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特·比彻·斯托著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人公是汤姆叔叔,他是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黑奴。他最先在乔治·谢尔贝先生家里工作,但因主人生意失败,他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谢尔贝先生的儿子乔治少爷和汤姆叔叔是很好的朋友,他承诺日后一定要赎回汤姆叔叔。
后来,汤姆叔叔幸运地遇到了善良的小女孩——伊娃,并被伊娃的父亲买下了。汤姆叔叔在伊娃家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但几年后,伊娃便患了重病早逝了。不久,伊娃的父亲也不幸去世了,汤姆叔叔又陷入了悲惨的命运中。后来,他被卖给了凶狠残暴的奴隶主雷格里。
在雷格里的庄园里,汤姆叔叔常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当乔治少爷找到汤姆叔叔,准备赎他回去的时候,汤姆叔叔已经奄奄一息了。最终,乔治少爷厚葬了汤姆叔叔,并解放了谢尔贝庄园里所有的奴隶。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哈里特·比彻·斯托的代表作。小说发表于1852年,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控诉了罪恶的奴隶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饱受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的生活历程,以及他身边的人的遭遇。汤姆叔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正直、宽容,面对被主人贩卖,平静地接受,为每一个人祈祷,甚至敌人;他忠诚、隐忍,无论被卖到哪里,都竭尽全力为主人效劳,面对不公,也从不怨天尤人;他坚强、执着,面对毫无人性的毒打,始终坚信上帝与他同在,相信自己的苦痛能唤醒残酷者的良知;他善良、感恩,无论身处何地,都在无私地帮助身边的人。同时,作者还刻画了聪慧的伊丽莎、精明的乔治等黑奴形象,并勾勒了形形色色的奴隶主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揭露奴隶制度下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小说,思想深刻,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并思考。
二月初,一个清冷的黄昏,暮色静静地笼罩着肯塔基州P城,一切显得那么安静,只有街道上稀稀疏疏的枝丫,在风中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而在P城一户人家的豪华客厅里,此时的氛围却不那么宁静。
这户人家的主人是谢尔贝先生,他正与一位绅士装扮的客人一边饮酒,一边热烈地谈论着。这位客人是一个奴隶贩子,名叫海利,他长得又矮又胖,举手投足间带着一副趾高气昂的神态。细看还会发现,他的穿着非常讲究:蓝底黄点的围巾配花哨的领带,手指上的几枚戒指,与身上的金表链相辉映。每当说到兴头上,他都会故意把手上的饰物弄得叮当响,俨然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态。
而与之对坐的谢尔贝先生倒是个实实在在的绅士。无论是他儒雅的谈吐与举止,还是客厅典雅的陈设及精心的布置,这些细节都流露出他的绅士气派。
此时,他们身边没有一个仆人,因为他们正在商量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件事就按我说的办吧。”谢尔贝先生说。
“这绝对不行,那样我可亏大了!”海利反驳道,接着毫不客气地倒了一杯白兰地。
“海利先生,汤姆可不是一般的黑奴,他诚实、稳重,而且很能吃苦。他把我的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唉,要不是为了还债,我是决不会卖掉他的……”
“我要货真价实的——要虔诚的基督教徒,性情温和,忠于主人,那才能卖好价钱。”
“要说货真价实,汤姆就是最好的人选。去年秋天我让他去外地办事,顺便捎回五百块,他不但如数将钱带了回来,而且没有听从几个坏蛋的怂恿,趁机逃跑。不是迫不得已,我是绝对不忍心卖掉汤姆的!”
“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我在尽量帮你,不过,这桩买卖,我实在是太为难了!”海利装腔作势地叹了一口气,又往自己杯里倒了酒。
“那你说怎么办?”谢尔贝先生沉默了一会儿后问道。
“再添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怎么样?”
话音刚落,门突然开了,一个四五岁的混血男孩走了进来。这个小男孩长得非常可爱,有一头乌黑的鬈发;长长的睫毛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着聪慧的光芒;红润的圆脸上,两个浅浅的酒窝若隐若现。显然,他很受主人宠爱。
谢尔贝先生一见到这个小男孩,脸上的愁容便舒展开来,他吹了一声口哨,并说道:“嗨,小家伙,快过来!”
小男孩应声走了过去,谢尔贝先生疼爱地拍了拍他的脑袋,说道:“哈利,给这位先生唱首歌吧!”
小男孩机灵地跑到客厅中央,用清亮的嗓子唱起了一首流行歌曲。他一边唱,一边手舞足蹈,还不时做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动作。
“太棒了!”海利大笑着鼓起掌来。 谢尔贝先生也笑着说道:“来,再给我们表演一下卓德大伯犯风湿病走路的样子吧!”
哈利马上扮成老年人的模样,驼起背来,稚嫩的脸上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在客厅里一瘸一拐地走了起来。
“太精彩了!这小家伙真是讨人喜爱!”海利捧腹大笑,顺手将一个橘子扔给了小男孩,接着对谢尔贝先生说道,“嘿,这样吧,你把这个小男孩加上吧,这笔债务咱们就算了结了!这样够公道了吧?”
谢尔贝先生听了之后,马上沉下脸来。这时,敲门声响了。“进来吧!”谢尔贝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海利的问题,而是立即对门外的人做出了回应。
只见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混血女子推门而人,她和小男孩一样有着一头乌黑的鬈发,以及一双水灵灵的眼睛。这个美丽的女子就是小男孩的母亲,她一脸尴尬地站在门口,欲言又止,因为她突然发觉,那个面目可憎的陌生男子正细细打量着自己。
“有事吗,伊丽莎?”谢尔贝先生关切地问道。
“对不起,老爷,我是来找哈利的。”孩子一听,便倚靠在母亲身边,高兴地将自己得到的“奖品”拿给母亲看。
“带他出去吧!”谢尔贝先生说道。于是伊丽莎连忙抱起孩子走了出去。
……
P1-3
经典伴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
晃荡的公交上,拥挤的地铁上,甚或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一束束光打在那略显疲倦的脸上。没错,这些光来自我们的手机、平板、阅读器。这些高科技产品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刷屏,习惯于140个字的微博阅读,习惯于鼠标点击的浅阅读时,也就慢慢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浅尝辄止的浏览,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被裹挟、被误导。有时候恍然觉得自己是一条挂在网络上焦躁不安的“虫子”……
或许你会愕然:“有那么严重吗?”是的,当阅读越走越远,我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四五本书,而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要读60本书,是我们的15倍。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可中小学生阅读量之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向青少年朋友推荐有意义的读物,引导他们享受阅读之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此,编委会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名著。这些作品兼顾了各种文学种类,包含多元价值。第一辑共20本,取材广泛,各具特点,能带给青少年朋友阅读乐趣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写这套“新课标必读经典丛书”时,编者在保留名著原貌的同时,对个别晦涩难懂的地方做了注释和改编,切实地做到阅读无障碍,并配上了精美的插图,文图搭配,相得益彰。
一个人年轻时候读的书,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我们今后从事怎样的职业,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希望这套书,能够伴随读者成长,使之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
一一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一一贾平凹(著名作家)
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一一于丹(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
一一曹文轩(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