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伟大工程,这些工程与时代紧密相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符号。新中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加之自然和历史等多重原因,产生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一些超常规的工程,才能得以改善和解决,而强盛的国力和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使这些超级工程最终得以实施。新中国超级工程编委会编著的《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集中展现新中国超级工程的磅礴能量,展示新中国在各方面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新中国超级工程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新中国超级工程编委会 |
出版社 | 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代表性的伟大工程,这些工程与时代紧密相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符号。新中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加之自然和历史等多重原因,产生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一些超常规的工程,才能得以改善和解决,而强盛的国力和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使这些超级工程最终得以实施。新中国超级工程编委会编著的《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集中展现新中国超级工程的磅礴能量,展示新中国在各方面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内容推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在计算机技术、核能利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精密仪器、信息技术等方面,精选了新中国二十项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深入解读,高度聚焦,带领读者了解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使命感。 《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由新中国超级工程编委会编著。 目录 银河巨型计算机 真正超高速巨型计算机 攀登攻关不畏难 填补国内巨型机空白 计算机领军人物 要有中国自己的计算机事业 实现零的突破 巨型计算机之路 一代机到四代机 向量处理器 从“银河”到“天河” 引起国内外“地震"的两弹 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 初期困难重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首颗氢弹爆炸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报国之志 国家脊梁 创造奇迹 核武器的威力 迅速高效释放能量 原子弹离不开铀一235 枪式结构和内爆式结构 用原子弹引爆氢弹 “东方红一号"和航天器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 初踏征服太空之路 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 “长征”火箭功绩显著 赵九章——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人 卫星的酝酿 从火箭探空开始 方案论证与计划拟定 当之无愧第一人 三大天地往返航天器 人造卫星的运输机:运载火箭 载人航天器 太空“诺亚方舟”——空间站 载人航天——飞出地球的襁褓 中国航天工程十年成就辉煌 国家重点工程 载人航天发射试验 “神舟”总设计师戚发轫 多年功力一朝显现 从“东方红”改执“神舟”帅印 飞天路上波折多 深空探测了不起 安全的太空舱 太空行走不一般 世界一大奇迹——“杂交水稻" 小小种子改变世界 开启杂交水稻王国大门 “杂交水稻外交” 水稻全基因组芯片问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偶然得来的“天然杂交稻” 来之不易的“人工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秘密” 何谓“三系”杂交水稻 基因测序“鸟枪法” 水稻基因组八项重要发现 首例人工合成胰岛素震惊世界 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人工合成胰岛素大奋战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诞生 成果引起世界强烈反响 生化事业领航者王应睐 聪明才智初露端倪 具备发展眼光的领航员 胰岛素究竟是什么 从神奇的蛋白质说起 示踪原子 胰岛素简介 克隆技术发展 世界克隆技术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 三大发展阶段 我国克隆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动物克隆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克隆器官研究世界领先 成功克隆人类胚胎,不用于克隆人 克隆技术简介 什么是克隆 克隆的基本过程 医学界的“万用细胞"——干细胞 干细胞突破性发展 干细胞研究突破伦理之争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解干细胞变身障碍 干细胞转人临床试验阶段 攻克脊髓损伤难题迫在眉睫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治愈糖尿病 名副其实的“万用细胞” 人体干细胞 移植修复受损细胞 人类基因组计划 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之路 基因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进程 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 炎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任务 人类的DNA测序四种图谱 扩展新的药物靶 中国模锻压机发展——航空强国必备 世界各国模锻压机发展体系 问鼎世界最大模锻压机 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万吨级机械“巨人”设计师 在摸索中前进 闯过“金、木、水、火、电”五关 世界顶级模锻设备 大型模锻压机简介 模锻压机分水压机和油压机 万吨水压机工作 核能的和平利用 秦山核电站 核能的优越性 从愿景变为现实 我国现有核电站 我国核能和平利用历程 追赶世界的步伐 立足国内,重视安全 近、远期核能研究 同位素应用 世界核能和平利用种类 核电发展 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新科技及前景展望 正、负电子对撞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展历程 