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庭背景
我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排行最小的,生于1915年3月31日,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几个月。当时评论家曾将“一战”描述成“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自然,这个预言是彻底地错了。它没有预测到1918年11月“一战”结束之后无数的冲突和屠杀,特别是“二战”惨绝人寰的生命损失。
我家住在伦敦东区工人阶层集中的柏西纳格林一处犹太人的小据点,一个名为斯得柏尼的街区。那时斯得柏尼是犹太移民到英国的落脚点。涌人的犹太人渐渐组成这个紧凑的社区。那时进入英国主要还是通过水路,而斯得柏尼就紧邻伦敦的码头,因此它就成为东欧犹太移民大军到英国的第一站。犹太移民浪潮是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个人历史也由此开始。
斯得柏尼是典型的伦敦贫民窟,19世纪随着犹太人移居而发展起来。住屋皆是带有小小后院,三层灰砖的排屋。周围没有树木,没有花园,没有植被,没有游乐场,只有两三个迷你市政公园。年复一年,从11月持续至来年4月的伦敦雾霾让每幢楼面都罩上了一层污垢。在20年代实现电力供暖前,伦敦是用煤取暖,煤烟恶化成污染,对伦敦臭名昭著的烟雾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贫民窟居屋照明及街道照明皆用白炽煤气罩灯。民居没有浴室,市政公共澡堂总是人满为患。
当时还没有市政计划控制,把私人住房的一部分改为商用是很普遍的做法,我家也一样。在满足家庭基本居住需要后,顶层被改成小小的工坊。而每个家庭主妇最喜爱的一层前厅则变成了小小的零售店,出售诸如缝纫用品、衣服、厨具及小礼品之类的东西。另一些家庭为了增加收入而出租房间,房客一般是新来的移民,租期可长可短。
附近的大街有白教堂商业街、玛爱恩德路和考木西尔路。街上各式商店遍布,也不乏随处可见的街角小店,符合犹太教规的肉店、鱼店、焙烤店、杂货铺及蔬菜店。他们营业至深夜,以便为上夜班或加班的工人服务,那时没有商业法来规定店铺的强制作息时间。
犹太教堂一般是大厅类的建筑,可以是废弃的教堂,多余的战时服务旅社,有时是市政不用的建筑。但一般位于三四幢房屋的顶层,把相互连接的墙打通,这样面积可容纳四十至五十名朝拜者。妇女当然不能进犹太教堂(根据拉比法律,在社会或宗教事务中,妇女是不允许和男人在一起的。传统正规的犹太教堂至今仍有此类的禁止;但改革派、自由派或进步派别已不再限制)。
此类犹太教堂的礼拜如“旧世界”般喧哗而散漫,祷告用希伯来语,而诵经、讨论、公文或谈话皆用依地语(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1887年,这些独立自治的教堂成立了“犹太教堂联盟”,统一管理某些活动。然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犹太统治和管理的“犹太教堂联合”也在英国各地的社区设立了机构。这些机构祷告用希伯来语,而诵经及别的活动皆用英语。那时,事实上所有犹太社区皆被英国化,依地语渐渐失去活力。因为这个和别的一些原因,联盟只得解散。但在20世纪初叶,这两个组织:联盟和联合,代表了两个明显不同的社区一一即新犹太移民和老的英国犹太人。
为了逃离贫穷、歧视、落后及反犹主义,有超过10万犹太人在19世纪末进入英国,更多的犹太人则去了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荷兰、比利时。然而,最大规模的犹太移民来自沙皇东正教统治的俄国及死板的天主教控制的波兰,后者也是沙俄帝国的一部分,他们经过更长、更艰巨的路途,穿越大西洋去了美国。在美国能发大财及政治上人人自由,这样的诱人故事被大肆宣传,吸引了成千上万在贫穷、仇恨、压迫中挣扎的犹太人。
186l—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北美洲辽阔而富饶的大平原被白人残酷地从原居印第安人手里抢夺走,处女地得到开发,刺激了农业发展。由此美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和扩张阶段。
从爱尔兰到俄国,欧洲源源不断的农业工人来到美国。他们受够了死水一潭的封建主义,受够了政府及宗教压迫,正是这些移民的到来成就了美国快速而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到19世纪末期,美国的经济能力已经可以和欧洲两巨头英国和德国抗衡了。同期有超过两百万犹太人梦想追寻安全、繁荣和新生活,通过纽约港进入美国。
P1-4
本书作者杰克·佩里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毕生致力于扩大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担任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的四十余年中,杰克·佩里先生到中国访问达76次之多,他与中国关系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杰克·佩里先生1915年出生于伦敦东部贫民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母原居波兰,由于受到纳粹的残酷迫害,他们流浪到了英国。早年的经历铸就了佩里先生年轻时就渴望自由平等,同情弱者及不屈不挠的性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佩里先生非常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出现的这一束希望曙光,他同情新中国,热爱新中国,但中国当时处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重重封锁之中。因此,1952年佩里先生在莫斯科召开的寻找东西方经济合作的会议上力促组成英国商业代表团访华。1953年又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之际,率领英国工商界“破冰者”代表团冲破重重困难和阻挠,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邀请访问中国,这是第一个西方访华贸易代表团。不久,这些访华团成员及其他一些热心于对华贸易的公司成立了英中贸易“48家”集团,杰克·佩里长期在集团担任要职,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一直坚持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并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与中国经贸公司之间的彼此信任和合作,硕果累累。
