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菜根谭》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本词条采用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氧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课外知识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菜根谭/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菜根谭》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本词条采用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氧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是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课外知识读物。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丛书在国学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在品读国学中,点亮你的智慧人生。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菜根谭》是其中一本,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对词条进行解读。 目录 菜根谭(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四 二五 一七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四 三五 二七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 —○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一一○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一五八 一五九 一六○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 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一八九 一九○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一九五 一九六 一九七 一九八 一九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二一○ 二一四 二一五 二一六 二一七 二一八 二一九 二二○ 二二四 二二五 菜根谭(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 —○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一一○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 一三四 一三五 试读章节 【原文】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①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注释】 ①形骸:人的形体、躯壳。《庄子·德充符》:“今子与我游于形骸 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译文】 家庭里应该有一个真正的信仰,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一个真正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就能心平气和,坦诚相见,彼此能以愉快的态度和温和的言辞相待,于是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没有隔阂,意气相投,这比起坐禅调息、观心内省要强万倍。 二二 【原文】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①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注释】 ①鸢飞鱼跃:《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申 为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上及飞鸟,下及渊鱼,无不欢欣悦豫。 【译文】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不定,又像风中的残灯孤烛一样忽明忽暗;而一个嗜好安静的人就像火已经熄灭的灰烬,又像已毫无生机的枯木。以上这两种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在不动的水中有跳跃的鱼儿,用这种心态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符合道的理想境界。 二三 【原文】 攻①人之恶⑦,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注释】 ①攻:攻击、指责。 ②恶:指缺点、隐私。 【译文】 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到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过高,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困难。 二四 【原文】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①;腐草无光,化为萤⑦而耀采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注释】 ①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生,古代以此为高洁之象征。 ②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 【译文】 在粪土中生活的幼虫是最为肮脏的东西,可是它一旦蜕变成蝉后,却在秋风中吸饮洁净的露水;腐败的草堆本身不会发出光彩,可是它孕育出的萤火虫却在夏夜里闪耀出点点荧光。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洁净的东西最初是从污秽之中诞生,而光明的东西也常常从晦暗中孕育。 二五 【原文】 矜高倨傲①,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⑦,而后正气③伸;情俗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注释】 ①矜高倨傲:自夸自大叫种高,态度傲慢叫倔傲。 ②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至诚。 ③正气:至大至刚之气。 【译文】 一个人之所以有心气高傲的现象,无非是利用一些虚假的言行来装腔作势,如果能够制伏这种浮夸的不良习气,心中的浩然之气就可以伸张出来;心中的七情六欲都是意念活动的妄想,如果能够消除这些胡思乱想的念头,真正的本心就会出现。 二六 【原文】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①,则性定②而动无不正。 【注释】 ①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指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②性定:性是本然之;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译文】 如果在吃饱喝足之后再来品尝美味佳肴,那么食物的所有甘美味道都体会不出;满足了色欲之后再来回想淫邪之事,一定无法激起男欢女爱的念头。所以人们如果常常用事后的悔悟心情,来解除眼前的痴狂迷妄,便可以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在行动上便会有正确原则,而不至于出轨。 二七 【原文】 居轩冕①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②。 【注释】 ①轩冕:古制,大夫以上官乘轩服冕。这里借指官位爵禄,或者是 显贵之人。 ②经纶:以治丝之事比喻政治。 【译文】 身居要职享受高官厚禄的人,要有山林之中淡泊名利的思想;而隐居山林清泉的人,要胸怀治理国家的大志和才能。 二八 【原文】 处世不必邀①功,无过便是功;与人②不求感德③,无怨便是德。 【注释】 ①邀:求取。 ②与人:帮助别人,施恩于人。 ③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 【译文】 为人处世不能够刻意去追逐名利,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对待他人多予施舍不一定要求回报,只要别人没有怨恨,就是最好的回报。 二九 【原文】 忧勤①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②;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注释】 ①忧勤:绞尽脑汁用足体力去做事。 ②适性怡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译文】 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事情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于认真把自己弄得太苦,就无助于调适自己的性情而使生活失去乐趣;淡泊寡欲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如果过分逃避社会,就无法对他人有所帮助。 三十 【原文】 事穷势蹙①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⑦之士,要观其末路。 【注释】 ①蹙:穷困的样子或精疲力竭。 ②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有些圆满。 【译文】 一个在事业上遭受失败、穷途末路的人,应当体谅他当初的本意是在努力有所作为;对于事业成功万事圆满的人,要观察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保住晚节。 三一 【原文】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①其病矣,如何不败? 【注释】 ①懵:指不明事理。 【译文】 富贵之家应该待人宽容仁厚,如果对人挑易苛刻,那么即使是处在富贵之中,其行为和贫贱无知的人没有两样,怎么能够长久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聪明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处炫耀张扬,那么这种聪明就跟愚蠢没有什么区别,哪有不败的道理?P11-16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