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全彩精华版)/国学四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国学四库编委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两千年前,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西出流沙不知所终,留给世人一部被奉为圭臬的《老子》。因其分道经、德经两部,故亦称《道德经》。

《老子》不过五千言,却言尽宇宙之本根,天地变化之机,阴阳变幻之妙;蕴含处世之方,人事进退之术,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认为,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从“道”中而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内容推荐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目录

道经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第十篇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第十七篇

第十八篇

第十九篇

第二十篇

第二十一篇

第二十二篇

第二十三篇

第二十四篇

第二十五篇

第二十六篇

第二十七篇

第二十八篇

第二十九篇

第三十篇

第三十一篇

第三十二篇

第三十三篇

第三十四篇

第三十五篇

第三十六篇

第三十七篇

德经

第三十八篇

第三十九篇

第四十篇

第四十一篇

第四十二篇

第四十三篇

第四十四篇

第四十五篇

第四十六篇

第四十七篇

第四十八篇

第四十九篇

第五十篇

第五十一篇

第五十二篇

第五十三篇

第五十四篇

第五十五篇

第五十六篇

第五十七篇

第五十八篇

第五十九篇

第六十篇

第六十一篇

第六十二篇

第六十三篇

第六十四篇

第六十五篇

第六十六篇

第六十七篇

第六十八篇

第六十九篇

第七十篇

第七十一篇

第七十二篇

第七十三篇

第七十四篇

第七十五篇

第七十六篇

第七十七篇

第七十八篇

第七十九篇

第八十篇

第八十一篇

试读章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白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在这一篇里,老子重点介绍了“道”。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的是韩非子,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关于什么是道,在《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司马迁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论衡》一书中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到魏晋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玄学家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随后佛教传人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道”这个哲学概念,最先由老予提出。

这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老子》一书中频繁出现,有时似乎在显示字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完全可以体味到老子对“道”的那种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推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体认,这完全区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同时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解悟和深刻的体察,这根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带有楚地风味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现在,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的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者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摒弃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的淳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极力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今现实社会中,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人们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老子在本篇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篇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P6-9

序言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现在一般认为:《老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聃学说的实录和发挥,其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老子》一书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的思想内容,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在唐朝贞观年间,《老子》就被玄奘翻译成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影响波及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在内的大批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足见《老子》影响之深广。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关系的精神圭臬。值得放在枕边案头,勤加研习,时时领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40:53