伟大的成就 改造后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散裂中子源——超级显微镜 东方赤子张文裕 乡村中走出来的剑桥博士 发现“斗介原子”的存在 中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倡导者 微观世界“显微镜” 改造后实现对撞一亿多次 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 散裂中子源如何得到和控制中子 方兴未艾的工业机器人 世界工业机器人概况 前景一片光明 价格逐渐下降,性能不断完善 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展 机器人产业腾飞的奠基期 国产机器人走向实用化 工业机器人队伍逐步壮大 采矿机器人 核工业机器人 食品工业机器人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 我国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发展概况 纳米科技研究优势 纳米技术领军人物白春礼 扫描隧道显微学开拓者 显微级别达到原子水平 深入纳米微观世界 纳米技术的三种概念 时常出现的纳米物品 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 为什么研发“北斗” GPs导航卫星 要拥有独立的导航系统 “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大亮点 全方位双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一号”:区域覆盖的导航能力 “北斗二号”:具备全球导航能力 “北斗”独门绝招 地球同步卫星 GPs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北斗”如何实现短信通信功能 地球空间探测 双星探测地球空间 空间探测现状 空间探测的发展趋势 日地空间物理未解决的前沿问题 我国的双星计划 双星计划简介 双星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双星探测计划的重要意义 地球周围的空间 如何构成 空间天气预报 中国宽带移动通信飞跃式发展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世界范围从无到有 中国抢占新的制高点 4G已然“逼近” 移动通信特点 无线电波传播复杂 干扰电波常捣乱 移动通信中的“行话” “蜂窝”接触和展望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之名何来 展望“蜂窝”的未来 中国特高压工程 特高压支撑能源可持续发展 不断攀升的用能需求 安徽能源优势 打造特高压输电网 世界首条投运特高压输电工程 111天完成高难度长江大跨越工程 川电出川梦想成真 解析特高压输电 特高压输电优势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比较 直流的“静电吸尘效应” 首座超导变电站 电网大功率运行催生超导系统 开发超导储能系统的优势 超导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白银超导变电站示范基地 合力打造超导电力示范基地 超导储能系统的应用前景 超导储能系统 输变电系统主要电气设备 什么是超导储能系统 1MJ高温超导储能系统简介 “蛟龙”潜海 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 连续刷新“中国深度”新纪录 地地道道“中国龙” “蛟龙”入海的实际意义 深潜传奇——徐芑南 与潜艇结下不解之缘 未了却的心愿 完成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心愿 你所不知道的“蛟龙” 海下负重生存 人类水下生活 “蛟龙”深潜秘密 银河巨型计算机 试读章节 真正超高速巨型计算机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试验成功时,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人留意到这项发明。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是头绪万千、百业待兴,还不具备制造计算机的条件。然而,计算机问世后的短短几年,便以其发明者始料未及的速度,有了惊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传人我国,中国人民终于知道了计算机这一伟大发明。于是,从1956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追赶世界的脚步,1959年10月前夕,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即试制成功。不过早期的计算机都没能真正全面投入使用。直到1983年,我国“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才真正实现了“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投入使用”的目标。攀登攻关不畏难 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中央在重要会议上,正式下决心研制巨型计算机,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主持会议的邓小平同志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国防科工委,并点名要国防科技大学承担研制任务。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向邓小平立下了军令状:一定尽快研制出中国的巨型计算机。 研制巨型计算机,谈何容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技术落后,资料匮乏,西方国家又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了解国外研制巨型机的情况十分困难。国防科技大学虽然是国内最早研制计算机的单位,但此前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151”机,每秒运算速度只有100万次,而现在要研制每秒运算1亿次的机器,计算机运算速度一下要提高100倍,其难度不言而喻。 但是,困难没有吓倒研究人员。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全力以赴造出自己的巨型机。研制工作迅速展开之后,各种复杂技术问题随之冒了出来:大容量存储器是“银河机”的一个特点,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采取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如何实现每秒1亿次的运算速度?问题像一个个“拦路虎”拦在研究人员面前。研究人员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设计存储器上,经过不懈努力,大容量存储器的设计得到了圆满解决。 主机的功率较大,如果不采取良好的冷却措施,随时都能把组件烧坏,而使温度降低10℃,则主机无故障时间可以延长一倍,通风散热作用极大。结构室的科研人员虽然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们边学边干,阅读了传热学、流体力学、机械制造方面的书籍,反复实验,得到了几百个可用数据。经过努力,科技人员们没计的通风散热结构,既简便,又有效,超过了原定指标。 