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封信图索致陈渊哲
亲爱的陈渊哲,在上一封信里我已经讲了老子的信徒的疯狂,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法国冉森派教徒。他们把某个叫帕里斯的人看作教长。帕里斯。是个副祭司,欧洲教士必须通过几个级别才能成为神父。在中国的那些传教士并不是神父,他们的权能很有限,无法执行基督教的奥义。因此,传教士不必成为神父,在传教士中也找不到神父。人们只把他们称作执事。帕里斯不是一个真正的神父,但他的门徒不仅把他的地位放在普通神职人员之上,更把他放在罗马主教之上,成为教会之长。
帕里斯在世时,只有几个地方上的妇女与底层人民认识他,他向这些人宣读欧洲人的正典。他大声叱骂罗马祭司的指令,反对几位地位很高的法国学者的看法。因为他很无知,所以他虽然热衷于自己的派别却不知原因。他对所批驳的观点并不了解。缺乏理智、追求新奇和狂热的天性决定了他所拥护的派别。他的品行是纯洁的,但他的道义是危害社会的。他认为应该放弃那些使人满足、互相依赖的东西。他要求一切达到完美的状态。人类永远达不到这个状态,这对他们的行为也毫无指导意义。
冉森派教徒鼓吹天意至上,轻视人间的事情,和老子的信徒提出的空虚、无为、懒散很相像。前者披着宗教的外衣危害社会;后者则以获得幸福为由让人们抛下挂念,灌输给人们对国家有害的事情。结果,人人逃避劳动,没有劳工,没有商人,没有法官,也没有士兵。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和老子想的一样,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会变成一片虎熊出没的沙漠。如果所有的法国人都模仿帕里斯,那他们的国家里就只能剩下些疯子。在这个王国中找到一位贤人比在拉布兰森林(1aLaponie)里找到一只鹦鹉或者一只金丝雀还难。
这位疯狂执事的拥护者完全信服他的训诫,甚至把他的看法发挥得更远,以至于他一死后,门徒们就把他视为半人半神。还为他树立个人崇拜,声称所有不承认他在天国的伟大和荣光的人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为了给他们所说的话增加威慑力,他们使用了和老子门徒一样的把戏。他们假装和神灵达成秘密协议,用纸描画出奇形怪状的人形,用锅和鼓敲出可怕的声音。冉森派教徒有发疯的冲动,一些人毫无节奏地蹦蹦跳跳,另一些人匍匐在地摇摆身体。有些人吃硬煤渣,还有些人吃小石子。最后,把所有骗子的把戏都耍过来,并把这一切看作奇迹出现。当他们施这些诡计的时候,声称上天向他们揭示了内心的秘密,赋予他们预言未来的本领。
亲爱的陈渊哲,你看,冉森派教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老子门徒拘翻版。为了模仿中国人,冉森派将某些画像赋予伟大的意义,他们到处讲述主教帕里斯的美德,说他的图像可以避灾,保存它的家庭可以变得富裕,没有一个冉森教徒不在枕边放上他的图像。
尽管冉森派缺乏理性,却仍然在法国、尤其是巴黎迅速地发展了起来。那些轻易上当的老百姓,一旦有人用所谓的奇迹去骗他……
P68-69
导 读
信集概览
出版声明
出版声明
出版声明
绪 言
献给孔子的在天之灵
第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巴黎风貌
第五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发现中国在科学发展方面的落后和传教士对于欧洲描述的不切实际。介绍了中国和欧洲的实际情况
第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人信仰的三种宗教
第九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宗教和历史纪年的产生以及老子的传奇人生(宗教历史方面)
第十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道教
第十一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汉朝时的印度佛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对比了中国佛教和法国的莫利纳派
第十二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北京,主题:圣依纳爵·罗耀拉的讽刺画像
第十三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伊斯法罕概述
第十四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新儒教及其玄学
第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图索
写自北京,主题:对于新儒教中玄学的批判
第十九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与中国、葡萄牙以及荷兰的外交关系
第二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传教会的历史
第二十二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法国和波斯的妓女(风俗方面)
第三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图索为中国的历史记载辩护。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历史记载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图索认为欧洲的历史记载同样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
第四十一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对世界和物质的永恒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和“天意”的比较
第四十七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中国量才录用的制度
第六十封信 庄致陈渊哲
写自伊斯法罕,主题:波斯法律中设置的酷刑
第六十二封信 陈渊哲致庄
写自北京,主题:波斯人的酷刑起源于犹太人,中国的刑罚不那么野蛮(风俗方面)
第六十三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的三种宗教。在这封信里,德·阿尔让把罗马宗教比作达里语,嘲讽了天主教会。这种讽刺反映了新教的影响
第七十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日本宗教,灵魂不朽和哲学
第七十一封信 哲求致图索
写自长崎,主题:儒教在日本,德·阿尔让结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谈儒家思想中的“德”
第七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巴黎,主题:日本历史,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受到日本人蔑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国际关系
第九十一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这是《中国人信札》中首次提到尤利安大帝
第九十二封信 (1756年版)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续写对尤利安大帝的看法
第一百一十六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开封的犹太人(历史和宗教方面)
第一百一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主题:在这封信和下一封信中,德·阿尔让介绍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他依据的是伏尔泰写的查理十二世的传记,强调了连年战争导致的灾难,指出了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由来和查理十二世的残暴
