜徉 在广州喝茶 食在广州见闻 中国的红场 新兴的东莞 百岛之市——珠海 花团锦簇珠海城 特区的人 深圳在“升值” 海口印象 走访海瑞墓 三亚归来不看海 请到天涯海角来 试读章节 一晃,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30多个年头。人生的3/5,是在上海度过。我也常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尽管我并不是上海人,可是如今我出去,人家都称我是“上海作家叶永烈”。 如此说来,对于我,最熟的是上海。 我却摇头。 莫非,最熟是故乡——温州? 其实,我在高中毕业之后便离开了温州。此后,虽说隔几年也回一趟温州,却总是来去匆匆,只住三五天就走。所以,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仍是童年时代的印象。1994年我回温州,写了篇温州散记,那题目就是《不识故乡路》——因为温州这几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除了市中心旧城区之外,我“不识故乡路”了! 最熟的究竟是哪。里? 我说:“最熟是北京。” 这倒并不因为当年我在北京大学上了6年学。其实,做学生时我忙于学业,再说穷学生也没有多少钱“消费”,难得从郊外的学校到市区——那时叫“进城”。一个学期进城三四回就算不少了,所以,那时我并不熟悉北京城。 如今我说“最熟是北京”,却因为一趟趟出差,老是去北京。妻子甚至说我一年中去北京的趟数比去上海南京路的趟数还多。 老是去北京,早就去腻了。在北京,早上办完事,我下午甚至中午就回上海。心里巴不得别去北京。 我希望最好是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出差,富有新鲜感。可是,身不由己,我依然老是去北京。 总是“黏”着北京,内中的缘由便在于北京是首都。 全国性的会议大都在北京开。 出差办事,上这个“部”,那个“委”,这个“办”,那个“会”,都得去北京。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我的采访圈大体上在北京。说来也怪,虽然人家称我是“上海作家”,可是我的作品大都是北京题材。北京作家们笑我“侵入”他们的领地。其实,我也深感“远征”北京,比写近水楼台的上海题材要吃力得多。但是,我非得一趟趟去北京采访不可。 为什么我要“远征”北京呢?我曾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百老汇”在北京。当然,我所说的北京的“百老汇”,并非美国纽约“百老汇”那样的大街。我所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人物。那些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风云人物”汇聚在北京,成了中国的“百老汇”。我奔走于这样的白发世界,进行一系列采访。在我看来,北京的“百老汇”是我的创作之源。 于是,我不断地去北京,有一年甚至去十来次,有时一个月内要去两次。 我去过纽约。那里的百老汇大街又宽又长,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宽达40米,长达25千米。北京的“百老汇”却“汇”在几处。记得,有一回我在北京三里河一个高干大院采访,那里是北京的“百老汇”之一。被采访者问我,你是第一次上这儿?我说来过好多回,随口答出这里七八户人家的名字。又有一回,在北京另一处“百老汇”——木樨地的一幢高干大楼,被采访者得知我曾来这里多次进行采访,建议我索性对每一家都进行采访——如果把这座楼里每家的命运都写出来,那就写出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缩影! 大抵是我反反复复去北京,北京某部门一度要我调到北京工作。我觉得这可以考虑。可是,对方只调我一人进北京。我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于是,调北京工作的念头只得作罢。我依然一趟趟出差到北京。 每一回去北京,差不多住处都不相同。这回住东城,下回也许住西城。上次住北郊,这次住南郊。我几乎住遍了北京的东南西北、角角落落,而不像在上海,总住在一个地方。 也正因为这样,我对北京的大街小巷,对于北京的变迁比上海更熟悉:我踏勘过五四运动火烧的赵家楼,我细察过当年林彪所住的毛家湾,我寻访过北京大学“梁效”写作组的所在地,我曾在清华大学“井冈山”红卫兵总部旧址前踯躅,也曾研究过当今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哪几座楼是“中央文革”的所在地…… 每一回我去北京,都发现北京在变,这里冒出一幢新高楼,那里崛起一座新立交桥…… 北京,浓缩着中国的现当代史。北京的“百老汇”,聚集着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所以我说,最熟是北京。