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争分夺秒地研制“银河”机的过程中研制了一些测试设备。“银河”机主机有一百多种多层印制板,每块板子上的线路密密麻麻,孔眼星罗棋布。这些线与线、点与点之间,有的该联通,有的则不需联通。怎么测量呢?如果用人工方法一个点一个点地测,一块板子至少要3天。测完全机的印制板至少5年,而且质量不能保证。经过反复研究,自动化室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套具有国际水平的导通测试设备,测一块板子只要十秒钟。 总之,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正是靠着勇攀难关、不畏困难的劲头,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跨进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填补国内巨型机空白 为了确保机器的精密无误,担负研制亿次机任务的每名科技人员都必须严把质量关。国防科技大学建立了一个质量控制小组,设计时,一个人设计,三个人审查,把错误消灭在图纸上;工厂生产、工艺精益求精,自检、互检,层层把关,每一步都严格考核。参加研制“银河”机的科研人员、工人都秉承着“质量第一”的信念,为“银河”机顺利通过国家鉴定提供了前提保证。 主机各部件的逻辑设计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达到运算1亿次的关键一步,需要先进行理论研究和做多种试验,制定出设计规范和信号传输规则,再着手设计。这从理论研究到初步制定的信号传输规则,直到1980年年初才全部完成,接下来要着手工程化设计。 与此同时,电路室的实验和模型机试验的新结果做出来了。根据这两个结果,科研人员又逐条审查了原先的设计规范和规则。“银河”机主机的线路有上百万条,一根根地计算、核对,工作量之大和繁琐难以想象。一经发现指令控制和向量寄存器设计有毛病,就必须对原设计进行核改,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完全符合要求。 多层印制板是“银河”机主机的基础部件。每块印制板仅有A4纸那么大,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路和组件。一块板子至少有一千多个焊接点,多的达三千个。每个焊点不到米粒大,要求不能有虚焊,不能把锡挂到电路上。如此细致的程度极大地考验了工人的焊接技术。 研制“银河”机最繁琐的程序是数学子程序系统。国防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模拟器上反复试算,确保了程序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年没日没夜地顽强拼搏,科研人员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攻克了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结构,大大提高机器的运算速度,提前1年完成了研制任务,系统达到并超过了预定的性能指标,机器稳定可靠,且经费只用了原计划的五分之一。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是我国当时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银河”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跨人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P1-3 序言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产生代表性的伟大工程,比如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这些工程都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世也往往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加之自然和历史的多重原因,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民生、环境、能源、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一些超常规的工程,才能得以改善和解决,而强盛的国力和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最终让这些超级工程得以实施。 这些超级工程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着时代的国情与现状,代表着当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通过了解这些超级工程,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国家的基本行为,国家曾经做过什么,正在做着什么,即将要做什么。《新中国超级工程》即从尖端科技、文化振兴、国际合作、世界第一、中国奇迹五个方面选取典型,高度聚焦,深入解读,集中展现了新中国超级工程的磅礴能量,展示新中国的活力和创造力。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国家行为,对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有所了解和认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才能更好地准确定位自己,把握机遇。本丛书在科技、交通、能源、水利、建筑、工业、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选取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程,这些工程或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关乎国计民生,或在体量规模上空前超大,或在科技水准和建造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集中展示了新中国在各方面的突出行为和成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书——《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在计算机技术、核能利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精密仪器、信息技术等方面,精选了新中国二十项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深入解读,带领读者了解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传统。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了解国家行为,知道祖国和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关心国家,更关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生存和机遇。相信读者通过书中的一个个超级工程,可以了解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得到一些见识、感悟和启示,获得一些希望、勇气和力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