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娜·斯比丽著的儿童长篇小说《小天使海蒂》讲述了:
小海蒂年仅一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五岁的时候,她被姨妈带到了爷爷阿鲁姆大叔身边。阿鲁姆大叔是一个暴躁、冷漠的老爷爷,但是他非常关爱小海蒂。天真活泼的小海蒂陪伴着爷爷,在阿鲁姆大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那期间,小海蒂还认识了放羊的男孩贝塔。贝塔家里有个失明的奶奶,小海蒂经常跑到贝塔家,陪老奶奶聊天。
后来,小海蒂的姨妈一意孤行,要将小海蒂送到法兰克福的一户人家,让她陪伴残疾的女孩克拉拉。小海蒂的到来让克拉拉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但小海蒂内心深处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一切。后来,由于思乡成疾,小海蒂被送回阿鲁姆大山。
在一个温暖的6月里,克拉拉也来到了阿鲁姆大山,小海蒂热情地款待了这位好朋友。最后,在小海蒂的鼓励下,残疾的克拉拉竟然站了起来。
《小天使海蒂》是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小海蒂如何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故事。
小海蒂年仅一岁就失去了父母,外婆和姨妈将她抚养到五岁。因为工作的原因,姨妈把小海蒂交给她的爷爷照顾。爷爷独自住在阿鲁姆山顶,他是一个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小海蒂的纯真善良感染了爷爷,让爷爷变得热情、爽朗、随和。在这儿,小海蒂也给贫困的贝塔一家带来了温暖与快乐。
后来,姨妈又将小海蒂送到法兰克福,让她陪伴一个富人家的小女孩——克拉拉。虽然小海蒂在那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她心里始终非常想念阿鲁姆大山里的生活。在思念的煎熬下,她变得虚弱不堪,最后,主人送她回到了家乡。小海蒂又恢复了快乐的天性,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好朋友克拉拉来阿鲁姆做客时,竟然发生了一个奇迹……
“蒂提,你要带这孩子去哪里呀?”妇女问道,“她是不是你姐姐的女儿?听说你姐姐已经去世了?”
“是的,”蒂提回答说,“所以,我要把她送到她的爷爷那儿去。”
“什么?你要把她送到阿鲁姆大叔那儿?蒂提,我没听错吧?我想他肯定会把你们赶走的。”
“他可是这孩子的爷爷啊!如果连他都不管,那我就真的没办法了。为了照顾孩子,我连工作都找不到。芭尔贝丽,说实话,我的积蓄都快花光了,只能出去工作了。而且,这次我找到活儿干了,我可不想为了孩子丢了工作。”
“是啊,不过,如果阿鲁姆大叔是个寻常人,倒也不必担心什么,”芭尔贝丽认真地说,“但是你心里也清楚呀,他的性格那么古怪,怎么会照看小孩呢?而且孩子还这么小!你到底去哪儿干活啊?真的没有一点时间来照顾这个孩子吗?”
“去法兰克福(德国的一个城市),”蒂提解释道,“我在那儿找了一份挺好的工作,报酬挺高的。而且,不用干体力活,只是一些繁琐的工作。不过,我要从早忙到晚,因此我根本没时间照看小孩。”
“唉!真是个可怜的孩子!”芭尔贝丽叹息道,“可是现在根本没有人知道阿鲁姆大叔过得怎么样了,这么多年来,他从不和任何人来往,就连教堂也不去了,一年也就拄着拐杖从山上下来一次。我每次见到他都是花白的头发,留着长长的大胡子,简直和流浪汉没什么两样。大家看到他都会躲开。”
“但他毕竟是孩子的爷爷,照顾孙女是他的责任,我想他应该不会对海蒂太坏吧。”
“说的也是,不过,我呢,也只是想知道,”芭尔贝丽试探性地问,“你说,阿鲁姆大叔为什么要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山上呢?你肯定从你姐姐那儿听说过什么吧,蒂提?”
