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了: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的一部作品。
小说围绕一个天真活泼、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男孩子汤姆·索亚展开叙述。书中描绘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生活在圣彼得堡小镇上的汤姆·索亚和他的朋友乔·哈帕、哈克贝利·费恩因为厌恶枯燥的学校课程和庸俗的生活环境,而去“当海盗”、“追逃犯”、“寻宝藏”等经历。
小说通过汤姆·索亚和他的伙伴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用一种欢快的笔调描写出了孩子们的那种天真、活泼、善恶分明的性格特点。
本书语言风格幽默,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极具美国特色,是一部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夏季的下午真的很长,汤姆溜达了很久,天还没有黑。
突然,汤姆越来越熟练的口哨声停住了,他面前出现了一个陌生人——一个比他大一点儿的男孩儿。
圣彼得堡是个贫穷、破落的小村镇,村里的人和他们的亲戚,大家都很熟悉。这让村民们对出现的新面孔总是很感兴趣,当然汤姆也不例外。
这是个穿着非常讲究的男孩儿,而今天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他的帽子很精致,蓝色的上衣扣得紧紧的,又新又整洁,还打了条颜色鲜亮的丝质领带,他的裤子也是一样整齐笔挺,竟然还穿着鞋。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是个城里人,汤姆看着自己身上那套又破又旧的衣服,感到很不自在。
起初,两个人都一声不吭,只是面对面、眼对眼地互相打量着对方。
“我打得过你!”汤姆忍不住先开了腔。
“是吗?我倒想见识见识你有多大本事。”男孩儿斜着眼睛看着汤姆。
“那好,你等着。”汤姆嘴上说着,并没有动手。
“得了,你不行。”
“我行。”
“你就是不行。”
“我就是行。”
在一番争论后,两个人都不再说话了。
这时,汤姆接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这和你没关系!”男孩儿毫不畏惧地回答。
“这是我的地盘,怎么没关系!”汤姆气坏了,这个男孩儿好大的胆子。
“行啊,那你就管管看。”
“要是你再废话,我就给你点儿颜色瞧瞧。”
“哈,是吗?我认为你只会耍耍嘴皮子!”男孩儿翻了翻眼睛表示蔑视。
“如果你老是这样嘴硬的话,我就要揍你了。”
“嘿——你这种人我见得多了,只会吹牛说大话!”
“哈!你可不要太神气,小心我把你揍得屁滚尿流!瞧,你那顶丑陋的帽子!”
“不喜欢我的帽子啊,那么你动手打我啊,我保证你没有这个胆量!”
“是吗?我马上就会动手打你了!”
“嘿,我只看到你老是吹牛不敢动手,哦,我知道你害怕了。”男孩儿似乎抓住了汤姆的弱点。
“我才不怕呢!”
“你怕!”
“我不怕!”
“你就是怕!”
两个人又停住不说话了,他们继续眼对眼,侧身兜着圈子,同时警惕地看着对方。忽然两个孩子的肩膀抵在了一起。 “你是个胆小鬼!我要告诉我大哥,你知道吗?他只要动动小指头就能把你捏碎。”汤姆大声警告男孩儿。
“是吗?我可不怕你大哥,我大哥只消轻轻一扔,你大哥就会飞过那堵篱笆围墙。”男孩儿并没有退缩。
显然,这两个孩子是在撒谎逞能,这两个力大无比的哥哥都是不存在的。
“小乡巴佬,我赌你两个分币,你不敢动手打我。”男孩儿从衣服兜里掏出两个分币扔在汤姆脚下。汤姆彻底被激怒了,他向男孩儿扑了过来。
两个孩子像两只争食的猫一样,撕扯起来,又是扯头发,又是揪衣领,还拼命地捶打对方的鼻子,抓对方的脸。两个人都弄得浑身是土。
最后,汤姆从尘土中爬起来,骑在那个男孩儿的身上,握紧拳头使劲地打那个男孩儿。
“求我饶了你吧!”汤姆大声地说着。
那个男孩儿拼命挣扎着,想爬起来。
“还不服气吗?快求我,说‘饶了我’!”汤姆没有停手。
“饶了我吧!”男孩儿呜咽着说道。
“现在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以后最好小心点儿,看看你是在和谁说话。”汤姆收起拳头,放男孩儿起来。
男孩儿拍拍身上的尘土,哭哭啼啼地走开了。他不时地回过头来,摇晃着脑袋,吓唬着汤姆:“下次要是抓住你,我……我就,我就……”
“你就怎样?哼!”汤姆对男孩儿的警告不屑一顾,他像一个刚打了胜仗的将军趾高气扬地转身走开。谁知道,他刚一转身,那男孩儿就抓起一块石头砸在汤姆的背上,接着像羚羊一样飞快地跑掉了。
汤姆气急败坏,他追着男孩儿一直来到他家大门口。男孩儿躲进了屋里,不管汤姆在门口如何叫骂就是不出来,还对着汤姆扮鬼脸。
“谁家的野孩子?怎么能在我家门前乱骂!快走!”最后,汤姆的叫骂声引来了男孩儿的妈妈,她呵斥着汤姆。
汤姆只能悻悻地离开,发誓下次一定要好好教训这个不懂规矩的男孩儿。
那天晚上,汤姆很晚才回家。本来他打算悄悄地翻窗进家,突然,发现波莉姨妈正蹲在窗下等着他呢。
看到汤姆全身脏兮兮的,姨妈的心情再一次坏到了极点,她发誓一定要让汤姆在星期六休息日的时候干活儿,这样才能让他长点儿记性!
P7-10
经典伴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
晃荡的公交上,拥挤的地铁上,甚或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一束束光打在那略显疲倦的脸上。没错,这些光来自我们的手机、平板、阅读器。这些高科技产品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不少东西,特别是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手机刷屏,习惯于140个字的微博阅读,习惯于鼠标点击的浅阅读时,也就慢慢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浅尝辄止的浏览,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被裹挟、被误导。有时候恍然觉得自己是一条挂在网络上焦躁不安的“虫子”……
或许你会愕然:“有那么严重吗?”是的,当阅读越走越远,我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四五本书,而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要读60本书,是我们的15倍。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可中小学生阅读量之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向青少年朋友推荐有意义的读物,引导他们享受阅读之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此,编委会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名著。这些作品兼顾了各种文学种类,包含多元价值。第一辑共20本,取材广泛,各具特点,能带给青少年朋友阅读乐趣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写这套“新课标必读经典丛书”时,编者在保留名著原貌的同时,对个别晦涩难懂的地方做了注释和改编,切实地做到阅读无障碍,并配上了精美的插图,文图搭配,相得益彰。
一个人年轻时候读的书,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我们今后从事怎样的职业,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希望这套书,能够伴随读者成长,使之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
一一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是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可眼红读书,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
一一贾平凹(著名作家)
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只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一一于丹(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
一一曹文轩(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