P6-8 序言 在北京新华立品图书公司刘景琳、唐建福先生的策划下,推出了这套“叶永烈'世界观”丛书,即《荚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今天的越南》《中国自由行:东部卷》《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以及《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等。 我喜欢旅游,同时也喜欢边游边摄影,并把旅途的见闻不断敲进手提电脑。没想到,我的这“行走文学”作品,竟然会积岽这么多。 大约足出于职业习惯,多年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我,在旅行之中特圳注意捕捉细节,观察民情,注重文化,关注历史。也正冈为这佯,我的“行走文学”不同于通常的以介绍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图书。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父亲出差,看着他拎了一只外边套着灰色布套的皮箱去码头,踏上温州到上海的轮船,随着东流在而去的瓯江水消夫在天际。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真想跟随父亲去看看上海是什么样的。可是,小小年纪的我,哪来“出差”?父亲称我是“小溜溜”——温州话的意思是喜欢到处游荡的孩子。父亲摸着我的脑门说,在这里给你贴上一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你就可以到处旅游了。后来,我长大了,写了一部长篇童话,叫《“小溜溜”溜了》,写的是一个孩子在脑门上贴了一张邮票,游遍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王国。其实,这“小溜溜”就足童年的我。 我第一次出远门,是在高中毕业之后,考上北京大学。17岁的我从温州乘坐长途汽车来到金华,我见到冒着黑烟、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火车头,连行李郁扔在一边,奔过去看这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我途经上海前往北京。记得,父亲曾经笑着叮嘱过我,看上海国际饭店的时候,千万要把帽子戴好,因为仰起头看高高的国际饭店,帽子会掉下来!幸亏我来到国际饭店前没有戴帽了。在温州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高楼,尽管现在国际饭店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中只是个小弟弟而已。 我终于也开始出差。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天南地北地跑,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我几乎跑遍全国。不过,毕竟公务在身,总是来去匆匆,何况那年月把旅游说成是“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妻则忙于上班和照顾婆婆、孩子,很少机会旅游。 一直到妻退休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四处云游,从“小溜溜”变成“大溜溜”。如今的我,虽然年已花甲,虽说去过那么多的国家和城市,但是对于没有去过的地方永远充满好奇心。旅游成为我的兴趣和乐趣。有时候,我们也参加旅游团,以为那样更加省心,而且高效率。不过,“赶鸭子”般的旅游使我无法自由采访。更多的时候是我与妻组成“两人团”,自由自在地漫游于异国他乡,细细地访问,细细地品味。尤其是美国,我与妻已经去了七次,很快又要第八次去那里。在美国,我既是旅行者,从最西面的夏威夷到最东面的纽约都留下我们一次次游历的足迹,然而我更是采访者,在美国进行广泛的采访;我又是美国的居民,因为我去那里每一回都住一段时间,可以深入体验星条旗下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摄影记录了旅途的见闻,凝固了难忘的瞬间。每逢外出旅游,我成了“好摄之徒”,随身小包里总是放着相机。一见到值得拍摄的景物,立即掏出相机,咔嚓咔嚓,那“时刻准备着”的架势就像一位很专业的摄影记者。 最初,我用的是胶片照相机。自从用上数码相机,远比前者方便,那些胶片照相机就“退休”了。从此,数码相机成了我的亲密伙伴。我不断改善我的“装备”,买了更新更好的数码相机,还买了数码伴侣,每一次出国都能带回几千张数码照片。 边游边摄,日积月累,我拥有庞大的照片资料库。在闲暇时,我与妻一起在电脑屏幕上欣赏这些风光旖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旅途。没想到,这套丛书出版的时候,配上我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图文相得益彰,成了一套图文并茂的书。 叶永烈 2008年7月1日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