“我是知道一些,不过这个不能对别人讲。”
蒂提说完,芭尔贝丽便陷入了沉思。阿鲁姆大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要一个人住在山上呢?为什么村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说话呢?对于这些问题,芭尔贝丽早就想了解了。
芭尔贝丽是前不久才嫁到德尔芙里的,所以对这里的人和事还了解得不多。但蒂提则不同,她从小在德尔芙里长大,对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了。
芭尔贝丽觉得现在正是打听消息的绝好机会,便亲切地拉着蒂提的手问:“蒂提,你就跟我讲讲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你这么好奇,那我就只跟你说哦!不过,你得答应我,不准告诉任何人!”
“没问题,我保证不会到处乱说的,快点说吧!”
“你可要说话算数,绝对不能传出去!”蒂提再三叮嘱道,她又觉得将要说的这番话最好不要让孩子听到,所以连忙四下望了望。这时,她才发现小海蒂不见了。真糟糕,两个大人只顾着说话,根本没注意身后的孩子。蒂提焦急地张望着,可是连孩子的影子都没看到。
“啊,在那儿!”芭尔贝丽突然叫起来,“你快看,那是她吧?羊倌贝塔跟她在一起呢,放心,他会照看好小海蒂的。”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小路上的两个人。
“她才不用贝塔照看呢!”蒂提说,“别看她才五岁,她机灵得很,什么都懂,所以我想她和阿鲁姆大叔以后一定能相处得很好。可是现在,阿鲁姆大叔只剩下山上的那间小屋和两只可怜的山羊了。”
“哦?难道他以前很富有吗?”芭尔贝丽问。
“当然了,他曾经是托姆列休克一个大户农家的大儿子,他有个弟弟。他弟弟很老实本分,而他自己作为哥哥,却完全不同。他为人张扬跋扈,又赌博又喝酒,结果把他父母的家业全都败光了。他父母对他简直是失望透顶,又气恼又无奈,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他弟弟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这么一来,他失去了家产,失去了亲人,只剩下不光彩的骂名。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离开了托姆列休克,不知到哪儿去了。
“就这样过了十多年,突然有一天,他带了一个叫作托比斯的大男孩回来了,他想把那个孩子托付给他的亲戚们照顾。可谁都不愿意照顾那个孩子。你知道,像他那样的人,谁也不会搭理他。这把他给惹恼了,于是他冲所有人吼道,发誓永远不迈进托姆列休克一步。后来他就带着孩子来到了这里。
“听说他那时还有些钱,并把托比斯送去学木匠了。托比斯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德尔芙里的人都挺喜欢他的。不过,阿鲁姆大叔的名声可不好,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传闻说他是从军队里逃出来的,总之在大家看来,他肯定做了许多不道德的事情。尽管有这样的谣言存在,我们家和他还保持着来往,因为我妈的奶奶和他的奶奶是表姐妹,所以,我们都叫他‘大叔’。后来,他搬到阿鲁姆了,大家就开始叫他阿鲁姆大叔了。”
“那托比斯呢,后来他去哪儿了?”芭尔贝丽关心地问。
P3-5
经典伴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
晃荡的公交上,拥挤的地铁上,甚或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一束束光打在那略显疲倦的脸上。没错,这些光来自我们的手机、平板、阅读器。这些高科技产品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刷屏,习惯于140个字的微博阅读,习惯于鼠标点击的浅阅读时,也就慢慢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浅尝辄止的浏览,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被裹挟、被误导。有时候恍然觉得自己是一条挂在网络上焦躁不安的“虫子”……
或许你会愕然:“有那么严重吗?”是的,当阅读越走越远,我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四五本书,而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要读60本书,是我们的15倍。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可中小学生阅读量之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向青少年朋友推荐有意义的读物,引导他们享受阅读之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此,编委会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名著。这些作品兼顾了各种文学种类,包含多元价值。第一辑共20本,取材广泛,各具特点,能带给青少年朋友阅读乐趣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写这套“新课标必读经典丛书”时,编者在保留名著原貌的同时,对个别晦涩难懂的地方做了注释和改编,切实地做到阅读无障碍,并配上了精美的插图,文图搭配,相得益彰。
一个人年轻时候读的书,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我们今后从事怎样的职业,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希望这套书,能够伴随读者成长,使之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
一一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一一贾平凹(著名作家)
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一一于丹(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
一一曹文轩(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