第一百二十一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柏林,主题:腓特烈二世加冕,君王的善与恶(政治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二十二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历史(政治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二十七封信 刁致陈渊哲
写自哥本哈根,主题:丹麦人的政治和城市生活(政治方面和所谓“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第一百二十八封信 图索致陈渊哲
写自德累斯顿,主题:犹太教的逾越节(宗教、社会和历史方面)
第一百四十一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对都城南京和北京的看法以及城市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百四十四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回应对于中国礼仪形式的争论(神学和道德方面)
第一百四十六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开封的犹太人,中国与早期基督教
第一百四十七封信 陈渊哲致伊涂礼
写自北京,主题:中国皇帝太宗等对中国的犹太人的看法,以及犹太教在中国的宗教仪式
第一百四十八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中国教堂中汉语的应用,以及对汉语的颂扬
第一百四十九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写自罗马,主题:对于远古事情记述的比较,例如《圣经》的创世和中国神话传说的记载。这封信中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的纪年方法对17世纪和18世纪传教士的影响,比如在17世纪思想家拉莫特·勒瓦耶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第一百五十封信 伊涂礼致陈渊哲
主题:德·阿尔让在结束《中国人信札》时,介绍了自己。这点很明显,事实上,德·阿尔让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他个人生活的影子。《德·阿尔让侯爵回忆录》体现了他把自己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第一百六十二封信 (1756)图索致陈渊哲
主题:美洲
重大历史事件年鉴
参考书目
译者的话
1989年7月,笔者初次到巴黎的时候,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两百周年的国庆日。在读了一篇伏尔泰的小说之后,笔者深为这种既清晰又感性的语言所吸引,从此与启蒙时代的法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启蒙思想的批判精神就是源于这种既精炼又犀利的文体,尤其是对欧洲17、18世纪书信体小说的语言而言,对其翻译并非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对其哲学思想的重建。当时的思想家与神学家对中国的哲学、道德和思想的深沉关注,也反映了欧洲启蒙思想诞生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笔者在参阅和比较了巴黎拉丁区的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荷兰、德国、罗5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中珍藏的无数手稿后,发现,德·阿尔让这位18世纪的法国学者对欧洲历史、哲学的省察,以及他对中国的看法非常特别,表现了客观的批评精神,其语言也很精炼,堪称欧洲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在此,笔者以巴黎索邦大学的思想史理念,通观近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从中法比较文学的一个崭新视角将德·阿尔让的这部《中国人信札》呈现于读者。
《中国人信札》原文有162封信,长达1500页,编纂过程中,笔者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数个寒暑。所幸有像家人一样的法兰西院士布律诺·内沃(BrunoNeveu)的谆谆鼓励,笔者才有勇气将著作的五个版本的异同作比较与考察。布律诺·内沃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也曾经是外交官,对中国礼仪之争的问题特别感兴趣。
《中国人信札》法文版的成书真是要感谢贾乐维神父的支持与参与。从拉丁文的翻译到书稿的编辑,他都给出了极宝贵的建议。在本书导读中,包含了他对路易十四时期精神文明的定义与定位所作的精辟注解。在此书III版之前,他忽然逝世,没有实现四个月后到北京的计划。为了纪念他生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社会的关注,笔者从原书162封信中,精选出对中国哲学、宗教和习俗有关注以及凸显启蒙时代法国在全欧洲文化强势的38封信,先予出版。
最后,笔者要特别感谢父亲,他常常告诉我,很希望知道我对法国文学研究的内容。谨将这本书的中文版献给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因准备本书中文版的付梓,笔者回到北京,将北京当成我的家,将北京的朋友当成我最好朋友。
陆婉芬
写于北京,2013年7月5日
《中国人信札》出自一位与伏尔泰齐名的18世纪法国作家,德皇腓特烈大帝的哲学家朋友——布瓦耶·德·阿尔让。从17世纪开始,基督教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西方主流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开始了融汇与碰撞的双重变奏,同时,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思想与风俗信仰带到欧洲。在此背景下,作者笔下的几位中国文人,由于不同的际遇在全球游历,他们在旅行期间的书信往来,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内容。而书信体小说是18世纪欧洲哲学家所惯用的文学手法。
《中国人信札》品的中国人是传统与现代文人形象的结合,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同时也掌握了西方的古典语言和现代科学。透过人物的书信交流以及他们类似人类学家的精神探险,作者对各地的风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体都作了系统的分析。这些信件还涵盖了对孔子儒学思想的解读、对人类思想与物质起源的思考、对文明与政体盛极必衰的感叹。作者在张扬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性格和风俗中,同人类其他群体共通的弊病。
启蒙思想的批判精神就是源于这种既精炼又犀利的文体,尤其是对欧洲17、18世纪书信体小说的语言而言,对其翻译并非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对其哲学思想的重建。当时的思想家与神学家对中国的哲学、道德和思想的深沉关注,也反映了欧洲启蒙思想诞生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笔者在参阅和比较了巴黎拉丁区的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荷兰、德国、罗5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中珍藏的无数手稿后,发现,德·阿尔让这位18世纪的法国学者对欧洲历史、哲学的省察,以及他对中国的看法非常特别,表现了客观的批评精神,其语言也很精炼,堪称欧洲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在此,笔者以巴黎索邦大学的思想史理念,通观近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从中法比较文学的一个崭新视角将布瓦耶·德·阿尔让的这部《中国人信札》呈现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