20世纪70年代我在伦敦做促进中英经贸关系工作的八年里与杰克·佩里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密切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力保中英贸易关系不受或少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经常见面,并就形势变化、市场变化及经贸合作方式变化等进行探讨。除了一般的经贸往来外,“48家”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与中国进行工业技术交流,这对中国工业技术的引进及两国经贸关系向深层次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1987年,我又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的身份邀请杰克·佩里作为客座教授向本科学生传授对外贸易基本理论知识及讲述中英两国贸易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长期以来,“48家”集团渐渐成为中英贸易和交流的颇有影响力的组织。现该集团已更名为“48家”集团俱乐部,杰克·佩里之子斯蒂芬·佩里担任俱乐部主席。
本书译者高寿娣女士,于1985年获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法法律硕士学位。她在获硕士学位不久后就进人商界,加入了英国“48家”集团最早创始成员之一的道森父子(羊毛)公司工作,直至今日,销售业绩优异,已荣升为该公司董事。通过二十多年的中英贸易实践活动,高寿娣女士对中英贸易和“48家”集团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正是为什么她有超凡的勇气和魄力决定把此书翻译成中文的原因,她要让中国读者也了解中英贸易所经过的艰难历程,向中国读者介绍英国“48家”集团及杰克·佩里先生在推动中英经贸关系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我本人对高寿娣女士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石畏三
2014年6月5日于北京
《从伦敦小巷到紫禁城》作者杰克·佩里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毕生致力于扩大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担任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的四十余年中,杰克·佩里先生到中国访问达76次之多,他与中国关系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杰克·佩里先生1915年出生于伦敦东部贫民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母原居波兰,由于受到纳粹的残酷迫害,他们流浪到了英国。早年的经历铸就了佩里先生年轻时就渴望自由平等,同情弱者及不屈不挠的性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佩里先生非常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出现的这一束希望曙光,他同情新中国,热爱新中国,但中国当时处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重重封锁之中。因此,1952年佩里先生在莫斯科召开的寻找东西方经济合作的会议上力促组成英国商业代表团访华。1953年又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和禁运之际,率领英国工商界“破冰者”代表团冲破重重困难和阻挠,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邀请访问中国,这是第一个西方访华贸易代表团。不久,这些访华团成员及其他一些热心于对华贸易的公司成立了英中贸易“48家”集团,杰克·佩里长期在集团担任要职,他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一直坚持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并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与中国经贸公司之间的彼此信任和合作,硕果累累。 20世纪70年代我在伦敦做促进中英经贸关系工作的八年里与杰克·佩里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密切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力保中英贸易关系不受或少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经常见面,并就形势变化、市场变化及经贸合作方式变化等进行探讨。除了一般的经贸往来外,“48家”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与中国进行工业技术交流,这对中国工业技术的引进及两国经贸关系向深层次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1987年,我又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的身份邀请杰克·佩里作为客座教授向本科学生传授对外贸易基本理论知识及讲述中英两国贸易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长期以来,“48家”集团渐渐成为中英贸易和交流的颇有影响力的组织。现该集团已更名为“48家”集团俱乐部,杰克·佩里之子斯蒂芬·佩里担任俱乐部主席。
《从伦敦小巷到紫禁城》的作者杰克·佩里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毕生致力于扩大中国和英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担任伦敦出口公司董事长的四十余年中,杰克·佩里先生到中国访问达76次之多,他与中国关系密切程度可见一斑。本书译者高寿娣女士,于1985年获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法法律硕士学位。她在获硕士学位不久后就进人商界,加入了英国“48家”集团最早创始成员之一的道森父子(羊毛)公司工作,直至今日,销售业绩优异,已荣升为该公司董事。通过二十多年的中英贸易实践活动,高寿娣女士对中英贸易和“48家”集团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正是为什么她有超凡的勇气和魄力决定把此书翻译成中文的原因,她要让中国读者也了解中英贸易所经过的艰难历程,向中国读者介绍英国“48家”集团及杰克·佩里先生在推动中英经贸关系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